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归传说,生活归生活

乾隆末年,和珅当权,以奢华为时尚。朝廷内外,想往上爬的官员,纷纷以锦衣华服为荣。

名臣刘墉痛心疾首,偏要与这股风气对着干。他故意穿上旧衣烂衫,在百官面前走来走去,说道:“我的身材外貌、穿着打扮都不合时宜,照样位列朝廷,诸公醒醒吧。”

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和珅权倾一时,群臣侧目,但无人敢撄其锋芒,只有刘墉惦记着想灭一灭他的气焰。

某年春节,听说和珅要入宫。那天风雪交加,泥泞满地,刘墉穿着旧衣服等候在必经之路上。

和珅一到,刘墉让随从手持名刺,拦住轿子大声禀告:“我家中堂大人亲自到尊府贺年,不巧没遇上,此刻已经下轿,在路边恭候。”

和珅满心不乐意,出于礼节,也不得不下轿相见,刚要寒暄,刘墉已经下跪拜贺。和珅急忙跪地还礼,一身貂裘锦袄,顿时拖泥带水、污秽不堪,如同斗败的公鸡。和珅心知着了道,进宫后向皇帝哭诉,但也无可奈何。

以上两则轶事,见于清朝笔记《啸亭续录》《所闻录》。

传说中的刘墉,正气凛然,足智多谋。民间甚至有话本小说《刘公案》,把他塑造成包公式的青天大老爷,锄奸扶弱,弘扬正义。还有以前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戏说得神乎其神。

然而,清朝的另两部笔记《名人轶事》《栖霞阁野乘》,则说当时“和相专权,(刘)公以滑稽自容,初无所建白。”“时和珅方炙手可热,文清(刘墉谥号文清)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而已。”

根据这些记载,他根本不曾与和珅争短长,而是扮小丑,混日子,没啥出色表现。

刘墉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去掉传奇人物脸上的滤镜,来看看正史中的形象。

翻遍《清实录》《清史稿》,找不到一条刘墉不畏权势斗和珅的记录,反见他对治下小民苛刻严峻,成为乾隆搞文字狱的好帮手。

本号历史文章“老辣!骑墙高手的一招,有胜无败”,讲了刘墉引发的“一柱楼诗案”,很惨。其实,他引发的文字狱,不止这一起。

丹徒县秀才殷宝山,书读得不少,却不通时务,主动找到担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呈上万言书,意图一举成名。

刘墉略一翻阅,里面都是批评时政的文字,当即把这个投机分子拘押,又派人去抄家,得到两本诗文。

诗文中,还有“姓氏为红,红者朱也”的文字,刘墉拍案大怒:这不是怀念朱明前朝吗!

赶紧上报乾隆。

乾隆皇帝览奏,也是拍案大怒:“本朝臣民,乃敢系怀故国。其心实属叛逆,罪不容诛!”(除注明外,文内引用均来自《清实录》)

他下旨责问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等高官:“所司何事,应得何罪乎……即行明白回奏!”

中、低级地方官也跑不了:“查明该管之县府司道各官,一并参处。”

同时, “将殷宝山严行解京审讯,并将其家属就近查拿,听候办理。”

好一起泼天大案,幸亏忠心耿耿的刘爱卿警觉,第一时间揭发出来。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清廷如临大敌,把殷宝山、以及为他诗文作序的相关人等,全部押送到北京。经过反复拷问,终于发觉殷宝山不过是个腐儒,诗文中怼天怼地,连前朝朱氏也没放过。

既然是妄人,就没啥好计较了,免他一死,发配塞外。

刘墉接连引发两起文字案,起了非常恶劣的引导作用。很多奸猾之徒,纷纷举报类似案件以求富贵。官员们被乾隆责骂后,本着宁枉勿纵的态度,将读书人从严整治。

后来乾隆看看闹得实在不像话,不得不下旨稍加制止:“今杨魁(江苏巡抚)因前案之失,意存惶惑,遇有控首逆词之案,不论其事之轻重,纷纷提讯,株累多人。自以为办理认真,而不知其过当……片纸一投,而被控之身家已破,拖累无辜,成何政体。且告讦之风,伊于何底乎。”

刘墉造的孽不轻。他自己也是读书人,之所以对文字狱如此上心,无非为了讨好乾隆。这还不够,又想出来花式拍马一招。

乾隆以诗人自命,动不动就要搞诗歌创作。写到得意处,自己横看竖看,比肩李杜,不让苏黄,只是不好意思自我吹嘘,憋得好辛苦。

刘墉看出机会,在江苏学政任上,申请把皇帝最新出炉的两首御制诗,“刊刻宣示”,并强烈要求发给各省出版,让全天下子民,恭读敬诵,一起欣赏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名作。

以乾隆的面皮之厚,都感到不好意思,“谦虚”自评道:“朕所制……诗二种,虽议论咸关政治,非仅陶写性情,但不过几余遣兴……况朕从不肯以篇章之末,与海内文士争长。”

至于刘墉的请求,“刘墉……现为学政……欲自行校刊,传示诸生,固无不可……他省学政,有愿自刊者,亦可听之。若颁发各省,俾一体刊刻流传,则非朕意也。”

知道臣下在拍马屁,故而没有全部同意,但圣旨的字里行间,看得出种种自信、自矜、陶醉、半推半就。

刘墉投皇帝所好,再加上确实也做了些好事,官运亨通,回朝累迁至内阁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

当到副宰相,难免想着更进一步,让自己扶正。有想法可以,不能乱来。刘墉却利禄熏心,出了一记损招。

有天乾隆跟他聊天,无意中说起现任大学士、治河专家嵇璜年老,如果提出退休,不忍不答应。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墉退下后,找机会把皇帝的话透露给了嵇璜,暗示他可以申请退休。大学士有了空缺,协办大学士就能替补上去。

此事被乾隆察觉,顿时把这个臣子肚里的弯弯绕,看得一清二楚,下旨夹枪带棒痛贬一顿,说刘墉“觊觎补授大学士”。

他的算盘落空,凉凉。

过了几年,大学士的位子有空缺。论资历,刘墉最深,可是乾隆嫌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提拔了别人。

第二年,又要提拔大学士,这次总算让刘墉如愿以偿。美中不足的是,圣旨近乎羞辱:“现在各尚书内,刘墉资格较深,著补授大学士。但伊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朕既加恩,务当知过,倍加感激,勿自满足。勉除积习,以副恩眷。”

因为没人,所以提拔你——不知刘墉心中作何想法。

清朝从雍正开始,内阁大学士号称宰相,并无实权,军机大臣才能真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只有身兼军机大臣,才算得上“真宰相”。刘墉以书法闻名,被誉为“浓墨宰相”,但他毕生未进军机处,只能算半个宰相。

传说很美,细看并非超凡脱俗,刘青天原来是心机男。

但我们也不必苛责。

乾隆岂是好伺候的主,想在他的手下自居“名臣”,自取其辱还是轻的,搞不好还会身败名裂。刘墉出身官宦世家,为了生活、为了家族,小心翼翼追求个人发展,也无可厚非。他的官声总体不错,是办了些实事的。对于这种瑕瑜互见的历史人物,不刻意神化或贬低,还其本来面目就行。

相关文章:老辣!骑墙高手的一招,有胜无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