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乃龙人

“阿久(大哥),能介绍我们几个加入合作社吗?我们会传统绘画。”
“阿久,听说跟你们一起干工资有保障,咕叽咕叽(帮帮忙),把我也带上吧!”
……
图片
近年来,不论是在“大城市”拉萨,还是在聂拉木这样的小县城,都能遇到在外打工的乃龙人,想加入乃龙乡劳务输出合作社的农牧民群众也与日俱增。
这些“走出去”的乃龙人,多是贫困群众、困难党员,抑或是孤寡人员,从事装卸、搬运、驾驶等职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有一个共同的家——乃龙乡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
2019年,合作社年收入高达500万元,注册工人超500人,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明星合作社。
谁想到7年前在大家眼里,乃龙乡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空壳子合作社”。在带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乃龙乡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又经历了怎样的华丽蜕变呢?
“领头雁”阿旺扎西
图片
乃龙乡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海拔4360米,山高路远,高寒缺氧,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主要以农牧业生产为生,经济来源极为单一。
“十多年前的乃龙乡呀,穷!气候不好,也没啥资源,这是客观原因。”乃龙乡党委书记罗布次仁说,更主要的是,年轻人却不愿出去。
在偏远的山沟里,固守在家、世代为农的落后观念桎梏着年轻人的思想。
阿旺扎西却是一个“另类”。敢闯敢试,有想法、有责任心,这是乃龙乡群众给阿旺扎西贴的“标签”。初见阿旺扎西,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精干,骨子里透出一股利索劲儿,话语间充满着干练。
阿旺扎西是土生土长的乃龙人,1985年出生在乃龙乡达曲村。2005年,20岁的阿旺扎西从乡里搭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150公里,来到县城聂拉木,寻找人生的机会。
由于做事认真、精明能干,加上当地人语言沟通的优势,很快,阿旺扎西在一个工地上立住了脚跟,时不时的还能承揽一些小活干干。2007年,他带领乃龙乡达曲村的几户贫困户,在工地上干了三个月,平均每人赚得了7142元。在那个年份,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也是全村有史以来收入最多的个例。
2008年,23岁的阿旺扎西做出一个决定,只身前往拉萨打工,试图寻找更多的机会。
青藏铁路的通车,给拉萨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阿旺扎西也顺利在拉萨火车站找了一份工作。凭着工作踏实、做人诚恳,很快所在装卸公司的负责人便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
图片
了解到还需要大量装卸工的情况后,阿旺扎西 “毛遂自荐”,主动向公司申请了招工事宜。公司与阿旺扎西签订了合同,由他自己负责招工和管理。
第二年,阿旺扎西就带上20多名乡亲,开启了闯拉萨的经历。农忙农闲,冬去春来,在山沟沟和大城市间,他们一刻也不得闲。外出务工,从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50多人,再到100多人……
作为一个农民,阿旺扎西深知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把个人和集体捆绑在一起,让更多的人参与才能把事业做大。在聂拉木县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阿旺扎西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出资230万元(其中130万元为政府扶持项目贷款,100万元为阿旺扎西自筹)开始筹备组建劳务输出合作社的各项工作。
2013年8月,乃龙乡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岗位培训、联系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合作社运营拉开了序幕。
“大后方”的支持
图片
“农民合作社要做大做强,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能变为现实。”时任县扶贫办主任次旦罗布说。
为实现合作社健康发展,乃龙乡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劳务输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罗布次仁说:“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实实在在的解决合作社遇到的困难。”
合作社成立之初,资金紧张、设备紧缺是第一大问题,阿旺扎西回忆说:“2013年,在拉萨火车站,因为没有叉车,货物搬运只能用人工代替,效率低,危险性还高,聂拉木县政府调研组实地了解后,当即解决了两辆叉车,解决了合作社一大困难。”
“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合作社的发展,此次暖心之举,让我非常感动,这也激励着我把合作社做大做强。”阿旺扎西说。
