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疫”而上,成都用两年半做下一张新经济答卷

在成都高新区,迈克生物的研发人员忙足两个月。春节期间紧急复工,迈克生物用一周时间“诞生”西南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如今在海外疫情蔓延之际,这些试剂盒又漂洋过海,销往西班牙、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厦门远海码头,港口运输只有机器忙碌运转,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自动化支持,让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在全国的千家万户,咕咚为宅家锻炼的用户提供了AI虚拟教练。一套智能健身系统,相当于成百上千个健身教练,同时满足上万人运动训练的需求……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大城市都经历了一场大考,尤其是传统产业,普遍受到强烈冲击。成都在疫情中化危为机、危中抢机,无论是硬核科技突破,还是新模式新场景的应用,都活力迸发。

回望成都这张答卷,成都蓄力之日,正是两年半以前,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之时。

硬核战“疫”,上黑科技!

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里忙碌着,当工作人员对着手中的设备念出病人的生理指标时,患者信息就自动填写在该设备终端上……出现在央视《新闻直播间》上的一幕,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来自成都的战疫黑科技。

这是四川品杰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紧急研发的方舱云HIS系统,在武汉疫情高峰时,方舱医院挤满病患,从入院的预检分诊到分配床位,每天医护人员要对数百位患者进行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测量2~4次,靠的就是方舱云HIS系统。四川省医院协会急救分会急救指挥与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品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杰介绍,如果用纸张来记录这个数据量太大,而且为防止病毒传染,记录的纸张是没办法往外传递的,“这套系统在拥有930张病床的汉阳方舱医院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移动化、物联化。”

▲春熙路上,戴着热成像头盔N901执勤的城管

疫情期间,成都投入到疫情前线的“新式武器”还真不少。春熙路上人来人往,城管工作人员戴着热成像头盔N901执勤。光电摄像头能够捕捉到经过的每个人,红外成像仪监测体温,而通过VR眼镜就能清楚看到每个人的体温数据。“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100个人的体温就跃然眼前。成都的希望深蓝空调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央空调的N95”,能为中央空调回风口安装一个类似于口罩的装置来进行消毒杀菌,堵住中央空调传播病毒的渠道。

▲春熙路上,戴着热成像头盔N901执勤的城管

如果追溯这些“武器”的源头,不能不提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成都的目标——以科技创新、集成创新为核心的新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创新从单一创新转向技术维度集成创新,核动力、生物医药等领域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两年多的时间里,成都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加大对硬核科技的攻关,加快构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经济产业体系。2019年,成都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案,签约华为、中德宏泰等人工智能重点项目,遴选教育、医疗、交通等17个重点领域工智能应用场景。

今年3月9日,科技部网站公布,支持成都等四城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的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国字号”。

战“疫”之外的经济引擎

战“疫”,不仅有硬核科技在前线进行生死较量,也有后方经济的受困与突围。

在电影院、KTV等线下娱乐场所关闭期间,游戏、动漫、视频等在线文娱企业成为逆势向上的安慰力量。“诞生”于成都的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春节期间用户规模迎来30%以上增长,仅在大年三十当天,《王者荣耀》便完成20亿元左右流水。

大到腾讯小到十几人的小游戏团队,成都聚集着近300家游戏公司,疫情期间,这些公司纷纷按下游戏研发、发行的“快进键”,还有众多软件公司聚焦新的应用场景危中寻机。2月10日,第二批成都城市应用创新产品清单发布,包含聚焦分散办公、居家休闲、诊疗服务等三类应用场景的140个产品。

如成都云创动力科技涌现(有限)公司推荐了一款小程序制作,可制作小程序对疫情进行手机采集,避免基层人员填表,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成都众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园区EHS云管家分散办公智能软件,已在甘眉工业园区、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园区等园区应用。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和传统产业转型增长的新蓝海。”当初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上的一句判断,在今天变成经济增长的引擎。会上,作为成都新经济“六大形态”之一的数字经济被强调,成都提出抓好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

▲5G热成像运用到防疫中

到如今验收成绩单时,成都已建立 “六个一”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实施“数据大会战”,汇聚城市运行643类近35亿条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57个部门1683个数据集、9946万条数据,推动数据共享利用。成都市新经济委主任张新宇表示,2019年成都大数据产业产值规模约270亿元,同时,成都还推动5G网络建设,实现全市所有区(市)县5G首站开通,推进金沙车站5G智慧交通综合体、世警会5G+等项目。

这成为成都发力“新基建”的基础。成都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透露,到2023年成都将建成5G基站8万个以上,截止2月底,累计建成10344个,建成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基本实现了对绕城高速范围内重点区域、重点商圈和重点景区的连续覆盖。作为“新基建”布局的“四张网”之一,这张信息网已在成都铺开。

36.6万户新经济企业扎根成都

书写成都新经济答卷的,是成都的新经济企业。两年半以前,成都提出要打造成为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到2019年底,36.6万户新经济企业“用脚投票”扎根成都,新经济百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5.5亿元,6家企业达到独角兽标准,122家企业达到准独角兽标准。

选择成都,或许正是因为那份暖心。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唐勇原本揪心着投资资金,“受疫情影响,原计划的融资进程停滞了,而研发和生产还在继续,流动资金的短缺真的让人压力山大”。唐勇发愁,由于企业缺少适合信贷的可抵押物,要取得银行贷款也并不容易,实在无法维系试剂盒开发和临床研究。

好在,他接到了高新区工作人员万天源的电话。过去一年多,万天源一直负责向企业宣讲解读成都科技型企业政策,而疫情期间,他则是“一对一”服务微康生物的专员:一是落实政策,二是解决问题。几天后,万天源为微康生物联系上了20几家银行工作人员,有了政府背书,公司取得了融资第一步。之后,唐勇在多番对接后,最终得到了建设银行300万元的授信。

微康生物的故事在成都并不是孤例。事实上。企业大面积复工前提下,中小企业的最大难题是现金流问题。“在前期调研中占到46%,”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表示,通过线上线下调查,成都市新经济委注意到,新经济企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疫情期间扶持政策理解不透、防疫物资不足、融资需求强烈、市场拓展困难等。

成都市新经济委迅速成立了新经济企业服务专班,建立了新经济企业纾困解难服务工作机制。比如,针对融资问题,成都联合人民银行成都营管部建立融资专员服务机制,对100家新经济重点企业实现全覆盖,同时在线上推出了涵盖33家银行228项政策或产品的《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信贷政策及产品服务包》。

而在线下对接,成都市新经济委为易瞳科技对接成都银行,获纯信用贷款500万元,为医云科技和数联铭品对接交通银行,分别授信3亿元和1000万元。

困难时期,成都站在企业背后,为新经济企业撑起一片蓝天,企业才会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目前,成都新经济活力指数全国第三,新职业人群规模全国第三,“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品牌效应凸显。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