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象新规矩重塑着我们生活,疫情过后能否延续?

2020年2月16日,在顺义区胜利街道,党员志愿者建立社区微信群,义务帮助社区内行动不便的居民及处于观察期的返京居民购买蔬菜,无接触配送至居民家门口。

武亦彬/北晚新视觉供图

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无接触配送,快递勤消毒;志愿者巡逻,免费帮采买……

疫情当前,各行各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规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些新现象新规矩,目前运转情况如何,疫情过后能否延续呢?记者采访了相关方面,多数都给出了肯定回答。

便民服务

“免见面”邮箱会一直开下去

“我们从2月7日起正式开通了‘免见面’业务专用邮箱,实行网上不见面办公。”海淀学院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渝杰介绍,面对疫情,学院路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启用和推行“网上办、预约办”等工作措施,将各个业务部门的办事表格、要求详尽列出,方便人员网上办事。

目前,学院路街道居民的失业登记、灵活就业、申请退休、就业登记,外地人员的延保手续和求职登记等9大项业务,都可以通过“免见面”业务专用邮箱办理。而对于不熟悉微信、电子邮箱使用的老人,也可利用窗口预约服务电话和咨询热线,提前根据实际情况预约办理。

自2月7日开通“业务免见面邮箱”以来,通过邮箱已受理100人(笔)业务。现有86人已办结业务,14人的申请事项正在办理之中。“即使疫情结束了,‘免见面’邮箱也会继续实行下去。”学院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目前还在打造升级一个新的系统,致力于让居民办事少跑路。

而为了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也第一时间发布了全区政务服务公告,积极引导企业群众通过不出门、不见面、网上办、快递送等方式办理政务服务业务。

目前,在去年实现100%事项“只跑一次”的基础上,海淀区对区级1600余事项的网办流程再梳理,推出了300余事项全程网办,让企业群众一次不用跑,还能把事情办好。值得一提的是,各办事端口均在申办页面增配了邮寄选项,办事群众可选择是否将办理结果通过EMS寄送到手,满足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全程网办的需求。“我们将继续推进‘网上办’、‘快递送’相关服务升级,持续方便和服务居民。”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物流配送

有需求就会持续执行

快递和外卖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疫情发生以来,相关行业企业相继推出无接触配送、快递消毒、加强员工健康检测等措施,保障快递和外卖安全。这些做法,在疫情后能否继续呢?

眼下,各地有不少社区实施封闭管理,在保障人员健康安全之外,也检验着快递收寄“最后一公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我们通过自提柜、便民服务点、无人车配送、指定地点存放、物业代收、保安室代收、社区配送Mini站等,多元渠道推进无接触快递服务。”京东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无接触配送安全便捷。疫情过后,京东快递的无接触送货还会继续做下去,继续加大便民服务自提点和智能自提柜的布局。

“我们建立了每日排查机制,对全国所有营业部每日在岗人员进行排查与健康检测。”京东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到快递的安全和员工健康检测,今后会一如既往严格把关。此外,企业还开展疫情相关知识科普与防控培训,为所有出勤的一线同事购买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保险。“待疫情过后,京东快递也会定期对作业场地和车辆工具进行消毒,每年安排小哥体检,以最大程度保障一线同事的健康安全。”

“对于无接触配送,只要消费者有需求,我们都会持续执行下去。”外卖平台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在日常的骑手晨会上,一直都有严格管理和要求餐箱消毒,并不是疫情期间才开始。“包括骑手本身会进行定期体检与健康证办理,如遇特殊疫情会增加体温检测等项目。”该负责人表示,疫情结束后不会再像眼下这样强制每日多次体温检测,但常规的身体健康检查会一直进行。而对于“无接触配送”,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也称,即使疫情结束,只要市场有需求,也会持续进行。

基层治理

夜间巡视代买代送成常规

疫情期间,在朝阳香河园街道柳芳南里社区,社区志愿者忙着对社区进行夜间安全巡视,为高龄老人代买代送货物。而这样的做法,将在以后长期实行。

“因为有志愿者的夜间安全巡视,2月16日0时20分,我们及时处理了一起火情。”社区党委书记马俊东介绍,每天12时到14时和17时30分到21时这两个时间段,是社区人流量大、看护力量薄弱的时段。为此,社区积极发动年轻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辖区单位、能力强的保安和物业工作人员对出入口进行防控,在确保对社区门岗看护的前提下,还对社区安全进行巡视、劝导居民戴口罩等。此外,社区志愿者还承担了帮居家观察人员、高龄空巢老人采买基本生活物质的工作,并帮助老人和特殊人群运送快递和倒垃圾等。

“疫情终究会被我们战胜。但在这段时间中,一些新的疫情防控措施及疫情期间的为民服务工作,我们会坚持延续下去。”马俊东说。

“我们一共有200多名在职党员回来报到和参与管理服务工作。”顺义石园五里仓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敬介绍,五里仓一社区有40栋楼,其中36栋没有物业。社区在原有“十色袖标引领队”的基础上,对回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倡导大家为疫情防控出力。

从1月22日起,200多名在职党员就被分为了十支队伍。每支队伍通过微信小程序认领活动。“目前主要是做社区值守、张贴宣传通知、检查门店消毒等工作。”一名在职党员介绍,平时也会为居民测量体温、维护“一米线”、劝导居民不聚集等。

“成立临时党支部后,弥补了一些基层治理的事务性空白。”李敬说,打算后期将此形式延续,继续为居民服务。“后期也可以考虑成立联合党支部。这些以个人名义来报到的在职党员,我们也跟其原单位有过对接。即使疫情过去了,他们仍可以在社区发光发热。”

日常生活

用公筷好习惯养成进行时

“这次疫情是全家好习惯养成的时机。”上班族潘女士说,自从疫情发生后,她便第一时间在网上下单了5瓶84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手套等物资。

“以前家里也就是扫地拖地完事儿,几乎没有给地板和家具消毒的观念。洗手也是上下班回家才洗一洗,现在每天洗手的频率更多了。”潘女士说,如今家里老老少少,都逐渐养成了勤洗手、多消毒的习惯。“网上有一些消毒和洗手的常识视频,看完指导才知道,原来洗手和消毒也有那么多的门门道道,不是沾点水就行的事。”

在白领小荣看来,戴口罩和吃饭使用公筷的习惯,是她和家人准备长期坚持下去的“新文明”。“我对花粉过敏,之前戴口罩几乎是因为预防过敏。当然天气不好或者风沙大的时候也会戴口罩。”小荣坦言,现在不论什么情况,只要出门就会戴口罩。“以前戴口罩别人可能会觉得惊讶,经过这次疫情,可能真的会形成一种‘口罩文明’吧。”

此外,小荣家里吃饭变得“讲究”多了——之前很多年都是不太注意,大家各用各的筷子一起夹菜添菜,而现在尽量使用公筷。“虽然麻烦一点,但是卫生安全,吃完洗净再放到消毒柜里。特别是家里有小朋友了,更应该使用公筷。”小荣说,即使以后没有了疫情,戴口罩和用公筷也会延续下去。“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据公开报道,正在制定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也依据最新现实情况,做出了相应调整和完善。据悉,除了增加“不违法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不滥食野生动物”之外,还增加完善了诸如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手帕或袖肘遮住口鼻;患有感冒或者有呼吸系统疾病时,应当佩戴口罩等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