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破获盗墓大案,盗墓为何经久不衰?

图片
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
髓髅半出地,白骨下纵横。
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
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
考古资料显示,4000年前的史前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有意识的破坏墓葬的现象。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后,厚葬的风气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
虽然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皆视为大逆不道,要处酷刑。纵观古今,有名有姓的盗墓贼多如牛毛。
图片
盗墓盛行
人民公安破获青海盗墓大案
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的血渭草场,分布着300余座古墓葬。这是青海境内面积最大、保存封土最多的一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墓葬群,被称为热水墓群。热水墓群共有封土墓300余座,其中经考古调查登记的墓葬232座,据悉,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端,在4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500多座古墓葬。
血渭一号大墓是这个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民间称其为“九层妖塔”。2017年11月,一个由当地人和外地人组成的盗墓团伙,盗掘了这里,600余件文物失窃。
图片
血渭一号大墓
图片
被盗古墓位于血渭一号墓东侧一平台处
2018年7月23日,青海3.15专案组破获了一起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大案,追回646件文物。经鉴定,一级文物14组16件,二级文物77件,三级文物132件,一般文物421件。这批文物中珍贵文物的数量达到了225件,集中出土这么多精美珍贵文物比较罕见,这些文物包含有东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
图片
警方追缴回的文物
从古至今,盗墓这样的社会现象,屡屡发生,盗墓活动,异常猖獗。如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但这座古墓发现了247个盗洞。
盗墓现象泛滥成灾
古往今来,盗墓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1)官盗
从东汉末年的董卓、曹操,五代十国的温韬,到民国时期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仗地大干
(2)民盗
民间盗墓贼众多,分布各地,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这些专职盗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
古墓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生活时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库。古代墓葬屡经沧桑变故,因各种原因往往多遭破坏。而最通常的破坏形式,是有意的盗掘。历史上的盗墓相当普遍,甚至曾经成为某些区域的地方风习,成为某些家族的营生手段,成为某些社会群体的行业特征。
司马迁曾写到中山地区“掘冢”的行为。盗墓虽然是“奸事”,当时却有人因此起家致富。两汉一些严重的社会动乱,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汉魏之际曾经发生盗墓的高潮,据说曹操军事集团甚至设立了名号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指挥盗掘冢墓的官职。
图片
宋元明清时代的冢墓发掘和冢墓破坏事件,不胜枚举。盗墓现象的普遍,历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于是有“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的说法。
盗墓技艺:四字诀
北方地区在盗墓时,广泛使用洛阳铲。但是,在南方,“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当地盗墓贼“因地制宜”,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有人将盗墓贼的方法和技术,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几乎百发百中。
“闻”是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每到一处,均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这种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对方信任。
“切”即把脉之意。有三层含意:
(1)发现古墓后,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中棺头椁尾,盗取葬品。
(2)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摸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
(3)用手触摸出土文物,水平高的往往不需要仔细观察,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一番,就可以推断文物的年代、价值。
盗墓工具:5件套
盗墓必备5件工具
古人为了防止盗墓的情况发生,经常会在墓坑设计很多精巧的机关。古往今来,这个行业有不少人都会丧生其中。下面,我们来说下古代盗墓贼需要必备的5件装备。
(1)摸金符
下墓坑必须佩戴摸金符。摸金符就是摸金派系用的,它的制作原料是穿山甲的爪子,取其尖锐。
图片
摸金符
(2)防毒面具
古人为了防止盗墓,墓坑会有很多想不到的东西,毒气就是其中一个。当然,也有可能是墓坑的尸体腐烂的味道,所产生的气体很有可能有毒。因此,防毒面具必不可少。有经验的盗墓者,通常会把小动物扔下去,以此进行尝试。后来,科技的进步被防毒面具取而代之。
(3)洛阳铲
洛阳铲,是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来成为考古学工具。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图片
洛阳铲
(4)糯米
是不是想到僵尸了?其实,盗墓者携带糯米完全是为了解毒,就像僵尸电影的解尸毒一样。古书记载,糯米也有驱邪的说法。
(5)黑驴蹄子
古时候,驴蹄子是中药的一种成分。
据说,僵尸看到驴蹄子就会逃走。从科学角度来说,驴蹄子有绝缘的效果,和僵尸体内的生物电相冲,可以克制僵尸的杀伤力。
图片
黑驴蹄子
什么原因导致盗墓现象经久不衰?
古往今来,凡是盗墓,都会被严厉处。在明朝,有的就会被处以绞刑。在如此严厉的处罚下,盗墓活动还是屡禁不止。这是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直接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盗宝现象的猖獗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在阶级社会中,厚葬蔚然成风。”
中国的厚葬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如商朝晚期的妇好妇,出土文物1928件,厚葬习俗在秦汉时期达到全盛。秦汉帝陵规模尤其庞大,每位皇帝继位后,就会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厚葬习俗根源于中国传统的礼治观念,与古人相信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有直接关系。中国古人讲尊君、讲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满足这种种心态。
图片
厚葬习俗
《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当时人们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正所谓“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除此之外,盗墓活动的盛行,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
(1)发掘政敌及政敌家族的冢墓
掘墓是政治惩罚与政治迫害的一种形式。发墓,剖棺,鞭尸,同时又都用以发泄政治仇恨。《左传》中已有掘墓复仇的史例。司马迁记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的故事,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清雍正年间兴文字狱,曾经发生吕留良因此被戮尸的著名事件。
图片
伍子胥鞭尸
(2)对随葬品的某些特殊需求。
北宋时期,金石学盛行,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的士人,都喜欢青铜器。仿古青铜器艺术价值不高,真的青铜器只有去古墓中寻找。在这一“好古风”的带领下,宋代就产生了大量盗掘古墓偷盗青铜器的现象。
图片
青铜器
陶弘景墓被盗掘,据说是为了劫取其中的“丹砂异书”。盗墓者分割“僵尸人肉”以为药,以及盗窃枯骨“以之合药饵”,则是盗墓史中的奇闻。
(3)官方组织盗墓以满足军费需求
曹操盗墓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他盗墓就是为了养军队,征战天下。他虽然不是最牛的盗墓者,但一定是最专业。因为他手下有一支专门盗墓的军队,设有专门的职位,例如“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近期热文:
宋朝皇家丧葬礼俗——葬前展览
网开三面还是网开一面?
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瘟疫,为什么可以猖獗肆虐
四千年前的北斗神猪
盘点古代六大盗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