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夫妻以车为家30天,心愿是有一张睡觉的床 | 战疫天使

图片
△ 2月16日晚10点,涂盛锦和曹珊在车上睡下。一周后,他们住进了为医护人员安排的酒店。
摄影&撰文/长江日报 陈卓 孙笑天
编辑/匡匡
联合出品/腾讯新闻 腾讯公益
2月16日晚上10点,寒潮过境后的武汉,室外寒气逼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住院部灯火通明,像是这座冷清城市里的一座灯塔。住院部不远的路边,一辆家用小汽车亮起了灯,涂盛锦和妻子曹珊“回家”了。
他猫着腰,从后备厢取出被子,把它们尽量平整地铺在座椅上。
图片
涂盛锦睡副驾,曹珊睡后排,他们在车上度过了30个夜晚。
涂盛锦,44岁,金银潭医院南六楼重症隔离病区医生。妻子曹珊40岁,同院儿科病房护士,疫情发生后,调入南二楼隔离病区工作。
图片
2月16日傍晚,结束工作后,涂盛锦和曹珊在一起吃饭。
涂盛锦是疫情初期第一批进入一线的医生,“那时他几天都不回家,让我从家里带些换洗的衣服过来”,曹珊说,再次见到丈夫时,他刚脱掉隔离服,从污染区出来,眼神里掩饰不住的倦意。
图片
2020年2月17日晚,金银潭医院南六隔离病区,涂盛锦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17年前,涂盛锦夫妻都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役。在见到丈夫那一刻,那种久违的,似曾相识的紧张和不安,迅速在曹珊心中蔓延。“我意识到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后来事态的发展,验证了她的预感。
图片
2月17日下午,忙碌一天的曹珊走出病房,脸上留下口罩的压痕。
涂盛锦夫妻家住武汉南湖边,距医院30公里,驾车单程40分钟。平日,涂盛锦开车,夫妻俩一起上下班。丈夫到一线后,曹珊只好打车或坐公交。武汉封城后,公共交通停摆,曹珊上下班也成了问题。
图片
2020年2月17日晚,涂盛锦在隔离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除夕那天,老涂值班到凌晨2点多,只睡了1个半小时,又开车到南湖接我”,曹珊说,她心疼丈夫来回奔波,更担心把病毒传染给家中老小。于是,从大年初一起,两人就以车为家,不再回去了。
图片
2月16日晚10点,涂盛锦和曹珊在车上睡下。
“全院600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回家的同事很多”,曹珊说,单位宿舍已爆满。搬进车里后,丈夫把值班室的床让给了同事。曹珊说,在车上过夜比她想得难,不开窗闷气,开窗又受冻。第一天晚上她很不适应,准备了四床被子,一大包暖宝宝才捱过去。“现在嘛,也已经习惯了”,她说。
图片
睡前,夫妻俩聊了会儿天,放松一天紧张的心情。
“后来,医院协调了一些酒店房间”,曹珊说,“我们在车上住惯了,就把房间让给了外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和离家远的同事。”窗外吹着冷风,车内局促的空间里,但却有一种独特的温暖。
夫妻俩聊聊当天的见闻,互道晚安。经过短暂的休息后,他们将重返一线,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当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疫情结束,回归正常生活,至少能上床睡觉吧。”
像涂盛锦、曹珊这样的“夫妻搭档”,在金银潭医院还有30多对。他们同战斗,共进退,成为武汉抗疫一线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校园到抗疫一线,我们都在一起
图片
妻子张丽和丈夫黄汉平。
黄汉平,54岁,金银潭医院北二楼医疗顾问兼南三楼隔离病区查房医生,他的妻子张丽51岁,南三楼病区主任。
图片
张丽帮黄汉平穿上防护服,两人一起进隔离病区查房。
黄汉平和张丽是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友,1988年结缘于校园,毕业后结婚,之后又在一起工作,几十年来,一起上班下班,极少分开。算上2003年抗击非典,这是夫妻俩第二次并肩战斗。
图片
张丽和黄汉平在隔离衣上互相写下名字和祝福的话语。
“我们的女儿已经嫁人了”,张丽说,“我们无牵无挂,可以全身心投入一线,没有任何顾虑。”黄汉平夫妻的小心愿:疫情能在武汉樱花季前结束。那时,他们想休息下,一起回母校看樱花。
图片
