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影史的里程碑事件?昨天电影圈到底发生了什么

昨天白天,我的朋友圈、豆瓣和微博真的是被一件事炸到了。

毫不夸张的说,是铺天盖地的、是极尽溢美之词的。

感受下微博@黑光乍泄 的描述

而他这条微博,转发已经过了6万次,评论也有7000多条。

感受下热门评论,直接用到了21世纪电影里程碑这样的描述。

而这一切的缘起,其实,都来自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里,一部叫作《列夫·朗道:娜塔莎》的电影。

我们也可以稍微看看,豆瓣那些看过本片的柏林前方观众和影评人们对本片的评价。

同样是伟大、史册、震撼、之类的描述。

那么,这部叫作《列夫·朗道:娜塔莎》的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为什么会这么神奇,被大家赞不绝口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部号称改变影史的神作吧。

其实呢,《列夫·朗道:娜塔莎》只是一个系列电影的开篇。

而列夫·朗道的系列片名统一叫DAU,取这个名字原因很简单,它源自前苏联物理学家 Lev Davidovich Landau名字的最后三个字母是DAU。

其实,早在零几年的时候,就依稀有过传闻,一位名叫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的俄罗斯导演打算拍一部牛逼的电影,叫做《列夫·朗道》,电影主要是1962年因“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列夫·朗道的生平。

但是到了前几年,这部传记片则被改成了描述前苏联的电影,片方甚至斥巨资搭了一个巨大的城,大部分演员进城生活,完全复制前苏联时代的生活。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牛逼在哪里,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1、这部影片的拍摄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平行时空建造。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的剧组直接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市一个前水力发电中心建了一个12000平米置景的场景社会,1:1搭建了一座前苏联城镇。在基地里,所有演员和参与人都须严格依照和遵当年苏联社会的制度和生活法则来生活,而在这个基地里,时间的跨越是从1938年到1968年,期间将重演种种已经发生过的前苏联历史事件(当然,这个时间会快过真实事件)。

(DAU拍摄现场)

演员需要作为生活在这段历史里的真实人物来反应,无详细剧本,无走位要求,甚至大部分时间无拍摄机器跟踪,完全是个平行时空的实验。在这之中生活的演员,需要穿合时宜的服装、发型,用当时的货币,说当时的语言,如果出现来自“未来”的元素是会被罚款的。

(DAU拍摄现场)

而自2009年开始,剧组在世界各地试镜了392,000个演员,其中包括真实世界的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哲学家、诺贝尔获奖人、宗教领袖,也有厨师、清洁工、护士、理发师、臭名远昭的罪犯、特务机关工作人员。

被选中的演员,需要以自己的名字生活在这个公共社会里,而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档案也已经被改编进这个构造的苏维埃社会。整个项目的进行周期是2009年到2011年(大概两年多)。

2、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 。

根据它的全沉浸式拍摄手法,剧组7X24小时运作,根本不存在拍摄计划。这个系列电影的首席摄影师,是曾经合作过法斯宾德、哈内克和文德斯等大导演的御用摄影Jürgen Jürges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打光系统,根据这个打光系统,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无灯光设备支持地进行拍摄。

而导演和摄影师在这座搭建的苏维埃城里放置了大量35mm摄影机,随时捕捉演员的生活而实际不打乱他们线性时间(就是不会有人会冲任何人喊卡)。

截止到2011年底,摄影机一共捕捉了700小时的素材,这些素材一共构成了14部剧情长片,3个电视系列,还有不少影像表演和科学实验片。

(DAU系列剧照,照片出自DAU官网:https://www.dau.com/#about)

包括在2011年11月底,项目拍摄结束指挥之时,城市被拆毁的场面,也被安排成是剧情的一部分。

讲到这里,你是不是要惊呼,这就是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啊。Well,可以这么说,但,也不全是。毕竟,楚门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和观看的,这里的演员却是签下了合同和知情书主动参与的。

(DAU系列剧照,照片出自DAU官网:https://www.dau.com/#about)

虽然如此,这之中涉及到的道德伦理问题依旧相当复杂的,这个先搁置一下,后面再说。

3. 投资巨大,俄罗斯富豪力挺。

光是听我们上面的描述,你就能明白,这个项目的投资一定非常大,而它的幕后老板,则来自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俄罗斯富豪。

