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大寺镇:志愿的印记

抗击疫情前线的医务工作者长时间在“红区”工作,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的那一瞬间,他们带有痕迹的“口罩脸”让无数国人泪目。在西青区大寺镇,也有一群人,他们日夜奋战防疫一线,守护居民安全,在他们的脸上也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口罩”印记,致敬医务工作者,致敬身边最美“口罩脸”,这是志愿的印记,是连日以来抗击疫情的见证。

洛卡小镇社区的退役军人张学纯始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节,洛卡小镇社区防疫一线社工人手严重不足,张学纯主动请缨,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天,他都会早早来到执勤点位,对进入小区的每一辆车、每一位行人都细心询问检查,体温检测、登记筛查,向大家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醒居民做好居家消毒、正确佩戴口罩,每样工作他都耐心细致地完成。近两个月的风吹日晒,长期值守,让他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口罩印记,但张学纯说:“国有难,召必回。作为退役军人,应该在战时带头冲锋,值守一线,口罩印记就像是部队赋予的军功章,是我的荣幸,能时刻守护社区居民安全也是我的荣幸,更是我的责任。”虽已离开部队数年,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张学纯仍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军人品质,感谢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近两个月的寒风雨雪、白昼黑夜,青凝侯村奋战在一线卡口的党委委员兼村委会副主任刘玉清、治保主任周家建、治保队员董玉友,他们脸上也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哪里有活儿哪里就有刘玉清的身影,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统计数据、扫码登记……消毒水没有了找他,测温仪坏了找他,要去用餐了或者上厕所都来找他替补。他经常是最后一个用餐的人,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转着,就像一个“陀螺”。周家建是一位有着26 年党龄的老党员,同时他也是一位退役军人,不忘当年脱下军装时说过的“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主动请缨到任务最重的村卡口防线去,每天和一线工作人员一起奋战14个小时以上。董玉友说:“危难时刻显担当,村民需要我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就是真英雄。‘口罩脸’是战疫留给我最难忘的印记!”太阳灼伤了你们的脸庞,那却是今年最动人的印记。

倪黄庄村治保主任孙洪昌,是优秀共产党员,也是这次防疫工作的先进个人。他自大年三十开始就坚守在一线岗位,身兼数职,执勤值守、政策宣传、消毒作业等,没有一天休息过,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带领巡逻队员严格把控外来人员及车辆。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防疫工作上,带头执勤,为了随时能够为外地返津人员办理相关手续,他常常值班到深夜。平时办事严谨的他在值守上更加认真仔细,不漏一人,不漏一车,严防死守。鬓角白发下有深深的口罩勒痕,但孙洪昌依然时刻坚守,因为他深知作为党员,全村百姓的生命安全必须由他来守护。

周庄子村村委会委员、第二党支部书记张金亮带领志愿者们向村民发放疫情宣传材料,为他们讲解防控知识,告诉大家不要恐慌,安心待在家里。他每天奔波于村内楼房、平房、工地,走遍村内各个角落,不论什么恶劣天气都没有阻挡住他的步伐,每当有外来人员回来,他准是第一个到达,耐心地告知他们要居家隔离,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联系他,为他们买菜、送菜、倒垃圾等等,他还自掏腰包为隔离人员买生活必需品。日夜奔波,口罩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晒痕,但张金亮说这是一名共产党员该有的印记。

大任庄村党员志愿者宋德义第一时间自愿请“战”,在村卡口连续值守近两个月,寒潮夹风雨,阳光带高温,冷热交替使宋德义的脸上晒得黄一块、黑一块的,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看着实在让人心疼,但宋德义看着自己摘下口罩后的照片,却一边笑一边说:“虽然丑点儿,但这也算是我积极抗疫的勋章了。”每日志愿服务结束回到家里,他看得出家人的忧虑和心疼,但他不知道说些什么,怕说多了情绪失控,好在家人都理解支持。

石庄子村委会的司机贺振海,共产党员,在设立卡口后他第一时间坚守在岗位。每天从早晨6点开始,坚守卡口8小时,维持秩序、叮嘱扫码、温度测量、不漏一人、不漏一车。雨雪强风中毅然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虽然脸上留下了黑白不均的口罩痕迹,但他依然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用无私品格、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彰显党员本色,传递抗疫力量,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王庄子村的青年志愿者们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挨家挨户敲门,逐一排查登记,日夜兼程、通宵值守,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近两个月,帅小伙们的脸也起了“变化”,一个个被晒出了口罩印记。“只要把社区这道防线坚决守住,毁容都不怕!”小伙子们积极投入防疫工作中,充分发挥了青年志愿者的生力军作用,彰显了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疫”往无前心无悔,摘下口罩依旧是最靓的“仔”!

来源:活力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