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南泥湾” ,民警带着村民种上致富枇杷树

楚天都市报3月27日讯(记者陈俊 通讯员李剑飞 金毅)疫情期间,偏远山区的恩施市三岔镇茴坝村,恩施市公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抓防疫同时,带动返乡滞留村民发扬“南泥湾”精神,在石漠化的坡地见缝插针,复垦开荒,种上致富枇杷树。26日,民警一行来到村里植树,帮村民栽种枇杷种苗数百株。
“老张,您这坡山面朝阳,正适合发展枇杷。”中午时分,春光明媚,恩施市公安局驻村扶贫尖刀班民警熊凯对茴坝村村民张道贵说。春节前,张道贵在浙江务工的儿子张继学回家,因疫情滞留,尖刀班在走访时号召他们注意防护同时,把房前屋后的荒地多开垦些。张继学每天在戴上口罩后就会扛着锄头跟着老父亲上坡,把往年闲置的土地复垦,除草、翻土,几十天下来,家里的耕地又“多”出了三、四亩。随着疫情防控向好,上周张继学跟着复工的大军去了浙江,留下77岁的老父亲继续捯饬着这块土地。“我准备种上枇杷和土豆。”老张说。“我们会再给您送来200株枇杷种苗。”茴坝村扶贫第一书记李正文的话也让老张吃了一颗定心丸。
图片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对全村开展了四轮摸排。”李正文告诉记者,从1月25日开始的摸排中,工作队发现从外地务工返回茴坝的221人中,绝大部分就是青壮年劳动力,疫情封控让他们不能按时返岗复工。地处三岔镇东北角的茴坝村土地石漠化严重,滞留在村的返乡青壮年正好补充了该村石漠化改造的劳动力,为春耕生产做准备。工作队在扎紧村与村之间的5个防控卡口、守好两个组与组的隔断后,通过前三轮摸排确定本村无确诊、疑似、发热人员,扶贫尖刀班冒着严寒奔走在崎岖山路,走遍4个村民小组,逐户动员,指导村民在戴好口罩的前提下上坡开荒复垦。“大山里,仿佛再现南泥湾的热闹场景。”李正文说,眼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出发复工,村里已“多出”近200亩耕地。
图片
“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耕地,大力推广枇杷种植。”尖刀班民警熊凯说,扶贫尖刀班2016年进驻茴坝村以后,聘请农林专家对土壤进行化验,认为这里适合种植枇杷。在与三岔镇领导反复研究后,一致决定在这里发展恩施市第一个山区枇杷种植项目。
48岁的彭斌是成都市温江区人,也是施蓉农业种植合作社的发起成立人。2017年10月,他被恩施扶贫民警的诚意打动,很快达成共识,决定依托合作社帮助茴坝村走项目扶贫之路,当年112月8日,完成合作社注册。2019年下半年,合作社将枇杷种植管理模式改为公司免费向有意愿农民提供树苗,农民自栽自管理,由公司提供管理和种植的技术支持,果实成熟后由公司按照保底价收购。
图片
民警栽枇杷
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枇杷发展的影响,保证枇杷能按季下地,尖刀班民警协调相关部门,在保证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对合作社办理通行证一路“绿灯”。3月7日、3月9日,合作社分两次在距恩施600公里之外的四川省简阳市运来近6万株枇杷苗,民警与镇、村干部一道,入户帮忙栽种。民警向彬患有严重的低钾症,几次在工作中晕倒,村干部劝他去住院,可他总是说;“这项任务重,要抢抓最佳栽培期,还是把苗子栽完再说。”
枇杷园里,排列整齐的枇杷树已有半人多高。民警们顶着太阳挥锄栽苗。47岁的村民张德富也忙着翻土施肥,今年张德富暂时取消了外出务工的计划,打算在家门口多种点枇杷树,“不出三年,枇杷就能有收成,别打工强多了”。
疫情防控、春耕生产两不误,春风拂过,茴坝村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