战地故事 最让我欣慰的就是 越来越多的患者出院

下火线的最后一次查房

记录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李蕊

初二的晚上,从重庆出发来到湖北,现在已经半个月了。从1月30号入住孝感中心医院的隔离病区,重症组的60名医护人员承担了隔离1、2、3区的医疗救护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重症医疗组正式投入了这场艰辛的抗疫战争。

今天我们将要离开这个隔离病区,进行一个短暂的轮转休整。这之后我们将根据上级的安排,进入其它的一个地区或者岗位工作,也许不会再回到这个隔离病区。所以今天我们踏入这隔离病区,进行最后一次上班,最后一次查房,乃至等待交接的过程中,内心是很复杂的。那个熟悉的门,熟悉的通道,熟悉的人,都留给了我们深深的印记!

清早,我和重医附一院的樊丽萍老师不约而同的提前来到工作岗位。我、重医附三院的张雷医生和重庆九院的谢才德医生,三位主查医生一起进入病区,这也是重症医疗组投入战斗以来的第一次。大家认真地交流着今天需要交接的内容,询问完隆毅医生昨天夜班的情况,特别是重点病人的夜间病情变化后,大家在查房过程中向各自主管负责的病人道别,道一声,再见,祝愿他们早日康复。毕竟,我们也许是最后一次在这个病区查房了。

当我们查房到一名47岁的中年男性的时候,又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首先我们告诉他,他的复测核酸结果是阴性的,之后他可能会在近期就痊愈出院了。当时他非常非常的激动,但是当我告诉他们,我们这个医疗队即将离开这里轮岗休整,有可能后续会走上另外的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这名47岁的大男人竟然哭了。他有点语无伦次的跟我们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舍不得我们离开。那一刻,这种发自内心的最淳朴的情感表达,深深的触动了我。

作为重庆市第1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重症组的副领队,我在出发之际内心是迷茫的,而且也觉得压力非常大。那时,我不知道我们来到湖北,将会面对是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在这一瞬间,在这短短的14天,也许在我的人生轨迹中,这些时间并不长,但是这14天的人、14天的事让我感触到了,我们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绝不是一个主导和被主导的地位。我们之间是朋友,是战友,是一起对抗疫情、并肩作战的战友!更让我坚定信念,在这场全民的战‘疫’之中,我的身后,有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力量在支撑。

短暂的休整之后,我们重症医疗组的60名医护人员,将继续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奋战,无论在任何岗位任何病区,我相信我们的初心不变,一如既往地与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与我们最可爱的病人,携手前行,共同奋战,一定能度过这次难关。

最让我欣慰的是,累计有20多位患者治愈出院了

记录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 李若青

今天一早,我又“全副武装”来到感染科红区病房对新冠肺炎的患者进行查房,特别是重点看了6个危重和疑难病例,我们医疗队从上到下的人都很关注他们的病情,每个人都在努力,在用心。

“爷爷,您一定要把每天小便多少(量)估算一下,感染会诱发心衰的,我们针对心衰的治疗方案是要看每天的尿量的,爷爷,您明白我的意思吧 ……”

“好的,我明白啦,谢谢医生,谢谢……”

这是今天查房的1例70多岁的新冠肺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衰的患者,入院时情况很差,尤其是心衰症状明显,经过多日来的综合支持治疗,这位爷爷的情况明显好转,各项复查指标也都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一切都在向希望的方向发展,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位爷爷的肺炎就可以治愈并出院。

作为重庆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我们轻症三组(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组)半个月前接到指挥部命令支援孝感市下辖的汉川市,这里的新冠肺炎病人很多,我们三组的医生作为专家组负责汉川市人民医院欢乐街院区所有病人诊疗方案的完善。

这个院区接近200位患者,大家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进驻在感染科3病区,直接负责管理的患者有25位,同时以这个3病区为依托,我们还要对全院区的100多位患者每日进行查房梳理,尤其对疑难和危重患者的诊疗方案每天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连日来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不断的捷报让我们忘了疲倦,目前这个院区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20余名,许多重症患者经过我们与汉川市人民医院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转为轻症,有的更是已经治愈出院。其余大部分的轻症患者的病情也每日都有好转。我相信,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后续治愈出院的患者会越来越多;我更相信,随着全国支援力量的不断加强,我们打赢这场战“疫”的日子不会太远!

