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河是一条流淌着文化的河

一条金陵河,有数不清、说不尽的故事。金陵河畔宝贝不少,曾出土了网纹船形壶、鸟衔鱼纹壶等许多先民遗珍,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金陵河两岸,流传着抗金将领爱国奋战、泰伯奔吴仁义楷模等人文逸事;如今的金陵河风光秀美,引来黑鹳、白鹭等珍稀鸟类栖息……
图片
作为渭河一条支流,金陵河是宝鸡人熟知的“老朋友”,也是我们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文化之河。春暖花开季,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与金陵河有关的故事。
金陵河是一条流淌着文化的河
宝鸡先民曾在此生活
金陵河是渭河最受宠的女儿,她不仅有着出众的美貌,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无数先民沿着金陵河起居生活,最终孕育出璀璨的文明。
图片
金陵河两岸土地肥美,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据记载,金陵河沿岸有金大堡、北首岭、高家坪、王家堰、仝家崖、蒋家庙、姚家寨、葛河村、洪水沟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从这里出土了无数文物,对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片
其中,金陵河畔的北首岭遗址最为重要。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是我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也是先民生活过的地方。宝鸡七千多年的历史,是从这里算起的。
图片
从1958年8月到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北首岭先后7次发掘,发掘面积4727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50座、墓葬451座,出土文物6000余件。经过考古研究推断,北首岭遗址中期遗存属于半坡类型,下层为半坡类型的前身。北首岭遗址下层类型的发现,为研究我国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北首岭遗址出土的文物非常精美,都有十分突出的考古价值。比如网纹船形壶、鸟衔鱼纹壶和陶塑人面像等都是著名的史前文化艺术珍品。
图片
北首岭遗址发现的文物和村落遗址,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皿上的刻画符号,反映出北首岭先民已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补充了我国关于汉字的文献记载,为汉字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在艺术方面,北首岭遗址及出土文物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图片
如果说北首岭点亮了宝鸡文明史,那么金陵河就孕育了北首岭。在金陵河的呵护下,以北首岭为代表的众多聚落,成为宝鸡最早的居民生活区之一,让宝鸡从蛮荒走向文明,也让宝鸡的文化有了根源。
金陵河与金陵川的得名
宝鸡人都知道金陵河,金陵河是因何而得名?南京曾称金陵,金代帝王的陵墓也称金陵,黄庭坚、汪元量曾作题为《金陵》的诗,但这些都与宝鸡金陵河的得名无关。在老一辈宝鸡人口中,金陵河县功以下的川道叫金陵川,金陵河与金陵川的名字从哪来呢?
图片
带着这一疑问,记者翻阅清代达灵阿编著的《重修凤翔府志》,里面有金陵河记载:“金陵河:县东五里。源出吴山,自陇州固川入县境,东南流入渭。”可见,清时已有金陵河的名字,但书中并没有其得名由来。作为渭河的一级支流,金陵河牵引的目光不少。据民间传说,宋兵与金兵在和尚原大战,阵亡的金兵被运往渭河北岸的塬上埋葬,埋葬金兵的地方被称为金陵塬。塬下的川道被称为金陵川,那条流经金陵川的河流被称为金陵河,金陵河由金陵川得名。
金陵河与金陵川的得名众说不一。县功人强克享生前对家乡地域文化十分热爱,且颇有研究,他曾自费编撰了一本《金陵杂录》。强克享在书中写到,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南方150多年,整个关中包括岐、宝、凤、陇等地由金国统治百余年;南宋与金议和,南北以大散关为界。宝鸡地区在大散关以北,是两国边防要冲,金国在宝鸡驻扎的官署和军队很多,官兵中金人居多,他们远离故土驻扎宝鸡,死后就埋葬在宝鸡一带的塬上,金人陵墓区为金陵,塬下的川道便叫金陵川,河流便叫金陵河。强克享认为,为什么现在金陵川和陵塬上见不到金人陵墓?这是因为历史上金人与汉人是敌对关系,元朝、明朝都不可能明令保护金人的陵墓。经过数百年,金人陵墓已无影无踪。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猜想金陵河的“金”可能实为“荆”,宝鸡话中“金”与“荆”同音,吴山不远处有座白荆山。有一种说法认为泰伯奔吴的“吴”其实是吴山一带,《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中的“荆”,也可以指一种灌木,表达荆棘、杂草的意思,说这里是荒蛮之地。有人认为,“泰伯奔吴”里的“荆蛮”“吴”可能是宝鸡吴山一带,由此推测金陵河的名字可能由荆水荆河演变而来。
其实,无论哪种传说与推测,大致都在表达一种情绪,那就是宝鸡人对金陵河的深厚感情和热切关注。一座城市有水,便有灵气,金陵河的水滋润着沿河两岸的田野,给沿岸的宝鸡人带来了水灵和丰腴,爱她念她思索她也在情理之中。
金陵河从哪里发源?
