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一所小学举办了一堂公益讲座,吸引1.4万多家长隔屏观看

一部摄像机,一台显示屏,一个直播设备,两三位工作人员,慈溪市文谷外国语小学举办的“幼小衔接公益讲座”的直播课就开始了。受到疫情影响,不能邀请家长们到现场观看,但值得一提的是有1.4万家长隔着屏幕在线收看了这堂公益讲座。
图片
为何重视幼小衔接
六大断层需弥合
幼升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如何适应小学生活,让孩子和小学无缝对接,这也是很多家长遇到的普遍难题。
讲座邀请了慈溪市“幼小衔接”课题的领军人物胡振燕老师隔屏开讲,和家长们交流幼小衔接经验,让在场家长受益匪浅。
来看看,她到底讲了些什么?
“我们要为孩子的持续发展而准备。”她说,根据德国的哈克教授的观察和研究指出,在孩子步入新的一个阶段时,小小的他将面对六大“断层”,包括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在这些方面将发生一个大转变。
孩子入学后,离开“第二个母亲”园长妈妈,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
最重要的,还是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需要时间适应。
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弥合问题,家长需要四个准备:心理准备、习惯准备、能力准备和知识准备。
做好幼小衔接
心理准备和习惯准备是关键
“我们之前做过一次调查,在低年级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是什么样的?刚入学就厌学、上课管不住自己、坐不住、小马虎、磨蹭、不会与同学相处、经常哭哭啼啼等等。”胡振燕老师说,“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拼音有没有学全、会不会奥数,这些都不在老师的‘问题孩子’选项中。”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胡振燕认为,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家长首先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做一个定位,然后制定相应的目标。例如让他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目标是:坐得住、听得进、玩得开。
接下来孩子最需要的应该就是养成一个好习惯。
为了这次讲座,胡老师邀请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让他们用“过来人”的身份讲讲在小学要注意些什么。
在家要完成作业、早睡早起、不挑食、上课要坐端正……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孩子关注到的也都是一些习惯上的改变。
图片
很多家长就疑惑了,那么我们要怎么培养习惯呢?
在讲座的最后,胡振燕回答了网友的一些疑问,其中一个就是“怎样让孩子适应40分钟课程,怎么训练孩子坐得住?”
胡振燕建议,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时间的概念,40分钟有多长。现在家庭都有车,可以带着孩子出去游玩,开40分钟车,然后和孩子一起回忆,在这40分钟内我们看到了多少东西。
接下来,就需要对孩子的专注力有一个训练。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和孩子一起玩注意力游戏,例如串珠游戏、圈字游戏等,都可以陪伴孩子,提高专注力,为入学打好坚实基础。
做好幼小衔接
是否有必要去培训机构
在做好心理准备和习惯准备后,能力准备和知识准备要怎么做呢?
能力准备包括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两大块。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的准备包括:专注力、阅读力和沟通力的准备,入学前,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有意注意、记忆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生活能力的准备包括:自理自控、冲突解决和健康行为。
很多家长听到这里就“头疼”了,要准备这么多,那我们可不可以直接报一个幼小衔接培训班呢?
往年这个时候,各种幼小衔接班早就人满为患了,每年的小学招生考试一般都在4月份,但是受到疫情影响,即使五、六月复课了,家长们准备幼小衔接的时间也会大幅缩短。这样的情况让家长们非常焦虑。
图片
有网友“渲染2103”就提到说:现在还有没有必要去幼小衔接培训机构呢?
胡老师表示,孩子是否可以入学,要看他的“成熟度”。现在的培训机构的功能主要是在“催熟”,因此,需要家长去进一步考察,它是否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阅读力,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否符合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提供知识层面的培训。
记者:林涵茜 通讯员: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