中国加油!

湖北加油!

轮换休整 为了随时再上战场

记录者:重庆市第一批援卾医疗队、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症组周柳吟、莫如利、冯媛媛、何晶、严娇

按医疗队原定计划,今天(2月13日)上午十点,重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组与孝感市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工作交接。由于住宿房间有限,在我们没搬离宿舍前,孝感市中心医院来接我们班的同行们,暂时还没有地方安放行李,她们拖着行李箱,甚至还有大包小包黄色医用垃圾袋包裹的个人物品,就来病房接班了。

看到这一幕,我们既佩服又感动,她们首先想到的是来接受任务、完成工作,平时都是娇滴滴的女孩子,现在也那么的“不拘小节”了,这时的她们,都变成了钢铁般的战士,即将投身到抗疫一线的英雄。疫情面前,举国同心,共克时艰,虽然现在根据防控工作的要求,我们医疗队需要短暂轮换休整,但如果战“疫”需要我们,我们一定召必回,战必胜!

回想过去的14天,跟孝感市中心医院隔离二病区的所有医护患并肩作战。现在即将分别,我们重庆市急救中心的五位队员都很不舍,大家工作的场景在脑中像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爱心爆棚的娇娇(严娇),不管多忙,每个班都会给病区一位重症患者喂饭,关心她吃得够不够,需不需要牛奶、水果;打了鸡血的柳柳(周柳吟)承包了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推着空气消毒机穿梭于每间病房;顺风耳圆圆(冯媛媛),对病房的呼叫铃特别敏感,总是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去到了患者身边;飞毛腿小花(莫如利),拿着封管液巡视每个病房,我们不再担心病房铃声四起;感控小雷达晶晶(何晶),总是时刻关注着队员们的防护状态,有了她,大家就又多了一份安心。

还有就是这里美丽的汤敏护士长,每天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重庆医疗队的队员,总是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她解决,有什么日常生活需要等等;另外还有接我们班的队友们,他们每次都会提前接我们的班,我们很惊讶:“你们为什么总是这么早来呢?”他们说:“你们也辛苦,我们早点来换你们下去休息!”回想起这些,我们更是不舍离开了!

今天出发的时候,娇娇给我们每人都辫了一个美丽的发型,她就像我们造型师一样,我们笑称她为“Tony老师”,今天我们五个人的发型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大家都说,快看这五个妹妹,她们还梳了统一发型,真好看!是的,臭美的我们也觉得这发型很好看,这更代表了我们的统一和团结,抗疫期间,唯有团结一心,才能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记录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全科医学科主管护师 陶静

今天是我们重庆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湖北孝感的第19天,我们这组15名队员们转战来到孝感市下属汉川市的人民医院开展救治工作也满15天了。

随着战“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和患者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通过和他们平日的交流,得知他们进入隔离病房后,他们的生活很枯燥的,心理上也很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安慰。

今天,医疗队为了丰富患者的生活,增进护患关系,和他们一道在病房内举办了“合作动手折纸折花”的活动。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参与度很高,大家脸上都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来看看患者朋友们的作品吧。

尤其是12床的奶奶和爷爷,爷爷奶奶的感情很好,我自从爷爷患病进入隔离病房后,奶奶不顾自己会被感染的风险,坚持进入隔离病房照护爷爷。这两天爷爷心衰犯了,奶奶着急的接连几天晚上都没睡好,眼睛都肿了。

今天的活动也让爷爷奶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今天奶奶折了一个帆船,她说希望爷爷的病能快点好,她们两个以后都能一帆风顺。听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希望爷爷能早日康复,爷爷奶奶都能够身体健康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我们医护人员时常铭记在心的名言,患者和家属不仅仅需要得到好的治疗,更需要心理上的抚慰和鼓励。有人问过我,作为医务工作者,职业荣誉感如何体现?答案就在这里了,能够看到患者们的笑容和衷心的感谢,是让我觉得最高兴的时候。

“转战”前站好最后一班岗,也动了情!

记录者: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第一批援卾医疗队队员、内分泌/肾内科护士 吴小华

根据指挥部的统筹安排和调度命令,我们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轻症三组即将“转战”孝昌。今天工作结束后,就要回驻地整理行囊,一天后出发!

