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有多难?考上举人的概率竟比考上“清北”的概率还低!

图片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可以说是古时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它的考试难度也非常大。
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有秀才的称呼,可当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
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图片
在第一场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参加府试,试期多在四月,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通常在这场会刷下去近一半的考生。
接下来就是院试,院试就是最后考秀才的考试,院考由学政主持。
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其品级是三品,院试的结果下来才是最终的秀才。
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出十几个秀才!
然而考中秀才也仅仅是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秀才要先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能参加更进一级的乡试,也就是录科。
就在第一关,就会刷下去一半的秀才!
通过科试的秀才要参加乡试,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
然而,乡试的录取比例达到了50:1!
也就是说五十个秀才才会有一个秀才考中举人!
每个州三年几乎才出不到十个举人,中举后才有资格去做官,这也就是为何范进中举会会开心的疯掉的缘故了!
图片
这概率放到现在,不亚于清华北大的门槛了吧!
至于进士,就更别提了,其概率低到几乎每一百个举人中才会有五个进士!
中举的难度,并非考试的严格,因为十年寒窗苦读可并非虚言!
其读书过程中所需要的金钱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多少寒门子弟都是输给了金钱这一关!
由此可见,古时中举其难度之高实在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