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作者阿克鸠射:追寻山鹰展翅梦,唱响彝乡脱贫歌

胡正清
2019年3月,一本散发着淡雅墨香的纪实文学《悬崖村》,开始热销。这是中国第一部彝族本土作家创作,反映彝乡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者,阿克鸠射,凉山州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知名文化人。
图片
悬崖村,全国皆知。2018年2月,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河村的山坡上,又一次问起悬崖村时,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把阿克鸠射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发展变化的摄影画册《悬崖村之变》,呈给了总书记。
鸠射,彝语音译是“雄鹰之魂”。阿克鸠射,人如其名,始终坚守着奋发向上的志气,成为大凉山“文字摄影两翼齐飞、新老媒体随意驰骋”的著名记者,成为大西南彝汉双语创作屡获大奖的彝族青年作家。文随其志,始终执着地用赤城、勤奋、灵性和汗水佳作迭出地展示着凉山大地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文明奔康的感人故事和历史画卷。
生逢其时的彝家娃
昭觉,是大凉山的腹心地带,曾是凉山州的州府所在地,彝族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1979年12月,阿克鸠射出生昭觉县四开乡一个叫瓦洛觉迪的彝家山寨。父亲是拿斧头砍柴的,母亲拿锄头种地的。谁也没有想到,在火塘边专注谛听祖辈和父母讲述传说故事、教唱古老歌谣、讲解尔毕尔吉(谚语)的他,长大后会拿起笔。
阿克鸠射儿时的故乡远离现代文明。村里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烧山垦荒,总是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又会是今天的模样。
在边远的山寨稀泥巴里、荒草坡上嬉戏的阿克鸠射,有时会离开小伙伴,呆呆地望着大山遐想:山那面有什么呢?我怎样才能像雄鹰一样展翅飞向山外呢?
路子就一条,读书。
上世纪80年代始,共和国驶向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各项利国利民新政策带着党的阳光雨露,洒落到民族地区,润物无声。“两基”的战略实施和工程验收,在千里凉山扎扎实实、轰轰烈烈。
图片
阿克鸠射工作照
1988年的9月,阿克鸠射的父亲牵着他,冒着绵绵秋雨,走进了乃拖村小学。
三十年过去了,阿克鸠射清晰地记得乃拖村小学那一排土墙瓦板屋的教室。在这简易的教室里,他学会了阅读这个世界的文字。阿克鸠射迷上了读书。那时,寨子里哪家来了个客人,请鸠射背书成为一个品牌的表演节目。
1991年8月,阿克鸠射以四开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四开区中心校民族班就读。1993年8月,考入昭觉中学。1996年8月,考上西昌师范学校。
1999年7月,阿克鸠射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昭觉,当上一名乡村教师。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孤寂的艰苦生活中,阿克鸠射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消沉意志。他时常去学校背后的山坡树林朗诵诗文,还翻山越岭去拜访彝族智者和毕摩。他坚信老师的教诲:幸运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
图片
阿克鸠射工作照
阿克鸠射买到了一本阿城的《棋王》,读到“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时,他更坚定继续读书,努力写作,一定要走出大山。苦读几个月后,他考入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大专班。
在调回老家任教时,阿克鸠射的彝汉双语写作有了质的飞跃。在老家边教书边苦读苦写,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雾中情缘》。后来,他又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西昌学院彝汉语文本科班,成为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院第一个成人本科生。
热爱故土的新闻工作者
阿克鸠射还爱上了新闻写作,工作之余,他借钱买相机,上山下乡去采访。从凉山日报彝汉文版、凉山人民广播电台,再到省、国家级媒体,他的新闻作品一发而不可收,好评之声、获奖之讯频传。
2004年7月,阿克鸠射被调到昭觉县委宣传部,正式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感恩组织、感谢时代,让自己把爱好、特长和事业融为一体,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地区新闻事业。
图片
在山区行走,要过沟壑,山溪水易涨易跌,常发生意外险情。2006年11月8日,阿克鸠射徒步9个小时,去三岗乡马子普村采访乡村教师李元旦,路上不小心跌下十来米深的陡坡,忍着一身的病痛咬着牙继续坚持采访,写出了长篇人物通讯《玛鸪山上一朵守望的云》。
有人说,阿克鸠射的报道是用“脚”写出来的。他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农村采访中度过的。全县抗低温暴雪救灾、山体滑坡灾害、抗洪抢险、地震抗灾、暴雨冰雹灾害……哪里危险、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都深入现场采访,发回了最真实的第一报道。
近年来,阿克鸠射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民族文学》《民族画报》《人民摄影报》《四川日报》《四川卫视》《华西都市报》《四川画报》《凤凰卫视》《凉山日报》《凉山文学》等国家、省、州报刊杂志电台网络上刊发了《昭觉千名干部驻乡村》《不见炊烟起 但闻米饭香》《日本音乐人 彝乡拜师学艺》《凉山州64万彝族农户告别三房》《情暖大凉山——重温习总书记大凉山考察记》《温暖留心中 奋进奔小康》《为习爷爷唱歌的小女孩今年将告别土坯房搬进新家啦》《习主席的牵挂温暖了凉山》《一年蝶变“悬崖村”》《习总书记关心的凉山三河村:彝族同胞搬新居 日子越过越红火》等一大批重点稿件。
图片
2004年8月至今,阿克鸠射还分别在《凉山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中国西部》《民族画报》等报刊发表了100万余字、1000余幅图片的昭觉县200多个专题报道。
他采写和拍摄的300多(篇)幅新闻稿件、文章、图片曾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中国少数民族好新闻奖、全国民族好新闻奖、四川省好新闻奖、四川省报刊副刊奖、凉山州好新闻奖、宣传凉山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多次荣获县、州、省级表彰。