接到这一命令,让正在休息、准备夜班的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该整理行囊还是继续休息为夜班养精蓄锐呢?想了一下,行李不多,下了夜班再收拾来得及,但最重要的是保证工作不能放松一刻,得为站好在汉川的最后一班岗而准备才是!

19点整,交通车准时出发,19:08抵达医院!突然我就静静地站了一会,想看看夜色下的病区大楼,好好记住这我战斗过的地方。通往所在病区的巷道宁静平和、大楼窗户透出来的光亮敞温暖,这里处于闹市区,如果没有新冠肺炎,这一带平时应该非常繁华热闹吧!今天,站在这抗疫一线,让我终身铭记!

更换洗手衣,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穿好防护服,一气呵成!“20根体温计、消毒机七号病室运行中、12床体温37.6℃、全科病人心理状态良好……”顺利交接班!开启夜班模式!发放口罩,完成治疗,检测体温,复测血糖,病区环境消毒,治疗盘治疗车的消毒……18床鼻导管氧气吸入2L/分安静入睡,29床在咳嗽,夜里显得格外明显,27床要解小便,我赶快过去帮忙,提醒她,“老太太您注意不要摔伤滑倒”,勤巡视多观察,厚重的防护服下一丝不苟!

从重庆到汉川,应该十五天了,想想时间过得也很快!生活上的嘘寒问暖,工作上的相互磨合,和汉川的小伙伴们有了一定的感情,我们是团队,是战友,是彼此的精神支柱,相互打气加油的场景还记忆犹新!而一天后我们就要离开,“转战”孝昌!虽然我们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战斗,但多少有些不舍的!隔离区的专用手机一直响,原来微信群里在彼此道别,然而千言万语却诉不尽爱和牵挂!

“转战”前,我们站好最后一班岗,也动了情!冬去春来,樱花开,愿一线人员安全归队,愿华夏儿女幸福安康!

加油汉川!

加油湖北!

加油中国!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记录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专业护师刘善旭

早上七点起床洗漱,七点半下楼取饭,饭后乘坐班车,八点准时出发赶往医院。

今天是我第一天上班,比别的同事晚了几天,心里一直责怪自己,没能第一时间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在路上心里没想太多,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书写。主任护士长利用路上的时间,和我们交流着应该平时注意的地方,给我们加油打气!随行的还有新疆人民医院的同仁和CCTV的记者们。

八点半左右到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我的班次是感控白班,负责物品的的整理添加;监督协助进入污染区同事们的着装;污染区物品的清点补充以及护目镜的消毒清洗;协助主班工作;科室清洁区的卫生消毒;生活区的卫生打扫及时的清理垃圾。

由于科室物资匮乏,近一段时间都在领取发放的物资,穿梭于医院各个库房,为科室做好后勤保障。“善旭,七号楼一楼去领取成人纸尿裤,三号楼药房领药领取酒精爱尔碘!”张秋杰护士长说道。我火速赶往一刻不敢怠慢,由于医院区域划分,部分楼层过道被封死,推车上下台阶不便,这就需要我人力上下装卸。张艳艳护士长说:“善旭,医院发来慰问品,在医院东门”!我推车前往,往返科室,给大家共运送二十四箱苹果,六箱酸奶,六箱矿泉水,十箱纸尿裤……

一直到晚上八点下班,这一天中我数不清的往返,为科室的后勤保障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汗水湿透了衣服,但是我的内心是满足和幸福的,就像手术室翟领导平时对我们说的那句话,“累,并快乐着”!

这一天的工作非常充实,也使我成长了很多。来到武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风雨夜行人在回来班车上已不觉睡着

记录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专业护师戴彦君

风已经响亮的吹了起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我们的战友群里互相提醒着,要降温了大家都要注意保暖。

今日是0:00-4:00的班,22:30起床,23:00已成功坐上班车,和新疆同仁一起在这风雨交加,雷电天气下上班去了。本能地打上伞,奈何风把伞吹坏了,本来就无人的街道更显凄凉。

进入病区就紧张的投入战斗,由于武汉市将有7-9级大风影响,病区须立即关闭病房窗户,尤其是污染区!避免大风吹开本就密封不够严实的门,造成交叉感染危险。全院人员再三检查,传染病的特殊性,加上天气突然变化,窗户关不紧、缓冲区门没有密封条、患者不配合、漏雨,一切情况启用应急预案,所有齐鲁人团结一致一一解决。