由张丽主治的患者病情有了很大好转,患者双手合十向张丽表示感谢。
在一起上班,半个月没见过面
图片
丈夫杨智峰和妻子周霞。
42岁的周霞和杨智峰,分别担任南三楼副主任和综合三病区医生,2001年,两人一起进入金银潭医院工作,2003年结合。
杨智峰的母亲曾患中风,行动不便,家中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
疫情发生后,两人都在一线,难以顾及家里,只能将排班尽量错开,谁下班,谁就照料家人。无论谁回了家,都会拍一些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发给对方以作慰藉。
图片
杨智峰正在看患者的病情记录和用药情况。
杨智峰夫妻工作的两栋楼并不远,但两人极少能遇见,最长的一次,两个人有半个月没有见面。
“也可能遇见过,但没注意看防护服上名字,也认不出来。”
图片
周霞在隔离病房查房记录患者身体状况。
杨智峰夫妻俩的小心愿:疫情结束后,想带两个孩子去趟北京,去北大和清华校园逛逛,计划多年了,一直未成行。
图片
周霞在隔离病房给患者测量血样饱和度。
“心愿?那就是回家看看吧”
图片
丈夫邓雄波和妻子谢家强。
邓雄波,36岁,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妻子谢家强35岁,耐多药病区护士。
邓雄波和谢家强是医院里公认的模范夫妻,“两个人技术好,脾气也好,结婚十多年没红过脸”。疫情暴发之后,医院的CT科室任务繁重,大量病人需要依靠CT来判断病情,24小时不停机为全院医生提供病情诊断依据,邓雄波和全科室工作人员倒班工作至今。
图片
邓雄波在CT室值班,整理患者的诊断结果。
谢家强所在科室,也改为了隔离病区收治患者。作为隔离病区护士,除了给病人打针、送药、看护,还要承担照顾病人日常生活的责任,工作强度大增。
图片
谢家强在准备患者需要注射的药品。
“我们已经一个月没回家了。一是忙得没时间”,谢家强说,二是夫妻俩长期和病人密切接触,怕病毒传染家人,“儿子已经送回爷爷奶奶家了,由老人照顾”。
邓雄波夫妻的小心愿:疫情早日结束,患者康复回家,我们也能回家。
“啥都不怕,就怕孩子学习成绩下滑”
图片
丈夫李翼和妻子丁菡。
李翼,42岁,南二楼医生。他的妻子丁菡41岁,北五楼医生。
两人2002年一起进入医院工作,在医院相识相恋,2004年结合,孩子今年11岁。
图片
丁菡在隔离病房缓冲区呼叫同事。
李翼夫妻都是传染病科医生,和病人接触多,和邓雄波夫妻一样,为了避免感染家人,他们也把孩子送到了老人家里。
图片
李翼在填写患者医嘱。
李翼说,最近下班回家,夫妻俩的话都少了,“精力透支太厉害,说话的劲都没了”。让夫妻俩有点焦虑的是,孩子就快升初中了,最近没有人辅导,可能会成绩下滑。李翼夫妻的小心愿:待疫情结束,有时间抓一下孩子学习,“孩子能上个好中学,以后能考上好大学。”
“疫情结束了,去看大熊猫”
图片
丈夫李华东和妻子吴霜。
综合二楼医生李华东,北五楼医生吴霜,也是一对夫妻档。
夫妻两人是广西医科大学校友,今年都是39岁。2006年,两人读研时相识相恋,毕业后进入金银潭医院工作,2009年结婚。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7岁半了。
图片
李华东正在查看患者的CT片。
把孩子送回河南老家,交给奶奶后,1月20日,夫妻俩心无牵挂地进入了抗疫一线,“我们住进了酒店,见面戴口罩,互相提醒对方注意防护、加强营养”,李华东说,以这种关系相处,还有点不太适应。
图片
吴霜正在学习新氧气瓶的使用方法。
李华东夫妻的小心愿:女儿一直想看大熊猫,以前说工作忙,没带她去过。疫情结束了,我们要休个年假,把老人和孩子带上,去成都看大熊猫。
“我想带女儿去海边散散心”
图片
丈夫刘炜和妻子方国妍。
刘炜,42岁,北五楼医生。方国妍,44岁,检验科护士。两人在医院相识相恋,于2002年结婚。刘炜夫妇的女儿将在今年高考,因患重度贫血,疫情暴发后,夫妻俩把女儿送到了孩子姨妈家,托姨妈照料。
图片
刘炜刚刚走出隔离病房,正在卸下防护装备。
见到刘炜时,他刚刚查房出来,额头上挂满汗珠。
刘炜说,连续工作一个多月,身心都很疲惫。但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女儿,“我们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注意到她的情况,直到春节前才发现不对劲,紧急送医院接受了两天输血治疗,但因为疫情,治疗到一半就中止了。”
图片
提起中断治疗的女儿,方国妍泪水一滴滴滚落。
说起高考,刘炜表示,女儿从小接受熏陶,一心想考医学院,但家里已经有两个医生了,他也明白医生的辛苦,他不想女儿学医。“不过,我还是会尊重她的意愿。”
