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官居廉颇之上并非功劳大,而是廉颇说了不该说的话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些典故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非常熟悉。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心里自然美滋滋。然而,这个消息被秦国的秦昭襄王得知后,提出以十五座秦国城池作为条件要换取赵王手中的和氏璧。秦国实力强大,赵王不敢得罪,但又明知秦王不可能真的割让城池。正在赵惠文王纠结之际,赵国宦官缪贤将家中的舍人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安排让他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经过与秦王的一番巧妙周旋,蔺相如最终不辱使命,将完整的和氏璧带回到了赵国。
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到一个叫渑池的地方举行会盟。在会面过程中,秦王盛气凌人,对赵王进行羞辱。随赵王同行的蔺相如不忍国君受辱而当场发飙,既为赵王挽回了面子,也让秦王有所收敛。
图片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件事情过后,蔺相如得到了赵惠文王的破格重用,被任命为上卿,位居赵国名将廉颇之上。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结果反倒是蔺相如后来者居上,这让他心中实在难以服气。之后发生的“负荆请罪”、“将相和”这些典故对大家来说也肯定不会感到陌生。然而有一个问题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蔺相如虽然有功,但与廉颇在战场上攻城略地比起来,他的功绩似乎并不足以盖过后者。凭什么蔺相如能得到飞速提拔,廉颇却原地踏步呢?其实关键问题在于廉颇曾说了一番不该说的话。
图片
渑池之会发生前,赵惠文王曾打算拒绝前往,理由很简单:秦国实力强大,且秦昭襄王又十分傲慢,赵王担心自己有去无回。然而,廉颇、蔺相如等一大帮赵国臣子们都劝赵王应约前往,因为不赴约就显得赵国太怯懦,今后更会被秦国瞧不起。无奈之下,赵王只好起身前往渑池。为了防备秦国方面仗势欺人,廉颇率领赵国大军一路护送赵王至边境,并驻扎在边境地带为赵王撑腰。
图片
原本这些安排都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了,可是廉颇却仍感到不放心。于是就在与赵王辞别的时候,廉颇突然询问道:“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廉颇这番话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赵国着想,避免秦国挟持赵王以威胁赵国。可是对赵王来说,临行前听到这些话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你廉颇身为赵国大将,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护国君人身安全。可如今却说出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B计划”,这让本来就忐忑不安的赵王心里怎么想?
由于时间紧迫,赵王也只好当众答应廉颇的这个要求。不过此事必然会使廉颇在赵王心中打下一个大大的差评。
图片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强迫赵王进行才艺表演(鼓瑟),随赵王同行的蔺相如静待赵王鼓瑟结束后,立即要求秦王击缶(古人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作为对赵王表演的对等回应。秦王打算不答应,蔺相如却怒目相视威胁说要死给秦王看。秦王不想把事情闹大,只好硬着头皮也进行了一番才艺表演。
蔺相如不惜以死相争,最终为赵王赢回了面子,因此给赵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反观廉颇虽然话糙理不糙,但却让赵王感觉这位大将可能忠于赵国,但却未必忠于自己。所以在提拔干部名单上,蔺相如被安排在了第一位,而廉颇虽然也参与了护驾任务,但却没得到任何封赏。
廉颇的教训与今天许多职场人士碰到的情况其实很类似,一些做法可能对公司有利,但却会损害到直接领导的利益。当事人干了看似正确的事情,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如何平衡公司利益和领导利益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每个职场人士都要仔细琢磨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