今日病区总人数36人,病重15人,病危1人,这个时间病人都已入睡。42床奶奶有压力性损伤,需要经常过去翻身,更换尿不湿,虽然意识不轻,希望在我们的照料下更加舒适,一次翻身时发现患者左右下肢明显腿围不一致,出自急诊外科出来的我警觉的意识到长期患者卧床是不是出现了下肢血栓,双下肢需要禁止按摩,通知医生。

24床爷爷在这里住院三月余,持续心电监护,饮食欠佳,需要预防跌倒,患者床边大小便,及时帮助患者倾倒尿液,经常巡视,准确记录出入量,基础护理、心理支持都是很需要的。特别需要注意患者血氧饱和度,患者双通路吸氧,注意患者吸氧管是否脱落。

6床奶奶,饮食欠佳,入量不足,现在静滴卡文+10%氯化钾,由于长时间持续滴入,影响患者休息,氯化钾对胃肠道的刺激恶心,在这时,患者拒绝在滴入,重点交班。20床阿姨肢体无力,预防跌倒……

忙忙碌碌一晚上,风雨夜行人在回来班车上已不觉睡着……

放心,我会一直在您身边

记录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专业主管护师张长敏

昨天凌晨是我第四个夜班,凌晨0点-4点的班次。晚上略睡一小会儿后,随着22:30闹铃响起,起床,洗漱,换装,一切显得自然流畅。进入病区,我已经从刚开始穿防护服的笨手笨脚转变成如今的潇洒自如。和组员相互监督,确保防护服的密闭性后,踏入隔离病房。

夜里的隔离区静得有些凄凉,有的只是监护仪的滴鸣声,呼吸机的运转声,病人嘈杂的鼾声。每小时巡视病房一次,走到45床病人床旁时,他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近几天因胰腺炎禁饮食,还在静脉输注卡文营养液。我站在床边看他的静脉输液情况时,他不好意思地示意我要小便,我把尿壶递给他,他没有打针的手向我表示感谢,待他小便完后,我熟练地清理尿壶,又给他放回原处,以便下次能及时找到。老人缓缓抬起头,再次表示感谢。此时此刻的我在想,本该家属陪伴的年纪却被病毒隔离在遥远的地方,我不仅向前握住他打针的手,告诉他:“放心睡会儿吧,我会一直在您身边”。他嘴角微微一笑,合上双眼。我能感觉到此刻的他对我充满了信赖。

夜依旧那么黑,防护镜下雾气迷住了我的双眼,而我炙热的心却能看到阳光普照的万丈光芒。心中哼起郭峰的“一路同行”这首歌:“路,和你一起走,遥远不寂寞,紧握你的手,勇敢向前走;路,有你在左右,困难算什么,紧握你的手,勇敢去承受,让生命的呼唤把你心牵动,真情到永久,让无悔的承诺无怨的选择,永留在心中。”

期待明天的疫情早日结束,期待这里的病患早日走出疾病的阴霾,健健康康地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庭中去,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冬将尽,春可期,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战胜疫情,指日可待!

记录者: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专业护师张娜

17日,我们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区所负责的首批3位患者出院,这也是山东省支援湖北武汉的第一批出院患者。截至到18日,出院患者总计11人。患者的痊愈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的最好体现,也是令我们最欣慰的好消息,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们从衣食住行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到喜笑颜开、换上新衣走出病房,这种苦尽甘来的喜悦及对我们的感谢,从患者的脸上、动作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世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18号下午,照常按部就班的穿上防护服,谁也认不出谁。突然有人在背后拍我一下:“张娜老师?”听声音有点耳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李越?真的是你!”虽然身体被口罩、帽子、防护衣包裹着,但还是一眼认出了彼此,真是好巧。5年前的我们是师生关系:我是一名带教老师,他是一名实习生,实习结束后,我们未曾联系。没想到5年后的我们,在同一座城市,为同一目的在千里之外的武汉相遇,还没来得及过多的交流与叙旧,相互间做了一个握拳的手势,便投入到工作中。

