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 山村春色浓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宋建华)时已春分,俗话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乌鲁木齐春季生产即将进入繁忙阶段。
独特的逆温带气候,让米东区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柏杨河村冬暖夏凉、日照充足,这里也成为米东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春分前后,村里的玫瑰花、马蹄莲、非洲菊相继盛开,百香果、蘑菇、草莓等陆续成熟,农民们在忙碌中诉说着春天的新期待、新希望。
新品种,瞄准市场是关键
3月21日,阳光明媚。远望去,一片白色大棚横卧在山脚下,这里就是柏杨河村的农业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共有416亩“春提前”大棚,四季都有作物生产。
“走,看看咱的花,开得可好了。”49岁的农民刘心敏快人快语。
去年8月份,刘心敏和另外三户农民,在村上种了12亩玫瑰、非洲菊和马蹄莲,建起花卉基地。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乌鲁木齐市着重引导农民种植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目前全市种植果树、花卉达6.6万亩。
种植区内,玫瑰正结苞,粉色、黄色、黄色的非洲菊,白色、粉色、紫色的马蹄莲花开正旺。  “咱种的都是政府帮着引进的新品种。玫瑰有7种颜色,非洲菊一年能收6茬。”刘心敏说,“能从春节一直卖到中秋节。”
刘心敏招呼妻子采摘花卉。疫情防控期间,头茬玫瑰花受了损失,他们要赶紧把损失补回来。
左手托起一朵花,右手在颈根部一扭,一朵花就摘了下来。摘下的花20支一把打包好,当天就发到花卉市场。
刘心敏是种花“老把式”,在昌吉种花十多年,种啥花好卖,他心里一本账。
“以往,逢年过节,人们讲究吃穿。现在,生活好了,还讲究买花送亲友、装饰家里。”刘心敏说,“大家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农民种花,差不了。”
在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帮助下,村民瞄准市场,还引进了火龙果、百香果、人参果等新品种。
新技术,生态种植增产值
花卉基地旁边,就是农民陆海全的草莓基地。
草莓基地内,鲜红的草莓隐藏在翠绿的叶子中间,蜜蜂在白色的草莓花间飞舞授粉。
“揪草莓不要太红,要带一点叶把子,放一两天不会坏”51岁的路海全正忙着给顾客教采摘草莓的技巧。
去年,在东区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路海全流转了380亩耕地,建起了乌鲁木齐规模最大的草莓种植和育苗基地。
“摘累了,来参观一下蜜蜂的家。”路海打开了地中的蜜蜂巢,戴上护具给大家介绍。
基地建成后,在农技人员帮助下,路海全采用了绿色种植方式,引进了冬春季棚内蜜蜂授粉技术。
蜂子虽小,是活招牌。路海全说,“蜜蜂是活物,有点药就死。它要能飞,就代表咱这草莓没打药。”
路海全从海南等地学会了育苗技术,在乌鲁木齐率先实现草莓自己繁育;还引进了高温土壤杀菌技术,解决了草莓种植最关键的三年一倒茬难题,实现常年种植。
“以前种地,产量是关键。现在,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用上新技术是关键。”路海全说。
绿色种植让路海全尝到了甜头,基地有固定订单,来采摘的都是回头客。疫情防控期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下,他家的草莓正常配送。
去年,陆海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增加了300亩草莓地,带领更多村民增收。
新模式,思路一变天地宽
临近中午,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下,农户们来到张运华的“南果北种”采摘基地,商量建联合采摘旅游平台的事。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推动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等加快发展。
依托全村已形成西红柿为主,草莓、火龙果、花卉为辅的采摘农业,工作队和村两委打算将种植户集中在一起,互通信息,建综合采摘旅游平台。
采摘基地内,人参果已成熟,一个个鸡蛋大小、黄紫相间的果实挂满了大棚,吸引了不少采摘的顾客。
2015年以来,在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帮助下,张运华成功引进并种植了火龙果、人参果和百香果。
5年多摸索,张运华的基地实现了采摘为主、订单为辅的采摘农业模式,每亩地年均收益近六万。
建平台,我第一个支持。张运华说,“抱起团来,一家带一家,大家都能挣上钱。”
蘑菇种植户蒋莲香也不住点头。她去年种了两亩蘑菇,这两天开始陆续成熟。
在上大学的女儿的帮助下,蒋莲香开始在抖音平台上发自家蘑菇,带来了订单,还吸引了到棚里摘蘑菇的顾客。
蒋莲香说:“现在种庄稼,除了勤劳致富,脑子也要活,土里才能刨出金来。”
采摘平台建起来后,工作队和村两委还会引导种植户,逐步在村上建立旅游采摘基地,让农业示范基地变能采摘、品美食、赏田园风光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