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新剧差这一口气,三大女神也白搭

这几天,讨论度最高的国产剧应该就是《不完美的她》了。

许多人在中国版的宣传海报刚出来的时候,就被周迅、惠英红和赵雅芝三大女神加持的超强卡司阵容惊艳到了。再仔细一看,演员表里还有文艺片专业户黄觉和老戏骨金士杰。

配上颇有电影风的画面质感,以及如今最火的都市独立女性题材,怎么看都将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没想到,播出没几天,该剧在某瓣的评分已经从7.4一路下跌,目前已经掉到6开头了。

平心而论,这高开低走的分数不该全由演员背锅。

如果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赵雅芝、惠英红的普通话配音略显底气不足。但总体而言,演员们的表现至少算是正常发挥。

而这部剧真正让人失望的,则又是“日剧翻拍”的老毛病——

原版试图在一切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看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而翻拍版却还是在各种魔改下,陷入了“对”与“错“单薄对立的泥潭。

01不是“热心市民”,是情不自禁的妈妈

《不完美的她》翻拍自10年前的一部高分日剧《Mother》。

尽管中国翻拍版一直把重心放在了女主角林绪之(周迅 饰演)与她的养母(惠英红 饰演)、生母(赵雅芝 饰演)之间的纠葛上面。但原版的主线剧情,却是主人公阴差阳错犯下的一桩“诱拐儿童案”。

剧中的女主角奈绪(就是周迅那个角色)毕业后离开东京,孤身一人到北海道工作,多年未曾回家。

后来因为意外来到一所小学任教,却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无意间发现班上的小女孩怜南被家人虐待。

小女孩的遭遇唤起了奈绪被遗弃的回忆,也唤起了她的母爱。于是她决定把怜南从伤害她的家庭中“诱拐走”,两个人一起逃亡。

而奈绪也在逃亡的路上,完成了与自己生母和养母的和解。

《不完美的她》基本照搬了原版的人物关系设定,但却做了一个很关键的改动,将女主角林绪之的角色从“老师”改为了“网络安全员”。

日剧版本中奈绪作为小女孩的老师,她先是发现孩子的伤口,后来又听办公室其他老师议论孩子下雪天被关在家门外,继而发现虐童真相,这样的情节设置是非常合理的。

而中国版改掉了这个关键的设定,两个人只能靠一次次巧合的偶遇,以及周迅自说自话的旁白:

“那些与我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我们会一眼认出彼此。”

除了剧情的合理性之外,日版与中版女主角在性格塑造上也表现得很不一样。

在两个版本的人物设定中,女主角都有着童年时被亲生母亲遗弃的经历,因此性格冷淡拘谨,与养母的关系比较疏远。

在日版《Mother》中,即使影片开头还没有揭开奈绪的身世,你也能从她保守的衣着发型、波澜不惊的语调和下撇的嘴角中感受到,这是个循规蹈矩得有些木讷的女人。

即使是发现孩子的不对劲,她也并不是最热心援助的一个。

家访时碰到眼睛盖着纱布、被母亲牵着手的孩子,反倒是心直口快的同事上前质问虐童的妈妈,还提醒奈绪“别安心的太早”。

而当她们向儿童相谈所(儿童保护机构)、警察和其他老师反映情况却没有得到回应,与义愤填膺的同事比起来,奈绪的回应反倒像是个冷血的女人。

奈绪最终决定带着怜南逃亡,与其说是“一眼认出了彼此”,倒不如说是渴望逃离地狱的孩子一次次努力的结果。

她把老师的关心当作了救命稻草,随口一句“去看迁徙鸟儿”,在她那里就是一个正式的约定;

妈妈把她装进垃圾袋雪天关在门外,被救下后她虚弱对老师说“想去札幌,想去婴儿收容所,他们会不会收7岁的大孩子?”

跟老师去海边看飞鸟,她站在冰冷的海水中大喊“带上怜南吧!带上怜南吧!”

正是孩子不顾一切想逃离地狱的绝望,一点点融化了奈绪的心。让她联想到了同样渴望家庭温暖的自己,让她想做怜南的母亲。

在思考要不要带走孩子时,奈绪的眼神一直是迷茫的

但是,在《不完美的她》里,周迅饰演的女主角林绪之虽然同样有着被遗弃的童年,但是在拯救女童穆莲生方面却堪称一腔热血,意志力强的仿佛一个女战士。

见孩子的第二面,就从小朋友的只言片语中判断出“这是个被虐待的小孩”,还主动说“你如果想要找一个更好的家,我可以帮你。”