这个富豪叫谢尔盖·阿多涅夫(Sergei Adoniev),是俄罗斯数一数二的富商。

谢尔盖·阿多涅夫是做进口水果生意起家的。1994年他成立了一个叫Olbi-Jazz的进口水果公司,做得顺风顺水,成了全俄罗斯数一数二的进口果商。2000年就开始涉足电讯业、房地产和农业,财富越积越大。

这时,阿多涅夫开始转向艺术和教育领域,十几年参与了许多艺术文化项目的投资,包括一些影院的建立。DAU系列就是他全力投资支持的。据《国际荧幕》(Screendaily)报道,DAU导演赫尔扎诺夫斯基在2007年认识了阿多涅夫,赫尔扎诺夫斯基那时已经开始动摇原先想拍科学家传记片的想法,转向想要搭建一座彻彻底底的苏联城镇。

阿多涅夫听了就无条件支持赫尔扎诺夫斯基的决定。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作为项目的唯一投资方,他甚至不要求导演和电影给他任何回报,也不要任何署名。虽然当时很多人对他产生质疑,但阿多涅夫本人还是坚信这是可以实现而且非常有意义的。据导演在采访中说,阿多涅夫前后投入了几千万美元,都用于了整体项目的开发。

4. 2019年1月,项目首次亮相。

这个跨度长达十二年的惊天项目在巴黎第一次面世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巴黎夏特雷剧院、城市剧院联合举办了一个全沉浸式艺术体验展览,在这之中人们可以进入一个被复制还原的前苏联社会,见到生活其中的人(参演人物继续24小时生活在这套社会装置里)。

不过要实际造访这座城市,还是需要20欧到100欧不等的VISA签证,签证分6小时、24小时和无限制三种,后两种都需要通过心理测试才能获得。

(巴黎DAU签证中心,图自《法国世界报》)

而先前的拍摄期间,如果外来人要进入哈尔科夫郊区的这座城市就更困难了,需要严格的审批。据法国世界报报道,世界各地诸多名人都曾申请参与到这次项目当中,意大利戏剧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著名行为艺术家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还有1982年菲尔茨奖(Fields)获得者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和意大利量子引力物理学家卡洛·罗威利(CarloRovelli)等都或长或短在城内居住,甚至政界人士,哈尔科夫市长也屡次到访。

(拍摄DAU期间的著名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JÖRG GRUBER)

然而,尽管如此,随后的项目公映也掀起了巴黎乃至欧洲一阵质疑批判反对之声。

最大的原因,就是拍摄过程中涉及到不少暴力和精神控制。

说到暴力,我们就要谈回到先前提到的道德伦理层面了。不过在介绍这个之前,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次在柏林大热的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到底讲些了啥?

(DAU:娜塔莎剧照)

作为这个系列面世的第一部影片,它其实就很好地揭露了这个项目的生猛艺术气质和道德困境。

结合柏林官网上的剧情介绍和外媒报道,《娜塔莎》是这么一个故事的:娜塔莎是一个中年女人,在一家秘密科研机构的餐厅工作的服务员,与她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位年轻服务员叫奥尔加。

(DAU:娜塔莎剧照)

这个餐厅是DAU宇宙里跳动的心脏,许多人都会来到这里:研究所的员工,科学家和外国客人。这一天就来了一个法国科研人员吕克·毕格。喝醉酒之后,娜塔莎和吕克有了一段浪漫的风流韵事。看得出中年娜塔莎虽然表面成熟淡然,但内心对爱情是有纯真渴望的。

在娜塔莎的浴缸里,在愉快的饮酒游戏中,她反复沉思她的新情人,把这个法国人描述为“温柔的”。但显然吕克并没有那么重视她。随后由弗拉基米尔•阿齐波(Vladimir Azhippo)领导的特勤局介入了此事,怀疑其私通别国高管。影片最后四十分钟涉及到KGB在审讯室对娜塔莎的严刑拷打,其中包括对她的肉体和精神折磨。

(DAU:娜塔莎剧照)

就艺术层面来说,《娜塔莎》被描绘为一部前苏背景的《让娜·迪尔曼式》式的影片。

它的影像风格里似乎透露着一种香特尔阿克曼+帕索里尼+拉斯冯提尔dogma 95的纪实性、疏离气质和凝视感,而它里面人物的情绪爆发更是惊人甚至生猛的。

(DAU:娜塔莎剧照)

