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破碎照片的背后,是一段怎样的家国情怀……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这是一张特殊的照片,多年以后人们发现了它的存在。照片中那一道残留的剪刀痕迹,在穿越数十年的时光后,依旧让人刻骨铭心。照片中的父亲,名叫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们在寻找着照片的另一半,也在尝试复原着那些不完整的时光。
图片
图片
1958年,在原子弹研制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 ,在同龄人已经开始准备安享晚年时,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临危受命,和科研人员一起踏上了这片荒凉之地,开启了一段为核武研制隐姓埋名的历史。那一年,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悄然建立。
那时,郭永怀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分管设计部,并出任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力量开展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环境试验和引爆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图片
只有秘密,没有生活,成了那个时期221基地的真实写照。为了保密,当年在这里工作的人,都不能向外界包括家人透露任何信息,郭永怀也不例外。他从来都不向妻子李佩谈起任何工作的事情。长时间的不辞而别,夫妻间的聚少离多,让李佩对丈夫产生了抱怨。
图片
图片
当初呢,李佩的爸爸妈妈都住在他们家,进了门以后,李佩抱着她妈妈就哭,然后就说,过不下去了,说郭永怀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郭永怀离开的每一天,李佩曾担心过、不安过、也期盼过。当思念成为一种煎熬,当聚少离多成为一种常态,不解的情绪也终究熬不过等待。李佩举起剪刀,将她心中的抱怨,发泄于三张印刻着一家人幸福笑颜的合影。
图片
那时的李佩还不知道,这个在她眼里频频失踪的“不合格的丈夫”,正在倾尽一切地改变着中国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在东方崛起,中国人民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郭永怀明白,只有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加快氢弹的研制,才能打破西方国家的核威慑。
核武器研制是个长期的过程,原子弹的爆炸仅仅只是第一步。虽然“枪法”的引爆方式更易实现,但“内爆法”更具前途,一旦研制成功,就能为后续研制威力更大的氢弹、核航弹和导弹核武器提供基础。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核武器发展的未来,郭永怀下定决心,建议以先进的 “内爆法”为主攻方向。
图片
然而,当时计算条件有限,要实现内爆法技术难度极大。没有计算设备,就依靠仅有的手摇式计算器辅助计算。为了确定核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郭永怀指导设计人员直接参加爆轰物理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建立爆轰过程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决策采用“内爆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数月的攻坚之后,“内爆法”的技术难题被科研团队攻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1964年的一天,221基地火车站人头攒动。几次试验结束后,在这里组装的原子弹被送往下一站——核试验基地罗布泊。
那时,没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的一声汽笛,会吹响中国国防事业新的号角。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大地上有了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这一天,三位原子弹研制者齐聚在一起,平时很少喝酒的三个人举起酒杯相谈甚欢。李佩打量着郭永怀,似乎明白了什么。自此,李佩不再过问他的去向,她承担起所有的家务,默默地打理好一切。
图片
1962年,在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同时,郭永怀还受聘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与导弹的技术攻关。此外,在北京同步进行的人造地球卫星项目也依然离不开他。郭永怀一人横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殚精竭虑。1968年,一直忙于工作的郭永怀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那时,他们的女儿郭芹,响应了上山下乡的号召,去了内蒙古农区插队。呼伦贝尔天寒地冻,她的脚被冻伤了,郭芹生平第一次写信给远在青海的父亲,请他帮自己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图片
即便当时工作异常忙碌,从不上街的郭永怀还是特地抽空去了西宁的商店,去为女儿买棉鞋。
图片
郭永怀是个专家,可家里事情他从来没管过,也不知道这个棉鞋鞋号的问题,男的女的有什么不同。
图片
当时他就问到,我的脚穿多大的鞋,我说我的是37到38码,但是至于郭芹的脚多大,那我说那就不好说了。
鞋子没有买成,郭芹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封信。
“布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手好了没有,初劳动时要注意,过猛和粗心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
爸爸
图片
信的落款是1968年的11月3日。当时,热核武器研制进入关键时期,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郭永怀不允许工作在自己的手中停下来,他一直没能再去一次商店。
1968年12月4日,在数月攻坚之后,热核武器研制获得重大突破。为了不耽误研制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乘飞机赶回北京。大家听说郭永怀要走,都劝他不要着急,等到第二天可以乘坐火车走。毕竟当年,飞行条件简陋、安全系数低,出于安全考虑,周恩来总理多次叮嘱科学家们尽量不要坐飞机。但在郭永怀看来,飞机能节约很多时间,冒这点儿险值得。
漫漫黑夜,经过数个小时的飞行,12月5日凌晨,飞机抵达北京机场上空。飞机开始降落,起落架落下,飞行员开始降低高度。然而当夜,北京大雾弥漫,能见度低,飞机在下降过程中不停摇晃。飞行员紧急将飞机向上拉升,但无奈,飞机的飞行高度依然过低。眼看飞机即将降落,机场地面人员已经做好了准备。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近,突然飞机失去了控制,机身猛烈晃动,向地面猛冲下去。10秒钟后,火光漫天,飞机坠毁。
在一片充满焦煳味的事故现场,人们辨认出了郭永怀的遗体。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两个人中间夹着的那只公文包里的绝密资料,竟然完好无损。
当晚,力学所安排了两个人到家中陪伴李佩,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是其中之一。
图片
整个晚上,她的呼吸声没有大变化,除了当中就是间断式的叹息,就是这样子...
郭永怀,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在中国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在工作中以身殉职的科学家。
这张字条写于1968年11月15日,也就是郭永怀牺牲前20天,忙于工作的他依旧惦记着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但任务,最终变成了遗愿。
图片
“我准备把工作安排妥当之后返京一趟。鞋过西宁时买,鞋号码似乎不统一,临时判断一下,大点也不要紧。”
“胸中有誓深于海,愿将所学报祖国”,这是他们舍身忘我的家国情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他们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为仰望的人照亮前行的路。仰望他们,就是仰望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一段传奇。
敬请收看今晚(3月31日)22:00
CCTV-4
《国家荣光》之《以身许国 郭永怀》
文字:赵葳羕
编辑:晓龙
主编: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