这个可能改变小孩子一生的提议,在林绪之嘴里显得随意又简单,就像是隔壁大妈看到你被爸妈骂哭,好心地问你要不要去她家里吃糖。

当两人再次在街上偶遇,林绪之更是毫不犹豫拉着孩子要走。甚至在孩子被生母抢回后,她还一路尾随到人家门口。

看看周迅的眼神多么坚定。

从头至尾,林绪之都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热心和激愤。没有了人物内心上的纠结与转变,“决定诱拐”这个桥段也让观众失去了真实感。

即使增加了“妈妈的男朋友打算烧死孩子”这种丧心病狂的情节,也并没有让林绪之私自带走小女孩的剧情更加合理化,反倒让人疑惑她救出孩子以后为啥不能报个警。

再加上周迅身上自带的“为爱走天涯”气质,观众看到的仿佛是文艺女青年要带着女孩去西藏骑行。

这一幕有很多观众觉得不如原版感人,可能并不是演技的锅。

不是说这种感情用事的角色不能存在。

但是在日版《Mother》的整个故事中,真正感人的恰恰是——

奈绪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普通人,在发现生活在家暴中的小女孩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改善处境后,最终决定放弃安稳生活成为“诱拐犯”的行为反差。

主人公从对孩子朴素的关心,到与她产生情感共鸣最终甘愿牺牲正常生活的心路历程,才是全剧最好哭的点。

而国内翻拍版把女主角设计成了拯救被虐儿童的“热心市民林女士”,也稀释了为陌生人自我牺牲这一行为中蕴含的感人力量。

02那些不完美的母亲

说实话,一开始不少人对《不完美的她》这部翻拍剧非常期待,并不仅仅因为它的豪华演员阵容。

更主要的是,剧名中“不完美”三个字,也精准地抓住了原剧人物的精髓。

原版日剧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多个女性的形象,每个人在道德或法律上都有不完美之处——

女主角奈绪成为解救小女孩的母亲,是通过见不得光的“诱拐”手段。而她本人作为养女,面对养母无私的爱,很多时候又更像一个“白眼狼”;

奈绪的生母望月女士,出于苦衷抛下了年幼的女儿,自以为是的保护却让被抛弃成为了女儿一生的心结;

还有奈绪的养母藤子,一直隐瞒自己与养女生母保持联系的真相。还为了保护自己其他的女儿,与奈绪签了断绝关系协议。

正是因为她们都有着正常人的“不完美”,才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和丰满。

即使是全剧中看似最没得洗的,虐待女儿怜南的年轻妈妈——仁美,也不是一个扁平化的“恶母亲”。

尽管在前期剧情中,仁美的镜头不算太多,但因为她对女儿那让人难以置信的冷漠,依然让很多观众恨得牙痒痒。

明知自己的小狼狗男友频频对女儿施加暴力,却依然选择视而不见;

当母女二人单独相处时,她还能理直气壮对女儿说出“不是我的错”;

在发现男友给孩子穿婚纱涂口红时,因为某种隐秘的嫉妒情绪,她亲手把女儿装进垃圾袋扔在寒冷的路边,想看着她就那样死去;

甚至后来对女儿的寻找,也是出于怕自己虐童的事情败露。

但这样极致的“恶母亲”外壳还是在细微之处出现了裂痕——打电话给奈绪时,她意外在电话里听见了怜南的声音,一瞬间就认出了女儿。

随后,总共只有11集的《Mother》,花了整整一集的时间叙述了她是如何从好妈妈变成恶母亲的。

刚刚生下孩子的仁美,满心沉浸在做母亲的喜悦中。当看到有关虐童的新闻时,还信心满满地说“我才不会这样对我的孩子”;

然而随着丈夫去世,生活的全部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身上。为了赚钱要兼几份工,还要每天接送女儿去幼儿园。

久而久之,个人的时间和生活完全被孩子挤占,连朋友聚会也成为了被默认太忙去不了的那位。

即使如此,仁美一开始也是努力想成为好母亲的。她甚至对邻居婆婆夸下海口:“要让我女儿过得跟双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幸福。”

工作再辛苦,面对女儿也总是笑脸相对。只有偶尔的一句“没有人会表扬妈妈”,透露出她内心的酸楚和落寞。

但三、四岁时的女儿却并不像后来那么早熟听话。她会把玩具胡乱丢在地板上,会弄脏仁美朋友家昂贵的地毯并拒绝道歉。

而朋友嘴上说着“小孩子没事的”,但一句小声嘟囔的抱怨,却一下子击垮了仁美的意志——

我们看着她对孩子渐渐失去耐心,从“做错事要弹额头”到因为心情不好就对女儿大吼大叫;

也能理解她为什么那么依赖男友,甚至假装看不见女儿身上的伤——单身妈妈面对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她实在害怕回到一个人的生活。

仁美回家发现怜南脖子上的勒痕。

直到女儿流泪说出“妈妈救救我”,仁美终于如梦初醒般带着女儿逃离,但却在路上碰见了自己的丈夫和他新的妻儿:

