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别让救灾英雄成灾后病人,心理创伤爆发窗口期或至

◆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抗疫战场应从“肺”向“心”转移

◆这次疫情中,两类人最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类是确诊病例和死亡患者家属;另一类是一线医务人员、志愿者

◆清明节前后,可能是心理创伤暴发窗口期,应着重加强心理干预应对

原题《预警疫后心理创伤》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井怀 高博

“刚开始,每天醒来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查看疫情数据。微信里全是求救信息,绝望无助。”

“第一个14天,在各种焦虑慌张中度过。确定家人和朋友没有感染,心里稍微舒服了一些。”

“第40天,心态有些失衡。憋在家里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第58天,眼前的这种平静、安宁来之不易,不敢去破坏。之前付出得太多了。”

“估计放开后,也不太敢去商场、电影院,还是缺乏安全感。”

……

这是武汉市民房女士在离汉通道关闭后,记录下的心路历程。

被新冠肺炎疫情损伤的,远不只是人的身体。

多位心理专家发出预警:疫情缓解之日,可能也是心理创伤暴露之时。从近期看,清明节前后可能是心理创伤暴发的窗口期,应着重加强心理干预应对。从长期来看,由于此次疫情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目前的心理干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 驱散“情绪雾霾” 徐骏图/本刊

心灵创伤遗患甚重

随着以武汉为主战场的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全国各地社会秩序开始陆续恢复。“疫情造成的心理创伤也会逐渐显露。”唐山大地震孤儿、中国首位灾害心理学博士董惠娟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随着越来越多患者康复回家,可能会出现复杂的情绪。”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委会秘书长祝卓宏说,“医院是一个医疗环境,人们的注意力都在治疗上。一些人回家后,睹物思人怀念逝去的亲人,悲伤、自责、内疚,万般情绪一齐涌上心头,不能自己。”

“灾害发生后的3~6个月,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以下简称PTSD)。如不提早干预,将造成终生困扰,严重的甚至自残、自杀。”支援武汉医疗队成员、杭州怡宁医院副院长兼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刘志宏说。

PTSD是指人在经历、目睹或遭遇到自身或他人的死亡后,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这次疫情中,两类人最容易出现PTSD。”援鄂医疗队成员、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唐伟说,一类是确诊病例和死亡患者家属。另一类是一线医务人员、志愿者。他们身处最危险的地方,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

心灵创伤往往遗患甚重。数据显示,汶川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PTSD发生率高达约9.7%。非典后两年,仍有约10%的相关人群出现PTSD。董惠娟介绍,唐山大地震发生20周年时,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2.1%的受访者患有PTSD。

别让救灾英雄成为灾后病人

“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被感染了。我的孩子还小,舍不下。”一名身在前线的年轻护士向刘志宏咨询时,声音充满恐惧:“老想洗手,不管洗多少遍还是觉得手上有病毒。”

武汉市某医院的一名科室主任,是最早进入社区一线的医务人员。当时她只有一次性医用口罩“傍身”,没有防护服和护目镜。某社区出现疑似病例后,她负责上门测量体温。“非常恐惧。出门前,腿一直在抖。”她说。

疫情期间,心理专家经常接到前线医生类似的心理咨询。全国心理治疗平台“希望24”热线梳理1~3月的心理咨询情况发现,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担心自己被感染,工作压力大;二是家人被感染却无法照顾,情绪低落;三是不能与家人团聚,惦记孩子;四是被周围的亲人、邻居误解身上带有病毒,感到伤心。

英雄不是没有恐惧,只是在恐惧中勇毅前行。一些医护人员白天忙着医治患者,晚上用电话求助来医治内心的惊慌,第二天一早又抖擞精神奔赴病房。

“穿上白大褂,他们是战士;脱掉白大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希望24”热线心理咨询师阎素玲说,“在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中,医护人员还可以抵抗内心的恐惧焦虑。当外界压力减弱,有些人就会暴发心理危机。”

“救灾英雄也容易变成灾后病人。”刘志宏说,“援助武汉的医务人员,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奔赴湖北。但受限于心理承压程度等个人因素,突然面临生死威胁或亲历病人、同事去世,同样会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

普通人如何安放心灵

与医务人员相比,新冠肺炎患者、病逝人员家属,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居家隔离人员等普通人,也可能承受长期的心理煎熬。

1月25日~3月15日,“希望24”热线共接到求助电话3809个。其中,1月25日~2月11日接线量较大,平均每天接听90个左右。2月12日~3月15日,降至每天70个左右。

“普通人的不良情绪如不能得到有效疏导,可能在疫情缓解后发泄到社会层面,影响社会稳定,需要高度关注。”祝卓宏认为。

心理干预需国家行动

从唐山大地震到非典、汶川地震,再到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水平逐步提升。1月26日,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提出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提供有序服务。心理干预专家同步进驻武汉。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从中央到各部委至少下发了涉及15个心理干预的文件。下一步重在做好落实。”祝卓宏说,首先要摸清底数,采取网上调查问卷和社区逐户排查的方式,摸清关键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要在武汉地区进行拉网式排查,从心理健康角度把工作做实做细。”祝卓宏说。

其次要加强宣传,唤起人们关注心理健康的主动意识。“现在,许多老百姓仍把一些PTSD症状视为情绪问题,希望靠时间来慢慢淡化。应该借助媒体让更多人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干预。”阎素玲说。

刘志宏认为,PTSD心理干预应持续1~3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此次疫情影响人数多,且分散在全国各地,单凭个人或某个团队的力量无法完成,亟须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专业力量,分组分批对重点人群进行长期追踪干预。

此外,也要培育壮大心理干预专业化队伍。根据第十一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足3万人。按照世卫组织每千人拥有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中国还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林昆辉认为,目前各地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工作特点,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迅速壮大本地区心理专家力量,承担疫后心理干预工作。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