也许是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近几天的天气非常好。为了工作方便,自己修剪了头发,虽然不好看,但为了更好地做好防护。考虑到工作中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我尽量不吃饭、不饮水。因眼睛近视加散光,怕影响工作,不敢轻易摘掉眼镜,导致戴上护目镜后眼镜压的鼻梁生疼,试过多个方法,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在同事的提议下将信将疑地摘去了眼镜,没想到整个班次下来,视野清晰不少,不但没再出现鼻梁疼、压红的现象,通过自己平时扎实的技术操作功底,为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静脉采血等操作时,一针见血,即减少了穿刺带给她们的痛苦,也减少了自己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工作效率迅速提升。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齐鲁大家庭的关怀下,我们一定很快战胜疫情,凯旋指日可待。

逆风飞翔,同心战“疫”

记录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师王宁

2019年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席卷全国,打破了这个春节本有的安详和喜悦。对于14亿的国人来说,这个春节注定会在记忆深处留下特殊的印记。没有了阖家团圆的年饭,没有了热热闹闹的庙会,没有了熙熙攘攘的集市……大家一起关门闭户,自我隔离。每天关注着那一串串令人揪心的统计数字,看着新闻中那些逆行而上支援武汉医护人员的身影,作为一名感染性疾病科并有15年工作经验的护士,我必须挺身而出,责无旁贷。

2020年2月6日晚上9:30,接到医务处的紧急通知,第2天中午出发支援武汉,匆匆收拾行装的我内心有激动、有兴奋、也有心酸,想着家中的幼子与生病的父亲,泪水浸湿了眼眶。但是想到肆虐的疫情,想到有更多的病人需要我的帮助,我毅然决然。第2天一大早,去超市采购完东西后回到科里,看到护士长与冯老师还有其他同事给我准备的防护用品与生活用品,看到老师们像照顾孩子一样给我收拾行李,心中满是感动。至此,我与小伙伴们踏上了援鄂抗疫的征程。

经过两天的培训后,正式进入病区。我主要负责感控方面的工作,制定工作流程职责,穿脱防护服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时刻提醒同事要保持高度的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作为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我深知穿着防护服的闷热与束缚,虽然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工作强度与身体反应远不及在病房内工作的护士,但我是他们的“后勤保障”,要检查每个进病房护士防护服的严密性,一点不能马虎。由于防护服外没有口袋,为了减少大家的体力消耗和工作量,我和同科室的毕荣梅姐姐从酒店拿来了针和线,给大家制成了一个个随身携带的小布兜,可以装一些常用的笔,胶布和预冲。

经过几天的工作,在曹主任的指导下,在各位护士长的合理安排下,经过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病房已然井然有序。在2月13日护理负责人会议上,我们团队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肯定,汇报中,多次用我们17病区的图片作为标准,推荐给其他9支医疗队。我们会更加努力展现齐鲁精神,“有我在处,便是齐鲁”!

第一批进方舱的药师:没有电脑绘图,我们就手绘

记录者: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药学部 黄国鑫

前一天晚上,药学组组长临时通知救援队的药师第二天一早8:30在方舱医院开会。第二天,大家准时到达,才发现难度不小,电脑系统要现学,药库分在一楼和二楼的不同房间,库房里物资与药品混放。同时新进药品一到就需要立即验收。

由于方舱医院的药品都是从不同地方紧急调拨的,寻找起来很困难,也无规律性。在这种情况下,正好是考验我们药师能力的时候。我们药师团队共十人组成,都是来自各省市国家救援队的精英,由陕西队的廉江平药师担任组长。大家的专业能力很强,配合也默契。不夸张的说,一个眼神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第一个班,由江苏队的顾药师和我一起上。很开心他也是一名党员,我们相互加油说:“党员先上”。我们做了分工,他熟悉系统,我整理2楼仓库,组长也留下帮忙整理1楼药房。就这样,很快我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因临时组建缺少人力与办公物资,我们就自己动手,先是安装冰箱组件,没有说明书,我们就摸索着来;要绘制药品分布图,没有电脑绘图,我们就手绘,没有什么事是救援队员完成不了的。组长都忍不住夸赞我们俩。打心底里觉得,我和顾药师非常默契,虽然是第一次见,却很合得来。经过12小时奋战,我们发放了药品450人次。圆满完成今日工作,我们俩都非常满意,也特别感谢廉组长对我们年轻药师的信任,把第一个班给我们。

下班了,终于可以透一口气,匆忙去了洗手间。朋友圈里报个平安,一切安好。

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