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疾控科研工作者的40天战疫

成科轩 科技日报记者 盛利
在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与业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庹晓莉正紧盯“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采集分析系统”,一刻不松懈地工作着。
作为成都都市科技局支持下,成都市疾控中心承担的“成都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急响应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系统是庹晓莉和团队紧急科研攻关的成果,从研发到上线,仅仅用了72小时。
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掌握成都市新冠疫情的流行特征;探索成都市新冠病毒肺炎的时空分布规律……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排头兵”该中心的科研人员,正与时间赛跑,在科研一线战“疫”。他们有的人已“连轴转”了1个多月,有的人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熬过数不清的夜……27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近这个用科技赋能战“疫”的特殊群体。
72小时诞生实时采集分析系统
干练、冷静,是庹晓莉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中心办公室里,她一直对着电脑,不断地记录着各种数据,作为成都市疾控中心应急与业务管理办公室主任,从2003年的SARS到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从禽流感到甲型H1N1流感疫情,她一直都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冲锋在前的“逆行战士”。
庹晓莉驻守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是疾控指挥调度及信息汇总分析的枢纽,成都市每日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数据即来源于此。每天工作超过13个小时,有时候甚至通宵加班,电话24小时在线,这早已成为她的常态。
对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环节。如何精准的做到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更是成了疫情决策的关键。“最开始我们采取的是人工统计报表的方式,随着新冠病人的数量增多,密切接触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这给9个人的追踪统计工作组带来很大挑战。”庹晓莉说。
图片
庹晓莉在工作中
在成都市科技局应急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庹晓莉和团队在已有的疾病监测系统上,仅仅用了3天时间,就研发完成了“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的1.0版,它将所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纳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分级分类管理,快速追踪。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庹晓莉说,研发期间团队成员每天都在紧张的防疫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商量、讨论,修改……目的就是让这个系统能够尽快上线。目前该系统管理的密接者累计已达到6000多人,密切接触者的信息追踪管理效率、数据采集汇总分析效能,均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庹晓莉与团队还在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一方面,系统采集信息的功能息需要完善。如复工人员的情况。另一方面,系统的统计分析的功能也需要不断完善。”庹晓莉说,团队计划聚焦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把“枯燥”的数字代表的意义表达出来。“未来,其他的传染病防控,这套系统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5小时出一张接触者“人物关系图”
“过去14天去了哪些地方?”“搭乘了哪些交通工具?接触了哪些人?”“吃饭的时候和谁坐在一起,和谁说了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岳勇所带领的成都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正奔波在各处医院、隔离点。而这样的现场调查,短则2-3小时,多则甚至要3-5小时。
隔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艰难的记录着每一次问答,他们只为找到“蛛丝马迹”,迅速确定所有密切接触者。
岳勇,是成都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副组长、传防科副科长。从1月15日,岳勇和他科室的12人,就全部进入了“备战”状态:白天,在疫情一线,询问确诊和疑似病例过去14天的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晚上,在办公室形成调查报告,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初步预判高危风险的密切接触者,提出下一步工作开展方向。
在每日更新的“疫情地图”中有多少例确诊?有多少例疑似?又有多少密切接触者,他们都出现在哪里?在本次疾控中心承担的成都市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即提出要“掌握成都市新冠疫情的流行特征”、“通过典型的聚集性疫情案例,探索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流行病学调查与刑警办案一样,越快地排查锁定‘嫌疑人’就越有利于案件侦破或减少案件再发生。”岳勇说,团队会把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传染案例画成关系图,分析成都所有确诊病例传染路径、地区分布、人群特点;然后通过大数据,最终形成“流调”报告,提出合理的预防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
图片
岳勇和同事进行“流调”分析
“目前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还需要不断的加深认识。只有这些工作做得越深入,信息越细致,才能尽快掌握一手资料。”岳勇说。
用GIS系统探索病毒时空分布规律
在疾控中心微检科收样室,杜长慧在审读流调报告的间隙,正在抓紧时间构思测试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疫情防控中如何发挥作用。在已掌握的数据基础上,如何形成对病毒规律进一步的系统认识?杜长慧团队和微生物检验科正在通力协作,正计划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病原基因测序与进化分析,对病毒传播进行分子溯源,探索病例的传播模式及病毒进化的时空分布规律。
作为项目牵头人之一,杜长慧和团队已完成了大量的方法和技术测试和准备,数据整理和分析也在有序开展。他说,此前团队曾计划在成都地区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引入GIS系统,以研究病毒进化时空分布规律,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次也希望通过这项技术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帮助和支持。
图片
杜长慧在工作中
“一边是整体,我们正在利用GIS系统,将探索成都市新冠病毒肺炎的时空分布规律,从群体角度构建其时空分析模式。一边是个体,我们通过前期数据搜集,从个案出发,构建个体传播轨迹展示技术。”杜长慧说。
与此同时,经过前期收集病例和密接的流行病学信息、采集病例的标本,科研团队还将建立基因测序方法,挑选合格标本进行测序与进化分析,整理并数字化流调信息,并在GIS系统和分子溯源技术的助推下,展示新冠病毒的传播模式及病毒进化的时空分布规律。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