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塞尔维亚老人的这个举动让她瞬间泪目

“塞尔维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作为中国和塞尔维亚两国友谊的见证者,我非常自豪!相信两个大爱的民族,一定会携手共进,战胜瘟疫!”
在塞尔维亚约10000华人中,王娟是比较“资深”的一个。她清楚记得,23年前初次踏上这片土地,当时的南联盟全国只有不到200个华人,这还算上了中国使馆人员。
图片
王娟为卖纸巾的塞尔维亚老人(右)拍下照片。左边是市场的菜贩,也送了王娟一瓶酱。 王娟供图
疫情严峻,塞尔维亚已经实施下午5点到早上5点的12小时宵禁,菜市场也限时营业。3月26日是个星期四,一大早,看准时间,王娟和女儿开车去买菜。一位普通塞尔维亚人的举动,让已是“老贝尔格莱德”的王娟着实激动了一把。
初春的贝尔格莱德,清晨依然寒风瑟瑟。看到路边有人在卖纸巾,王娟随口问了一句:“餐巾纸有吗?”
这是一位当地老人。没想到王娟话音未落,对方二话不说,立刻竖起大拇指,拿起纸巾就塞给她。一边说着:“中国人,不要钱!中国好样的!”
图片
有些空旷的市场中,老人卖纸巾的摊位很显眼。 王娟供图
疫情期间,如果不是迫于生计,谁会顶着寒风早早出来售卖这么廉价的商品呢?王娟想要婉拒对方的好意,但老人的执着和热情让她难以拒绝。一瞬间,有着十多年贝尔格莱德生活经历的王娟,泪水夺眶而出……
感动之下,王娟和女儿快步回到车前,拿出一次性医用手套和消毒液——这是贝尔格莱德华人准备的抗疫物资,回赠给了老人。又买了一块大号的巧克力,一起送给老人,想让他暖和点儿。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视频,很多中国人在巴基斯坦无论买什么东西,经常碰到老板白送。都说塞尔维亚是中国在欧洲的‘巴铁’,当地人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所有来塞尔维亚的中国人都体验过……不过,像‘巴铁’那样卖东西不要钱,我也是头回遇到!”
“我们是一家人,要死一起死!”
来到贝尔格莱德23年,在此生活十几年,类似这样的感动,王娟时常有所体会。
图片
3月24日,雪中的贝尔格莱德街头。 桂祎明摄
初到贝尔格莱德时,每当王娟跟警察问路,对方都会用所知仅有的一些关于中国的名词和她聊天,比如北京烤鸭,扬子江。即便如此王娟还是能看出来,对方很想告诉中国人:中国非常非常好!最后,警察还都会热情地直接带她到想去的地方,如果王娟开了车,还会“警车开道”。
“我的第一任房东,他们一家人永远把我当作自家人。”王娟记得,房东家的奶奶每次做了好吃的,不但都给她送来,还要亲眼看她吃了。老人经常好心地把王娟的衣服拿去洗,但她有白内障,已经分不清浅色和深色,王娟只好把换下的衣服都藏起来。
来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二年,一次王娟驾车12小时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回贝尔格莱德,一进门倒头就睡。睡梦中听到窗外吵吵嚷嚷,奶奶跑进她房间,紧张地用塞尔维亚语说“地……地……”。
王娟猜地震了,但还是没在意,接着睡。一会儿,房东女儿也跑进来,一边拖她起来,一边说了让王娟终生难忘的话:“我们是一家人,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那个晚上,一家人躲到院子的中间,直到地震警报解除。整个晚上,王娟几乎是靠在奶奶身上睡的。
秋毫无犯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战争爆发。王娟正好在3月20日回国进货。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当时,王娟的华人商店与南联盟国防部只隔了一条街,国防部遭到轰炸,商店的玻璃也被震碎。
身在国内,有关南联盟战事的新闻,王娟每天要看三遍以上。看到自己的商店附近被炸,对店铺能否保全,她已不抱任何希望。
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便在惨烈的战争期间,贝尔格莱德的治安都好得出奇。王娟很快获知,因为政府管控得力,加上员工守规矩,不到一星期,坏掉的玻璃就由政府重新装好了,商店更分毫无损。
“因为我们也曾做过难民”
旅塞多年,王娟发现,塞尔维亚人的友善和宽容,不仅体现在面对中国这样友好国家的时候。
近年中东难民危机爆发,数以百万的难民取道巴尔干半岛涌向欧洲。2016年3月,当时正在国内发展的王娟,作为志愿者再次踏上塞尔维亚的土地,为流落到此的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图片
2016年,王娟在塞尔维亚边境小镇希德拍下难民营中的场景。 王娟供图
眼前的一切,再次使她震撼。当大批难民涌入这个并不十分富有的国家,塞尔维亚政府展现出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贝尔格莱德设立了专门的难民安置区域,那里有帐篷,有警察,有食物,还有水车提供饮用水。在前往塞尔维亚西北部边境小镇希德救助难民的路上,王娟心里非常忐忑,既担心难民本身的安危,又担心更多潜在的危险。
“没想到的是,一个一万多人口的小镇竟有三个难民营!按照国别,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各一个。而且全都井然有序。”王娟说,希德镇把儿童医院、公交公司的办公场所都提供给难民使用。在难民营,不但有WiFi、暖气,还有洗衣房;为了让难民方便做祷告,难民营还细心地用一块块毡毯为每个家庭围出独立的空间。
最让王娟感动的是一个细节。难民经常会在夜里从难民营逃走,运气好的话会被欧盟接收。每次难民走后,希德镇政府都对他们住过的地方打扫、消毒,如果难民无功而返,会请他们继续入住。“我很疑惑地问难民营的工作人员,你们为什么对难民这么好?他们说,因为我们国家的人,也曾经做过难民。”
从初来贝尔格莱德时接触的当地警察,到疫情期间寒风中售卖纸巾的老人,塞尔维亚人给了王娟太多的感动——
“塞尔维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他们不会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随时会用善良的举动回报其他人。‘爱出者爱返’,作为中国和塞尔维亚两国友谊的见证者,我非常自豪!相信两个大爱的民族,一定会携手共进,战胜瘟疫!中国加油!塞尔维亚加油!”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编辑:蔡文清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