图片
方国妍在检验科工作。
方国妍对丈夫的意见表达了强烈反对,她不允许给女儿施加压力,高考如何不重要,经历了这次波折,她只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方国妍夫妻的小心愿:高考结束后,带女儿去泰国或日本旅游,到海边散散心。
“去西部看看祖国河山”
图片
丈夫吴志强和妻子熊焰。
吴志强,56岁,医院检验科医生,负责血液检测工作。熊焰,57岁,同为检验科医生,负责核酸检测。1983年,吴志强和熊焰相识于校园,1985年相恋,1987年结婚。
图片
熊焰正在为检测患者的病毒核酸做准备工作。
检验科是抗击病毒的最前线,与病毒短兵相接,直接面对面。
两人身处一个科室,也只有下班后才能相见。作为一对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工作数十年,共同经历过非典的夫妻,这样的局面,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图片
吴志强在检验科室消毒。
“大范围疫情结束后,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缓冲期,这个时候,综合性医院可能进行休整,但金银潭医院肯定要继续战斗。
我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吴志强夫妻的小心愿:尘埃落定后,会去一趟西部,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句话他说好多年了,我早不信他了”
图片
丈夫张绍斌和妻子王芳。
张绍斌,51岁,北四楼隔离病区主任,王芳,47岁,综合二楼护士。两人结婚24年,儿子已上大学。11年前,夫妻俩一起进入金银潭医院工作。
疫情暴发至今,两人一直身在一线。张绍斌说,刚开始面对疫情,他们也有些害怕,每天,夫妻俩都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嘱咐对方要小心。
图片
王芳为科室领来隔离衣。
夫妻在家也是严格隔离,一人睡一间房,做好饭,儿子在餐厅吃,两人到客厅吃。“我一天没见到你了,想好好看看你”,儿子围着妈妈打转,王芳毫不留情地把他赶走了。
图片
张绍斌穿好工作服,准备工作。
张绍斌说,这么多年,他从没有跟妻子一起出去玩过。疫期结束后,他想带妻子出去转转,过一下二人世界。
王芳轻轻一笑,“这句话他说了好多年了,我已经不信他了。”王芳说,她想回宜昌老家看看父母。今年没法回家,父母寄了一大箱肉糕、肉圆、腊肉等家乡特产给她,“他们年纪大了,想好好陪陪他们,一家人补一顿团年饭。”
“想补一顿迟到的年夜饭”
图片
丈夫康伯寅和妻子吴媛君。
康伯寅,34岁,北四楼医生。吴媛君,30岁,南六楼护师。拍摄当天是2月14日,两人结婚6周年纪念日。
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忙,“6年前,我们给领导请了个假,去民政局领了证,上午10点,就回来上班了。”
图片
午餐时间,康伯寅接到后勤送来的病号餐。
今年小年,夫妻俩本可以休息一天。前天晚上,两人忙到9点下班,带着3岁的孩子赶回青山娘家已是夜里10点,没来得及吃团年饭,就接到了医院的动员令,赶了回来。
图片
吴媛君在隔离病房缓冲区和同事沟通工作。
小年当天,两人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后,再也没见过孩子。结婚纪念日怎么过?吴媛君说,下班后,两人一起吃个盒饭或者泡面吧。康伯寅夫妻的小心愿:尽快回家,和老人孩子一起,补一顿迟到的年夜饭。
“他有几年没有休过假了”
图片
丈夫涂超和妻子程芳。
涂超,46岁,南七楼ICU主任。程芳,43岁,南六楼护士长。两人于2001年结婚,女儿今年上高三。
图片
涂超在ICU查看患者状况。
2019年12月29日,涂超值夜班,接诊了7个不明原因肺炎病人。从那时起,他再没回过家。随着疫情暴发,程芳也上了一线,两人根据医院安排,住到不同的酒店,女儿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图片
涂超在ICU查看患者状况。
“常年接触不同的传染病人,我不害怕,但我有些担心涂超”,程芳说,丈夫在ICU的工作非常繁重,经常熬通宵,很担心他年纪大了,撑不住。程芳说,上次一家人出去玩,还是女儿初中毕业时,涂超请了五天假。
之后,他再也没有休过假。程芳的小心愿:等女儿高考结束,一家人去一趟欧洲,希望这次涂超能答应。
“希望一家三口能出门转转”
图片
丈夫余婷和妻子丁娜。
