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场是啥样?王阳明悟道的古龙场发现多处碑记

3月30日,贵阳市修文县地方风物研究学者刘毅先生,在修文县龙场镇新寨村白岩寨东一个叫车子坡的坡下,发现一高姓祖墓碑上刻有“龙场”二字。据悉,这是王学研究学者在修文县境内发现的第三处刻有“龙场”二字的碑记。
图片
(高氏祖墓碑上的“龙场”字样。)
据了解,古龙场(今修文县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受贬、悟道、讲学、传道的发祥地,但关于古龙场的记载却不多见。
这次刘毅先生发现的这座高氏祖墓是一座石坟墓,碑文有“籍 浙水末族 杭州钱塘 勤劳王事 寄居龙场”等文字,立碑时间为嘉庆十二年(1807年),距今已经213年了。
据了解,修文县城一带古称龙场,解放后改称城关,20世纪90年代末期改称龙场至今。这次刘毅发现的“龙场”碑记,更加充分证明了过去修文县城一带名为龙场的事实。
图片
(白岩寨周边发现的古墓。)
白岩寨在上世纪80年代时离修文县城约3公里,现在由于县城及寨子的扩大,白岩寨离县城不到1公里。据寨中老人介绍,白岩寨是个古老发达的大寨子,寨前有座狮鳄山(又称背儿坡、八角岩)是近年来发掘出来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在上世纪60-80年代,这个寨子还保存有3条古石板路跨河拱桥、平桥直通县城、陈家寨、圆宝寨至猫山脚到贵阳,是古代贵阳至毕节的古驿道。可惜这些古迹如今多数已不存在,现存的仅有小岩口寨前的石拱桥,前几年此桥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白岩寨老人介绍,六七十年前的白岩寨,尚存多处高架房、石院坝、青石坎、石板路等,可惜这些古迹早已被毁。白岩寨寨中及周边过去有多座庙宇,寨子附近还有古代不占地面的“环保坟”等遗迹。
图片
(专家学者拜谒王阳明亲葬三人坟。)
据了解,白岩寨最早到此居住的有张、刘、高三姓,当时是插草为界划分各家的山、地,到来此地的时间大约是明朝。如今在白岩寨附近,可见多处高、张二姓清朝时期的石磨坟。现今白岩寨张姓后人较多,高姓、刘姓后人还有几户。
那么,阳明先生著名的“龙场悟道”,当年的龙场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据王学专家杨德俊先生研究,他通过查证明清时期的《贵州通志》、道光《贵阳府志》、民国《贵州通志》等文献史料得知,龙场在元代就有这个地名,是一个丁字形集市,6天一场,遇辰、戌日集市,辰日属龙,所以叫龙场。明洪武十七年(1384)后,奢香开龙场九驿,于龙场置龙场驿。从置龙场驿至正德二年(1507年)阳明先生贬谪至龙场,已有135年。
崇祯元年(1628)建龙场大城,奉旨命名“敷勇”。崇祯三年在龙场地置敷勇卫,即为敷勇卫城,有军民千户。
图片
(王阳明《瘗旅文》碑刻。)
据杨德俊先生介绍,在修文县谷堡镇的大碑垭口《瘗旅文》碑上两处、三人坟碑上一处,也有“龙场”二字的碑记。《瘗旅文》原碑、三人坟原碑均已损坏。1996年,杨德俊先生筹资重刻《瘗旅文》碑和《三人坟》碑。另外,王阳明《何陋轩记》手迹中,也有两处关于“龙场”的记述。
从以上发现的多处碑记、手记中关于“龙场”的记载可以看出,龙场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其人口规模从元代的一个小集市,到明崇祯年间的军民千户,再到今天10多万人的县城,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发展历程。
段纲 都市新闻记者 贾华
编辑 章虹
校对 黄盈莹
编审 罗玮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