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能让“流浪武汉”成为战疫盲点

据新华社报道,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月27日发布通告,正式开启滞留在汉外地人员救助通道,明确责任主体,为“因离汉通道管控滞留在武汉、生活存在困难的外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为有就业愿望且身体经检测健康者提供志愿服务岗位,“从事社区防疫等工作,并给予一定工作补贴”。
武汉“封城”至今,已经一月有余,很难想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因离汉通道管控滞留武汉”的人群,其境况、生活和遭遇究竟如何。在此之前,包括南都在内的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滞留武汉人员的生存状况,武汉城内各处的停车场、地下通道成为不少滞留人员的临时居所,其生存状况引发外界强烈关注。此番终于由武汉官方为滞留武汉人员正式开通救助通道。
救助通道开通,首先在于明确所在区政府的救助主体责任,并公示各区救助热线,为滞留武汉外地人员提供最起码的求助指引,为确保电话能打得通、求助能有及时响应打下基础。此前滞留武汉人员也陆续得到各方救助、获得部分救助物资,但可能除了常规体温检测和口罩发放之外,救助缺乏必要的持续性。
以官方通告的方式明确属地责任,其价值首先就在于尽可能确保救助的持续性,救助主体明确,救助不及时、不全面和不当的责任追究就有了依据,同时也通过公示提醒救助部门的工作人员务必恪尽职守。
对滞留武汉人员进行角色和需求分类,区分不同类型滞留人员的属性、需求,也有助于明确救助责任主体。其中,“对在武汉就业就学的人员,由所在单位、学校提供必要生活保障”,应当说是在救助问题上进行了相对务实的分流。而对像包括流浪乞讨人员、零散务工人员以及游客等在汉“无单位可挂靠”人群,则需要进一步强调所在区政府及其民政部门的救助责任。
因为疫情原因,不少行业可能陷入暂时停顿,为在汉零散务工人员提供继续工作的机会,便显得尤为重要。有序复工的重要性,不仅对湖北之外的地区和人员意义非凡,对滞留武汉的外地人员更是如此。让有工作能力和意愿的人能继续工作,毕竟,对临时滞留、积蓄有限的人士而言,最迫切也最直接的可能就是生计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为滞留武汉的外地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应当包括最基本的住宿场所,这个季节的荆楚大地,虽然可能称不上天寒地冻,但气温依旧偏低(尤其是深夜),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暖场所和措施,避免其因感冒导致感染,一定程度上也是遏制疫情传播的必要举措。
疫情肆虐的武汉,随着高层“应收尽收”决策的推进,情势正在转好,而为滞留武汉人员提供必要救助,同样需要本着“应救尽救”的原则,尽力堵上战疫的这个关键疏漏点。没有一个人应该被落下,肺炎病患的救治如此,滞留武汉外地人的救助亦然。
“有武汉人滞留在外地,就有外地人滞留在武汉”。通过各界奔走呼吁,越来越多滞留外地的武汉人、湖北人,正在感受越来越多温厚的对待。让身处异地的滞留武汉人员得到必要的救助和帮扶,不仅可能直接影响此番战疫的成败,更攸关最基本的权利尊重和人性对待,这项工作不应该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