余婷,42岁,南四楼副主任。丁娜,37岁,南六楼护师。两人于2008年结婚,女儿11岁了。去年12月30日起,丈夫余婷就住在了病区的医生值班室,偶尔换洗衣服时才回家。几次回家都是深夜,女儿睡了,他就悄悄看一眼,也不敢靠近。
图片
余婷和护士们沟通患者治疗情况。
夫妻俩只隔了一层楼,但很少相见,“只有给他拿换洗衣服时,我们才能见一面”。
图片
丁娜在护士站查看患者的监护仪器数据。
对疫情结束后的生活有何期待?余婷说,“我俩其实都不是那种特别能拼的人,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后,不适感会很明显,希望疫情结束后,一家三口出门转转,散散心,自我调节一下。”
“想休一个月假,逛遍大西南”
图片
丈夫胡火平和妻子董敬昀。
胡火平,50岁,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妻子董敬昀与他同岁,任医院供应室主管护师,两人在医院相识相恋,于1994年结合,儿子已经25岁。
图片
胡火平正在指导患者进行CT检查的准备事项。
疫情暴发后,董敬昀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收、洗、消毒、发放工作。
相比起来,胡火平要比她辛苦得多,他主要为无法行动的危重病人拍床边片,经常托、抱病人,即使身穿防护服,风险还是很高。胡火平动手能力很强,在家门口和阳台上安装了两个紫外线灯,每次回家,都会对衣物等消毒。物资紧张的时候,还把口罩消毒后重复利用。
图片
董敬昀在供应室进行手术器材消毒作业。
有一次,胡火平连做了17个床边片,不断地托抱病人,口罩被蹭掉。事后,一家人都非常紧张,提心吊胆过了好多天,经医院进行体检确认没事后,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胡火平夫妻的小心愿:疫情结束后,能有一个月假期,把广西、云南、贵州玩个遍。
“想去女儿生活的城市看看”
图片
丈夫糜鹤峰和妻子陈莉。
糜鹤峰,47岁,医院120司机。陈莉,51岁,医院食堂员工。丈夫身处高大,性格和他开车一样稳重,妻子个子娇小,说话清脆爽朗。两人在医院都有极好的人缘。
图片
糜鹤峰驾驶120班组的救护车去消毒清洗。
12月29日晚,从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转运到金银潭医院的武汉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就是糜鹤峰和同事负责接运的。“当时随车的护士长就让大家上了三级防护,至今整个120团队没有一名工作人员被病毒感染,全勤在岗听候调令”,说起这事,糜鹤峰既庆幸,又感激。
图片
陈莉为劳累了一天的医护人员准备晚餐。
女儿刚刚参加工作,在江苏无锡上班。尽管夫妻俩一再叮嘱,叫她不要回家,但担心父母安危的女儿,还是在武汉封城当天凌晨回了武汉。
“也幸亏她回来了, 才有人照顾奶奶”,糜鹤峰说,现在女儿已接到单位通知,让她疫情完全结束之后再回去上班。夫妻俩计划,等疫情结束了,开车送女儿去无锡,看看她生活的城市,顺便也给自己放个小假期。
后记:你守护患者 我们守护你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腾讯始终是一线医护人员的忠实后盾。1月24日-2月7日,腾讯先后三次设立和追加“战疫基金”,总额达到15亿元。
为致敬一线战疫天使,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发起“战疫天使守护计划”,在国家基本福利制度的基础上,为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生活保障金,以及为工作过程中染病的医护人员提供家庭关怀。
腾讯基金会战疫人物基金已为金银潭医院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医护人员,提供12万元/人的保障金,该笔保障金于2月20日拨付至医护人员账户。
你用勇气守护患者,我们以善意守护你!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此战疫天使守护计划参与捐款,汇聚爱心,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关爱金和保障金。
《中国人的一天》“战疫天使”往期故事:
第三期:我是一名特殊的司机,乘客多是新冠肺炎患者
第二期:医护人员的“最危时刻”:不在病房,而是离开病房,脱下防护服那几分钟
第一期:58岁女医生去抗疫一线前,90岁的父母只给她提了一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