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死,只是为了逃避支付高昂的抚养费。

仁美多年来抚养孩子的辛苦,仿佛成了一场笑话。从此,她彻底把目光从女儿身上移开,当再次看到电视上的虐童新闻,只会冷笑了。

在日剧《Mother》的第8集中,观众完整地看到了仁美一步步的改变,从对女儿充满爱的关怀,到失去耐心,再到厌恶。

她变成坏妈妈的过程,也是一个单亲母亲逐渐被生活击垮成为行尸走肉的过程。

在这一集的结尾,导演借助女主角奈绪之口,谴责仁美把生活中所有的艰难全部归咎于孩子,是击破了为人父母的底线;

但正因这个角色的故事完整而充满具有说服力的细节,也让人忍不住思考,如果是自己身在那样的处境,是不是一定能够避免仁美的堕落?

03“水土不服”是所有翻拍剧的归宿吗?

然而在中国版《不完美的她》中,这个颇具复杂性的角色却被演绎成了一个虚伪软弱的母亲——穆静。

这个角色基本复刻了仁美的所有剧情,但却把连贯的情节打散。不仅叙事上是割裂的,很多名场面的前后顺序也被打乱。

如果说仁美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一步步走向虐童道路,那穆静就仿佛一个情绪不稳定的精神分裂患者。

前一天还对女儿大打出手,第二天又因为愧疚给单独留在家里的孩子报平安;一会要遗弃孩子,一会又因为不能陪她多玩一会难过得流泪。

母爱也好,自私也罢,都不太具有立得住人物的说服力。

就这一段,穆静明明只是先回家,但是看表情我都以为她是要把孩子扔了。

再加上剧中对于男友变态行为过于直观化的展示(日版多是一些隐晦而细思极恐的情节),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冲击。

因此即使在后期敷衍地拍出了穆静“曾经是好妈妈”的反转情节,大多数观众仍然不买账。

日版朋友那句“因为没有爸爸所以孩子缺乏管教”的扎心之言,国内版拍成了下午茶炫富大会。

长久以来,翻拍日剧本来就是国产剧口碑翻车的重灾现场。

很多问题是来自改编,在这部剧中也有很多表现:一味追求悬疑感,增加了支线人物的情节,稀释故事主线,很多逻辑前后对不上。

但魔改并不是翻拍失败唯一的原因,毕竟几乎照搬原版情节的例子也有,那就是某瓣评分低至2.8的《深夜食堂》。

而这一次《不完美的她》,得益于演员演技在线、画面制作精良,加上比较新颖的独立女性主题,总体算得上是翻拍剧中的合格选手。

但跟原版相比,却总是差了一口气。

在原版日剧中,奈绪与养母的和解是很重要的一条情感暗线。

满满爱意但不敢表达的母亲,和心怀愧疚所以表现疏远的女儿,这在讲究人际距离、情感含蓄克制的日本,都是非常合理的形象。

但是搬到国内的家庭背景,林绪之在养母对她特别好的情况下10年不回家,连电话也不接,真的让人很难不想到忘恩负义这个词。

尤其是编剧还大大强调了林绪之寻找生母的执着(日版中的女主很早就放弃寻母了)。

当周迅在剧中拿着老照片,去问游乐场卖饮料的大叔“三十年前有没有一对母女在这买汽水”时,我仿佛看见了寻找男友方文的昆明出租车司机李米。

只是,努力讨生活的李米不顾一切找男友是为爱痴狂,享受养母优渥条件的林绪之日常寻生母,就显得有点“白眼狼”了。

此外,穆静作为单身母亲宛如“孤岛”一般的生活,也很难击中国内观众的共鸣。

毕竟国内的单身母亲面临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困境。

在老人帮忙带孙辈的普遍国情下,编剧至少也该编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来解释穆静为什么没有家人的帮助。

否则在大多数观众眼中,穆静交的这个男朋友不仅对提高生活质量毫无帮助,而且还可能遭到亲戚朋友的议论,实在不懂她为什么宁愿看着孩子受虐待也不愿离开。

说到底,日剧的很多戳人情节根植于日本社会文化的独特性。直接搬过来用,或多或少都会有水土不服之感。

如今国产剧的制作团队,总以为凑齐最好的演员、买到最好的剧本版权、投入最多的制作费用就能轻松复制原版的成功。

但是却没想到,如果全然放弃原创,只是对已经成功过的国外剧本原样照搬,而不去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那么结果就像是让法国的大厨做一桌日本料理,请美国人品尝——每样东西都是好的,但就是组合不出一个完美的作品。

以前我们总说,翻拍只是国产剧学习进步的第一阶段,中国观众终归还是想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故事。

只是当有顶级演员加持的翻拍剧都无法避免地让人失望时,不知国产剧的原创之路,应该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