当然,是谁在这样的情景设定里,应该都会暴露出自己的爱恨情仇和恐惧,毕竟一切都实在太接近真实了。关于电影的时间碎片概念也被打破了。但要说它就是纪录片的话就也有所偏颇,电影中的摄影、美术、道具以及人物剧情还是按剧情片的精细来架构的,由导演安排设计的。

说到这里,问题可能就出现了,既然是导演设计的,那么这个艺术和道德的边界到底在哪?

关于这点,柏林官网上是这么介绍的:这部影片深入心灵的深渊,揭示了人类的极端。一个具有挑衅性的越界故事,关于权力和爱的斗争,是一场关于极权主义的分析。

(DAU:娜塔莎剧组在柏林)

似乎是挺正向的,是吧。

但是昨天观影以后,诸多外媒还是给出了复杂的反馈,英国《卫报》给出了五星好评,但同时称这是一场可怕的关于“平庸之恶”(德国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二战后提出有关法西斯恶的概念)的观察,亲密但令人不适。

美国《独立线》则称这是一场疯狂的电影实验,内容是了奥威尔式性暴力寓言。

早前的《法国世界报》报道说,有的演员出来后表示受到一定程度精神创伤,甚至包括阿布拉莫维奇的密友,一个纽约表演艺术家,他受邀参加DAU项目扮演一个心理学教授,但却意外成为了一个反同性恋及新纳粹主义集团的猎物,被辱骂“娘娘腔”并受到拳打脚踢。

而《娜塔莎》故事里的主角,在现实生活中实为星象学者卢克·比热则回忆一次派对醉酒之后,镜头拍到他整晚都在和娜塔莎做爱,“第二天,我发现自己全身赤裸,像一只幼虫一样醒来。我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我记得那天晚上所有人都在毫无理由地劝我喝酒。

这当然是伊利亚(导演)安排的,他没有剧本,只有一些小方向。但他设置好一些情况,一些足以使事情发生的倾向,这样他就可以操纵我们了。”但卢克说他并不后悔参与,“观看这部影片无疑是令人不适的,但我喜欢突破自己的边界。DAU解放了我沉重的思想,释放了我原本被禁锢的情感。”

(主演娜塔莉贝·雷兹纳亚,娜塔莎扮演者在记者发布会)

不止卢克表现出了这样的态度,在柏林映后的发布会上,饰演娜塔莎的女演员也表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负责,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是自己采取的行动,当然我们是有一点害怕的,那是肯定的。”而导演也回应说,有关道德的问题在拍摄中有被考虑在内,他并不强迫任何人,演员有随时叫停,离开拍摄场地的权利。

饰演娜塔莎同事奥尔加的演员也说,“某种程度上它是吓人的,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压迫的。我们有恐惧,我们有爱,我们去构建关系,我们并不照着剧本去演,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而《卫报》则称这里面的演员本来也需要建立起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关系,观感让人难免不适。

说到这里,与其说DAU是电影,这么一个鸿篇巨制的系列项目,其实还是更像一场足够大胆的艺术实验冒险。它或许声名狼藉,不少人在这之中可能看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影子,当然也有人看到了对极权主义最前卫的挑衅和反思。

而现在,《列夫·朗道》这套作品仅仅展露冰山一角(而之后还有十几部影片、电视系列片、实验片会与大家见面),就已经震撼到了很多人。如果在大屏幕上见到一次,应该就没有人能忘记它的生猛和赤裸。说到最后,我不确定,今年的柏林金熊是否会颁发给这部充满争议且前所未有的实验影片,毕竟这个行为本身也充满了实验性。

但我想,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这块惊天巨石已经砸向了当代电影届、艺术届里,它随后将要产生的余波势必是不可消除了。

————————————————————

本文参考资料:

‘DAU.Natasha’ Review: A Wild Filmmaking Experiment Is Now an Orwellian Tale ofSexual Assault;

DAU.Natasha review – an exquisitely sinister study of Soviet oppression;

‘DAU.Natasha’ director defends abuse scene, talks four more DAU features (exclusive);

柏林官网;DAU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