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年度最具脑洞的设定,我赌必火!

《饥饿站台》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展映的西语惊悚片最近在豆瓣热搜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尽管是小成本电影,编导的野心却足够大,在短短的94分钟内,观众需要面对的是惊心动魄和意外而至的震撼。当然,其中不少镜头过于血腥暴力,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还是不要去经受这场“身心折磨”了吧!

在一座高层监狱中,各种各样的人被关在其中的不同楼层,每层都有两个人。这些被关押的人有一些是罪犯,有一些是自愿报名前来的,在一定的期限以后将得到释放。每个月,他们所在的楼层将会得到随机改变。监狱中每天会有一个放满食物的平台,从一层往下降落,在每一层都停留短短几分钟,供监狱内的人进食。

在上层的人可以获得更多食物,而下层的只能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在150层往后,平台上的食物几乎不会剩下,所以底层的人只能选择等死或者相互残杀。男主人公戈兰自愿进入监狱六个月,在认识到监狱生活的残酷和人性中恶劣一面以后,他试图建立自发的管理系统,用保留一道精美食物的方式向监狱管理者发出无声抗议。

被放在第0层的盛宴

反乌托邦内涵:阶级社会的缩影

男主人公戈兰在监狱中遇到的第一个“伙伴”是一个带着锋利武士刀的老头,老头是一个自私无情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判断非常准确:在49层时,48层的人就是“上等人”,50层的人就是“下等人”,下层的人可以被欺凌,可以糟践他们的食物,但是拿上层的人毫无办法,只能任由剥削。每一级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同时存在。

这种层级仿佛阶级社会的缩影,在一定量的社会资源下,顶层的富裕阶级可以凭借金钱或者权利的优势获得更多优质资源,而底层的只能瓜分剩余资源,甚至只能依靠内部消化和抢夺来换取生存资本。对于最底层的人来说,尊严和人性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生存下去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在监狱中,每个人在第几层是完全随机的,每月轮换的制度也让他们可以依靠运气活得更久一些,这一点甚至比社会制度中难以流动的阶层更加能暴露人性中善和恶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在处于上层时,拿刀的老头只是将刀作为“纪念品”,作为震慑他人的工具,而当他沦为靠下层级的人时,就开始用刀杀人、威胁有可能与他一起瓜分资源的弱者,通过暴力手段争取更多存活率。

拿武士刀的老头

戈兰在最开始不愿意吃剩下的饭菜、试图建立和平相处的机制,老头评价戈兰为“看起来是那种在上层会跳下来,也没有勇气生活在底层的人”。

带一本书进监狱的他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在经历了几次轮换之后到了六层,在那里,他试图与一位曾经的监狱管理层一起建立“垂直自我管理系统”,规劝每一层的人吃定量的食物。

但事实证明,这种好言相劝是无用的,只有戈兰用恶心极端的手段威胁下层的人以后,才在小范围之内形成了效果,但这种靠强权胁迫手段制造出的秩序显然与构想中平等公平的分配体系大相径庭。

只有身处高位的时候才有闲心去思考养一只狗、去分配食物、去计算卡路里搭配荤素,自以为了解监狱管理原则的前工作人员将底层人的自相残杀归因为人口素质的低下,但是当她在某一次轮换中堕落至202层以后,这个天真到有些愚蠢的人选择了自杀。

为监狱工作了25年的员工

四大疑问

下面对于结局的分析纯属个人推测:

电影中有哪些意向?