“作为一名彝族记者,见证凉山历史变迁是我的幸运,参与凉山脱贫攻坚是我的使命,宣传凉山跨越发展是我的骄傲。”阿克鸠射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
见证脱贫奔康的作家
凉山作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迈步全面小康。反映当下凉山的历史跨越,应该创作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把凉山的伟大变革告诉世界、告诉未来。阿克鸠射思考着:就写一本《悬崖村》。
早在2013年2月,阿克鸠射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写,经过十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攀爬之后,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社到了山上的大平台布色乃洛。
图片
2013年2月,阿克鸠射在悬崖村采访
那次到访阿土勒尔村的经过、体验以及感受,阿克鸠射写成八万余字图文并茂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阿土勒尔村引起外界的关注,“悬崖村”的名字叫开了,阿克鸠射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深度跟踪。
昭觉县是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而“悬崖村”是昭觉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乡村。这里,峥嵘的群山层层叠叠,悬崖峭壁挤窄了天空;在这里,村民主要依靠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在这里,村民世代以玉米、土豆为食,与猴群、野猪、黑熊为邻;在这里,村民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远离现代文明……
“悬崖村”既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大凉山乃至我国更广阔的山乡间远远不止一个“悬崖村”,因此,其扶贫探索模式在我国多个地理环境恶劣、支柱产业匮乏的地区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图片
2013年2月,阿克鸠射在悬崖村采访
阿克鸠射以勇于投身脱贫攻坚的使命感,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持续跟踪“悬崖村”5年多时间。采访数十次,对话上百人,深刻记录下深度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党员、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心声。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着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赞扬着他们冲刺脱贫攻坚的同心奋斗,抒发着他们脱贫奔康的幸福快乐。
他聆听着村民的心声,描述着“悬崖村”村民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踏歌前行,刻画着村民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悬崖村”。
他讲述着村里感人的事情:村民和孩子称呼扶贫干部为“猴子书记”“牛书记”“舅舅”的声音无比亲切。8岁的陈木黑希望长大以后成为飞行员,可以为家乡多航拍一些照片。老师何强问他:“你在天上怎么能找到我们的村子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凭国旗,“国旗是学校里最鲜艳、最醒目的标志”。
与村民的感情是那样深厚,生活的采集是那样的丰厚,歌唱时代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阿克鸠射一往情深于悬崖村的蜕变;一往情深于《悬崖村》的创作。
图片
2013年2月,阿克鸠射在悬崖村采访
有一段时间,阿克鸠射足不出户,沉心于宁静、静心于思考,醉心于《悬崖村》人物情景的形象生动和段落文笔的有盐有味。要让《悬崖村》像一颗露珠映射阳光一样,成为“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史的重要注释。
2019年3月,作为全面反映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州脱贫攻坚题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第一部大凉山彝族人写彝族人的报告文学作品,《悬崖村》列入四川省“万千百十”重点扶持作品出版,首发1万册。
书一面世,深受全国读者喜爱。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北京图书大厦等重点门店主题陈列,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上百家家媒体对《悬崖村》的出版发行情况进行了持续宣传报道。
当年7月,《悬崖村》入展第29届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8月,入选2019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周;11月,入选首届天府书展;12月,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和“2019四川好书奖”;《悬崖村》还走出了国门,被推荐到国外参加“一带一路”重点图书,用阿拉伯语在埃及等12个国家出版发行。
图片
阿克鸠射在悬崖村采访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这样评说《悬崖村》:“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与社会,以饱满的人性关怀与激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动、他的思想,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彻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由此,我对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悬崖村》已然成为凉山脱贫奔康历史脚步的精彩音符。行走在即将全面小康的凉山大地上,阿克鸠射歌颂着故乡脱贫奔康的今天,歌唱着故乡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