金陵河是宝鸡人最熟悉的渭河支流,它自北向南缓缓流淌,从金台区、渭滨区之间汇入渭河。许多市民在金陵河畔晨练、散步、欣赏美景,但金陵河的源头到底在哪儿,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金陵河的源头就在陇县。
图片
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志》载:“(金陵河)源出吴山,至陇州县头镇与柴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沟入县境,又南三十五里至金陵店西折入渭。”民国十一年(1922)《宝鸡县志》载:“源出吴山左腋,至陇县之县功镇与司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沟入县境,又南入渭。”
沿着金陵河一路向北,溯源而上,过了县功镇以后,就有很多条支流,像扫帚一样散开。其中司川河和北川河两条支流较大,按照河流水量计算和判断,北川河就是金陵河的上游河源。
继续向北,最终会来到陈仓区新街镇与陇县八渡镇相接处,这里以前叫“荣花树”,现在属于新街镇老庄村。这里的山沟里,河道有两三米宽,但河道中的水流却很小,在河道尽头,村民垒起一座小小的坝。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中,有几道细细的水流,这些水流在不远处汇成一片浅浅的水潭,这就是金陵河的水。周围草木茂盛,野鸡、松鼠等动物随处可见,景色美丽极了。
但这里还不是金陵河最初的源头。继续向陇县方向走,到了八渡镇赵家山南麓,这里才算是真正的源头。
金陵河从这里开始,由一条涓涓细流,经过数十条大小河流共同汇集,最终成为一条宽阔的河流进入市区,映着蓝天白云,润着红花绿草,成为市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金陵河畔流传的忠勇故事
提起南宋名将,吴玠吴璘的名气比不上岳飞、韩世忠以及张俊、刘光世等人。其实,在川陕前线,吴玠吴璘率军抵抗金兵南下,守卫南宋在四川一带的领土长达十多年,甚至让金国名将、“四狼主”金兀术“割须”而逃;还有传说,金陵河名称的由来,也与吴玠吴璘与金兵抗争有关。
图片
吴氏兄弟二人出身军旅之家,自幼习文修武,善于骑射。据记载,吴玠很早就从军,在宋朝与西夏以及宋朝南征方腊的战斗中,作战勇敢从而崭露头角,曾以百名骑兵斩首敌军一百四十级。
北宋灭亡后,金与南宋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在东部地区的主战场之外,宝鸡一带也成了争夺的重点。
1131年,金军兵分两路,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吴玠利用有利地形,轮番攻击先到达的乌鲁折合所部。和尚原地区山谷路狭多石,马不能行,金人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只得舍马步战,结果宋军大获全胜。金军初战失利大为光火,金兀术召集各路人马数万人,架设浮桥跨过渭水,在宝鸡一带设置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所部对峙,大战一触即发。金军向和尚原发起进攻,吴玠命诸将挑选精弓强弩,组成“驻队矢”,轮番迭射,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随后,吴玠挑选精兵切断金军粮道。金军撤兵时,又遭宋军伏击,大败,金兀术割须弃袍逃走。
这里所说的和尚原,据考证就在市区通往凤县的沿线附近。从大散关往北,甚至还有当年留存下来的关隘、碉堡等军事遗址。
也就是金与南宋在大散关、和尚原一带进行争夺战的时候,据传“金陵”的名字出现了。此役金军大败,金兵死伤无数。据民间传说,金军败退后,死亡的金兵被埋在一条河边的土塬上,于是大家便将这个土塬叫金陵塬,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陵塬,而在陵塬下的这条河,便成了金陵河。
吴氏兄弟守卫川蜀三十年之久,宋史评价道:“方富平之败,秦凤皆陷,金人一意睨蜀,东南之势亦棘,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直到现在川陕一带还有许多吴氏兄弟的庙宇。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家旗 张琼 李波
插画:陈亮
编辑:都亚敏
审核: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