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马踏飞燕”为何很少拍正面照?缘由让人哭笑不得

国宝“马踏飞燕”为何很少拍正面照? 缘由让人哭笑不得
1969年,甘肃武威县一农民一镐头忽然刨到了汉砖,由此发现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摆着铜车马仪仗俑阵、棺木和侧室内地上的铜钱。文物部门经清点和跟进发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铜车马仪仗俑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包括那件方阵前面的铜奔马,也就是我们后来称呼的“马踏飞燕”。
1971年郭沫若在陪同外宾视察兰州的间隙,专程到甘肃省博物馆,在参观陈列室时,被铜车马武士仪仗队吸引,特别是对铜奔马赞不绝口,他让工作人员从展柜里取出,拿在手里观察良久,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他给铜奔马起了个既形象又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 
图片
国家旅游局1983年10月把“马踏飞燕”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又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1月,“马踏飞燕”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同时,它也是丝绸之路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图片
不知大家考虑过没,为何要采用将“飞鸟”置于马蹄之下的造型呢?《相马经》中的“后有三齐”,既然分别是“兽以走”“鱼以流”“鸟以飞”,也就是地上野兽、水中游鱼、空中飞鸟,那么,在着眼于强调骏马飞奔之健美迅捷这一点上,不管是分别比拟于地上猛兽、水中游鱼和空中飞鸟,还是兼有此三者之长,都应该是一种综合思维,为什么最终的造型设计是让“马”与“三齐”之一的“鸟”发生关系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铜奔马所踏之“鸟”是一种什么“鸟”?“鸟”之不明,奔马铜雕之定名便无从谈起。
铜奔马所踏之“鸟”实为“乌”,即“乌鸦”,但它代表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乌鸦”,而是神话、传说中的“乌鸦”,即“太阳”。
图片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用“乌”表示太阳可谓屡见不鲜。《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海内经》亦云:“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乌,皆死,堕羽翼。”《淮南子·精神训》亦载:日中有踆乌。
以上神话、传说证明:“乌”是日之载体,故“乌”也就成了“太阳”的代称。
“乌”为什么会成为“太阳”的代称呢?这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有密切关系。汉张衡《论宪》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乌而有三趾。”这里所说的“乌”,又称“三足乌”,实际是指太阳中的黑子。由此可见,汉代人已经观察到太阳中的黑子,但又作不出进一步的科学解释,故而将日中黑子称为“乌”,由此引出一系列的神话和传说。
图片
起初命名为“马踏飞燕”,尽管显得过于依赖直观判断,毕竟是切中要领的,其次,发展“马踏飞燕”时,其原来所处的整体位置,是在铜车马仪仗俑方阵前面,不言而喻,如果说车马仪仗的方阵不仅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与职守,并且象征着行进中的精神历程,那么,方阵前面的这一“马踏飞燕”,不仅具有某种特定的引导的意味,而且具有死者灵魂安顿的特殊意味。
说完“马踏飞燕”的命名问题,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文物本身。
大家在网络或者博物馆的官网上,你很难找到这匹神马的正面照,是因为正面有残损,或者太难看吗?
图片
其实正好相反,马的正脸高度还原了极速奔跑的形象,但显然已经跑疯了,不仅表情失控,而且表情都有些扭曲了。
正因为正面的表情看上去太过于喜感,实在让人难以和灿烂的青铜文明联系起来,影响了文物本身的气质,所以当年的专家深思熟虑后敲定,这样国宝级的文物放在课本中的照片,就用一张侧面照。
当然,铜马不“正面示人”的原因,还包括以马为造型的大型铜器,侧面能够更好地展示他的线条美。
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大家到那里旅游,是一定不要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