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纳税十万两,商户赶超张家口:商贸枢纽多伦缘何一夜衰亡?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康熙帝玄烨率兵抵达张家口外400里的多伦诺尔,与内蒙古49旗、外蒙古3大部王公贵族近千人会盟,挟前一年在乌兰布通之战击败蒙古准噶尔汗的威风,对内外蒙古重新编列盟旗、赐赏封爵。玄烨举行了盛大阅兵,不仅亲自骑射示武,还以红衣大炮演练轰击,以此向蒙古王公炫耀武力。大棒之外还有胡萝卜,玄烨敕令在多伦诺尔营建一座喇嘛庙“汇宗寺”,取“江河归于大海”之意,作为此次会盟的纪念。

“多伦会盟”之后,蒙古纳入清政府版图,多伦诺尔成为出关后的第一站,逐步形成市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章嘉呼图克图活佛移驻汇宗寺。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又在多伦诺尔增建善因寺。这里成为内蒙古的宗教中心,各旗都派有喇嘛常驻。

多伦诺尔由此兴盛。蒙古王公入京觐见前后,都会到汇宗寺、善因寺拜谒。前往草原做买卖的旅蒙商人,也把这里作为收购皮毛牲畜、销售粮食茶叶的基地,钱庄、饭馆、客栈等服务业随之兴起。“即以砖茶一项而论,每年销数甚巨,粮行亦占贸易大宗,故金融活发,商民富饶,拟于上都良非虚语。”后人如此回忆。多伦诺尔在蒙文中的意思是“七个湖泊”,关内技工到此,利用其中的咸水湖制盐、制碱,每年又能贡献税收逾十万两。

同治年间,多伦诺尔有商户4000家,人口7万余,超过了张家口。汇宗寺以南形成繁华市集,各方商旅往来不绝,商路辐射广泛,“其贸易地南至平津,北至库伦,东至呼伦贝尔,西至新疆、西藏,最繁盛时年输出输入额达二千多万银圆”。山西商人修建了关外唯一的山西会馆,直隶商人也集资营建三官庙作为据点。

晚清国门大开,外国商人的触角抵达多伦诺尔,城中相继开设英、俄洋行。但是好景不长,19世纪末,俄罗斯在黑龙江修筑中国东省铁路,并与西伯利亚铁路贯通,物流通道随之改变,多伦诺尔作为集散地的重要性大减。民国初年,多伦诺尔设为多伦县,仍有700余家店铺。但因外蒙古变乱,张库大道阻断,大批旅蒙商人破产歇业,市面日渐萧条。1926年8月,奉军与国民军的战争中,多伦成为两方拉锯的战场,汇宗、善因两寺以及大小商号被奉军洗劫一空,僧民遇害者800余人。幸存商户的生意一落千丈,一代名城至此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