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簋,开创了中国早期活字模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

先秦时期

簋是贵族们使用的一种青铜食器

主要用来盛放谷类食物

它往往与盛放肉食的鼎

一起搭配使用

作为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

在宗庙和墓葬里当祭器使用时

都要严格的遵循礼乐制度

由于青铜在当时比较昂贵

故而贵族们在重大的纪念性事件产生后

往往铸造鼎、簋之类的青铜器

以作纪念

在铸造时又在器身上刻铸一定的铭文

以记其事

如著名的“不其簋”、“秦公簋”

春秋秦公簋是春秋时期的祭器

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

来自于一个青铜器窖藏

1959年

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公簋

秦公簋为圆形

盖与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圆的形体

通高19.8厘米

口径18.5厘米

足径19.5厘米

1917年

秦公簋出土于一个青铜器窖藏

被关中一名张姓古董商收购

贩运至省城兰州

因为没有认识的人

流传至南关商肆

被用作厨房中端盛残浆

后来有认识的人发现了它

以高价收购

1919年

秦公簋为甘肃都督张广建以权挟势

占为己有

张广建离开甘肃时将此物带至天津

1935年

张广建的后人以两千多元卖给大兴冯恕

1950年

冯恕的子女将秦公簋等文物

交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

1959年

秦公簋被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2003年

秦公簋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公簋造型具有西周晚期的遗风

敛口

鼓腹

盖有大捉手

器身装饰

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

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

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

殊为奇特

器、盖对铭5字

记为秦公用器

秦公簋(铭文)

簋盖及器身均作细小盘螭纹

双耳上作兽首

簋盖上有铭文54字

器身有铭文51字

共105字

字体与石鼓文颇为相近

盖和器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8字

故知此簋乃西县官物

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铭文均由印模打就

制作方法新颖

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

已历十二代

威名远震

秦景公继承其祖先功德

抚育万民

武士文臣

人才济济

使自己永保有四方

乃作此器以为颂

秦公簋纹饰制模时

已使用可连续反复压印的印版

铭文制作亦使用了方块印模法

制字模时一一打就

字字连续印成

然后浇铸

开活字印刷字模的先例

是秦人发明创造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是秦人创新精神的体现

秦公簋铭文、秦公钟铭文、石鼓文

为秦始皇时期秦篆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

也对后来篆书

及其他书体的创造和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位学者曾研究秦公簋

并给出极好的评价

如著名考古学家马衡

他说

秦公簋是用戳子印字在土范之上

这真是活字的创作了

郭宝钧的评价是

春秋而后

出有秦公敦者

铭文系用块块印模

字字连续印成

这或者是受了图案印模的影响

推广到文字方面的尝试

应推为中国活字板之祖

前中央研究院郭宝钧先生

虽然在著名的殷墟

出土了三方近于青铜器图徽的陶模

但是在商周金文之中

至今还未见有字模或印模的使用

此陶泥活字铸铭工艺

应该说是最早的

它比中国北宋毕昇的陶泥活字板

早1500余年

比德国人谷登堡铜刻活字印刷

早2000余年

铭文的字体笔势玉箸意蕴

方正遒劲

舒展大方

清丽潇洒

着意于

笔画的匀称配置和行列的整齐划一

给人以优美洒脱、轻松愉悦之感

且已具小篆的雏形

非常合乎书艺发展的逻辑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秦代的篆书、隶书有直接的影响

秦公簋上承籀文之传统

下开小篆之先河

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康殷

就是通过潜心研习秦公簋

成名的一代宗师和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