首先是男主携带的书《堂吉诃德》,男主的性格与堂吉诃德有几分相似之处,在一开始都是充满了幻想,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些幻想则成为荒诞不经的笑话。戈兰试图建立自治系统的妄想也随着他被扔进底层而破灭。

在监狱中,他不吃嗟来食到为了活命生吞人肉,对于监狱内人性存在的愿景逐渐结构,正如他在第一个月试图读书,但是在第四个月却只能在饿急了的时候把书页撕下来吃掉一样。这本书的结局也是对堂吉诃德式人物的无奈反讽,想要改变却没有结果的他们注定只能获得悲惨的结局。

其次是“弥赛亚”。弥赛亚是受膏者,是被选中承担特殊能力的人,在剧情中,与巴哈拉特一起护送食物传递信息的戈兰对于底层的人来说身份复杂,顺从的人可以得到食物,反对他们意见的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种暴力对抗反对者的方法当然不能说是合理的,但是在监狱的极端条件下,为了传递“反抗的信息”,诉诸暴力手段几乎是唯一的方法。戈兰将拯救人性的使命背负在自己身上,就注定要经受更加严苛的考验,所以他才会面临:是否用奶冻拯救小女孩的终极难题。

作为反抗信息的意大利奶冻

患癌症的前任员工被骗了吗?

她被骗了。整个监狱的设定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隐藏的机关:比如说会升降食物的平台能判断每一层是否有人,可以升温或者降温的房间等内容让观众要不断随着剧情走向才能知晓更多。

没有人知道监狱到底有多少层:拿刀的老人说这个监狱只有150层因为他没有去过更靠下的地方,而患癌症的前任员工则认为监狱只有200层,因为她被告知这个监狱只有两百层,所以她坚信食物是足够400个人食用的。

但是在一个月之后,她和戈兰却在202层醒来——监狱200层的谎言不攻自破,前任员工的自杀身亡或许也就是这种她所坚信的道理被点破时难以接受,多年的信仰在一瞬间崩塌的巨大痛苦让她无法承受。

对下层的人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前任员工

在这样的监狱体制中,所有人都是被害者,无论是为监狱准备精致食物的厨师还是负责报名的管理层,他们都不清楚自己在为一个怎样可怕的体系服务,从未知道全貌的他们都在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忙碌着,到头来发现,这些忙碌不过是磨灭人性的帮凶而已,何其可悲!

333层的小女孩是否存在?

小女孩的存在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她独自生活在333层的监狱最底端,平台到这里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任何食物剩下,但是小女孩却能在没有食物来源的情况下一直存活这样的设定并不合理。而且她的神色和外表都非常干净,没有在监狱中生存的痕迹。同时,她所在333层并没有另一个狱友,她可以将食物拿下平台私自保存而没有任何温度变化。

333层的小女孩

而这样的设定从整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理。女孩的第一次出现非常突兀,在戈兰第一次像桌子底下看时她并不存在,然后突然出现,这种切换镜头的做法暗示了女孩只是男主在生命濒危时的一个幻想。她是戈兰在死亡前最后的希望,戈兰将最后的食物送给幻想中纯真的小孩代表了他内心的存留的人性光辉和对美好事物残留的希望。所以小女孩只是一个意象,并不存在。

结局是什么?

男主与黑人巴哈拉特一起守护着意大利奶冻,直到小女孩出现之前。由于小女孩只是一个幻象,最后并没有人吃掉意大利奶冻。意大利奶冻作为监狱中人们无声抗议的信息,被从最下层传输到顶部。关于意大利奶冻的最后结局,电影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巴哈拉特与戈兰护送食物直到最底层

尽管奶冻最终被送回监狱管理者手中,尽管奶冻这一意向被传递了,但管理者并没有理解,他认为监狱中的人不吃奶冻是因为奶冻中有一根头发。为了找出是哪个厨师的头发,管理者大发雷霆。除此之外,对这盘意大利奶冻再无其他感受。

真正的上层人只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思考的揣测,永远不会理解深处深渊的人们在经历的挣扎。而戈兰和巴哈拉特的牺牲、监狱中无数试图反抗系统的人的牺牲,都化为乌有。

饥饿站台路过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在为生存挣扎,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在本质上都是被层级制度迫害的人。这部电影在试图告诉我们的,虽然反抗很难,反抗不一定成功,虽然上层人看不到底层人的苦难,反抗依然是必要的。只有试图打破被压迫的系统,才能有尊严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