多元化的人才培育,是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技术含量的保障。聂拉木县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搭建劳务输出桥梁,对接施工单位。“大后方”的强大支持,推动着合作社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合作社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不断丰富,陆续开展了编织、缝纫、驾驶技能培训,同时依托汽车、摩托车、农机具维修等全面提高农牧民能力水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技能人才的需求。
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鼓励群众入股进社在318国道沿线开设氧吧驿站。阿旺扎西说,目前有30多名群众以入股的方式加入进来,除了工资外每年盈利有10万元。
当地政府发挥桥梁作用,促使合作社全面开花。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丹增罗布介绍说,“现在合作社与拉萨火车站、日喀则火车站等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供求关系。加入的群众的也越来越多,有本县其他乡镇的,也有附近县的,甚至还有山南市的一些群众。”
山沟沟里的“金凤巢”,不断吸引着各地想脱贫想致富的群众加入进来。
合作社的“思想课”
图片
思想观念的转变,能更好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人生目标。合作社输出的多是山沟里土生土长的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薄,法律观念淡。合作社管理层认为,给合作社的员工补补“思想课”很有必要。
阿旺扎西说,随着务工人员的快速增加,管理成了头等大事。由于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合作社的工人 成了拉萨火车站派出所最不放心的一块“心病”。
阿旺扎西及时向乡里进行了“请教”。在乡党委的指导下,2004年,合作社党支部挂牌成立。
“合作社党支部决定,加入合作社的第一堂课,就是思想教育课。”丹增罗布说,“支部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办培训班,由支部的老党员为工人普及基本法律知识。”
“我们几个老党员先自学,然后再轮流为年轻人反复讲,时时敲打敲打,大家伙儿的法律意识也提高了。”支部班子成员顿珠说,“现在违法乱纪的事,你让他们干他们也不干,相互之间有点小别扭,也知道解决不了就来找支部啦。”
几年来,一说是乃龙乡合作社的,用工单位都赞誉有加。为此,拉萨火车站派出所还为乃龙合作社赠送了锦旗。
“合作社的党支部就是群众的党支部,就要为群众服务。”丹增罗布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我们有先天优势。
合作社的老员工扎西顿珠的故事,在乃龙乡广为流传,这缘于扎西顿珠人生中一段“不光彩”的经历。“2005年我就开始乞讨,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过上好日子,成家立业的事更是不敢奢望。”回忆曾经不堪回首的往事,扎西顿珠满面苦楚。
“老乡,今年乞讨吃得饱,明年乞讨还吃得饱吗?”“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 “自己赚钱养家,活的有尊严。”在阿旺扎西的劝导下,扎西顿珠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现在我什么都有了。月工资6500元,合作社每年年底还有1万元分红,还有各种慰问品,而且我们大部分老员工都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2012年,扎西顿珠入赘到达曲村,成了乃龙的“上门女婿”,实现从行乞者到致富带头人身份的华丽转变。
如今,乃龙乡农牧民群众中最流行也最深入人心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干活吃羊肉,偷懒喝凉水”。
致富不忘本。合作社有一个小账本,用来专门记录为家乡建设支出的款项。在2015年,聂拉木灾后重建中,合作社投工投劳,成为聂拉木灾后重建一支重要的本土力量。近年来,投入10多万解决乃龙乡小学困难,改善学校学习生活环境……
罗布次仁说,几年时间里,合作社让82户贫困户脱贫,为乡亲办实事累计支出50多万元。
在自治区党委组织开展的“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合作社党支部发挥自身优势,在带领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各项宣讲活动,争当党的“喉舌”。先后组织参与30余次入户宣讲,受益群众1万余人次。
“如今的乃龙乡,环境变漂亮了,乡风文明也竖起来了,群众逐渐摒弃了‘等靠要’思想,形成了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共识。”罗布次仁信心满满,“下一步要带领群众过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共同奔小康。”
春风绿高原,就业正当时。乃龙人又背起行囊,继续着一个个“走出去”的传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