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二代”逼近,“幺蛾子”作妖!要准备屯粮食了吗?

非洲和印度的四千亿蝗虫前些日子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就在人们既为疫情担忧又惶恐从国外来的蝗灾之时,中央一号文件点名要求严防严控的草地贪夜蛾已悄然入侵我国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今年病虫害总体偏重!

由此可见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我们会因此“揭不开锅”吗?

“蝗二代”已“虎视眈眈”

眼下中国周边的源头之一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此前,印度官方称沙漠蝗灾危机基本结束。

而巴基斯坦蝗灾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部分蝗虫已进入交配产卵期,虽对当下作物危害不大,但下一代孵化后对秋季(雨季)作物威胁巨大。

▲图为3至6月沙漠蝗种群及飞徙预测示意图。图片来源:FAO网站

据巴基斯坦粮食安全与研究部介绍,蝗灾从2019年3月一直持续到现在,适合蝗虫孳生的3000万公顷土地已有38%被入侵,发生范围、蝗虫数量、危害程度均属历史罕见。

中国工作组在巴基斯坦与伊朗交界的达尔坂丁发现超大面积沙漠蝗成虫迁飞和产卵,覆盖范围超过几十平方公里的广袤沙漠和丘陵,将成为下一代蝗虫暴发的孳生地。

▲3月2日,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胡沙布地区,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考察沙漠蝗虫灾害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位于中国西南和西北边陲的云南、西藏、新疆三省区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沙漠蝗防控。

云南林草局制定了《云南省沙漠蝗林草灾害监测方案(试行)》。云南全省各地将采取地面人工监测、地面定点监测、无人机监测、卫星监测四种技术,严阵以待。云南临沧市在设立监测点的同时,还与缅甸建立边境地区沙漠蝗虫情联防联控交流机制。

此前,中国已经紧急“吹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提出了“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的防范策略,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

“幺蛾子”已悄然入侵

比起闹得沸沸扬扬的蝗灾,另有病虫害已在中华大地悄悄蔓延。

在近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农业的病虫灾害是属于偏重的年份,具体影响小麦的是条锈病和赤霉病,影响到玉米的是草地贪夜蛾。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农业的病虫灾害

目前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西南华南等地发生,并且随着气温的回升,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草地贪夜蛾即将孵化成虫。

草地贪夜蛾百科

贪夜蛾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属,它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大胃王”!一只成虫一顿能吃自身体重的食物!

白天隐藏起来,晚上出行大吃特吃,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等到成虫,贪夜蛾顺风飞行,一晚上就能飞50到100公里,贪夜蛾也由此得名。

▲被草地贪夜蛾啃食的玉米

入侵我国路径

2018年12月,云南江城县植保站的工作人员在一片玉米地中发现了这种没见过的虫子,经排查,全县有126亩玉米地有草地贪夜蛾的存在。

于是从2019年3月11日到7月6日,贪夜蛾完成了从云南到全国范围内的扩张。

其中,西南华南地区由于终年潮湿温暖,对贪夜蛾影响较小,贪夜蛾得以在这里扎根生长,正式造成虫害。

由于2019年贪夜蛾的数量较小且防控得当,整体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进入2020年,贪夜蛾“卷土重来”。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最新测报,草地贪夜蛾已在南方7省(区)查见幼虫,累计发生面积76万亩,目前发生面积近55万亩。更为严峻的是,现在仍有境外虫源不断迁入我国,其中云南近期边境站点出现虫量突增现象

▲被草地贪夜蛾啃食的作物

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来看,相关防治措施也已经出台,今年的玉米产量损失肯定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目前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累计防治面积已经达到77万亩,是发生面积的1.26倍,基本做到了应防尽防。

未来草地贪夜蛾形势如何?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郭安红分析,今年3-4月华南、西南地区主要受风力较弱的东南风影响,草地贪夜蛾向北迁飞距离不会太远,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危害;

进入5月后,随着南海夏季风爆发,草地贪夜蛾将随西南盛行风向北向东远距离迁飞,并有可能深入到达黄淮海和北方春玉米区,可以说今年的发生态势更加严峻,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未知

我们要提高警惕

同时也不能过分紧张!

暖冬是病虫害暴发诱因之一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2019/2020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2.25℃,较常年同期偏高1.09℃,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为暖冬年份,对包括草地贪夜蛾、粘虫和各地玉米螟在内的多种病虫害越冬十分有利。

▲全国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历年变化。图/国家气候中心

郭安红表示,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我国降水温度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也导致一些次要或偶发农业病虫害突发或常发成灾。

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对作物病害虫的发生世代、越冬北界及分布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害将呈加重趋势。

一方面,气候变暖拓宽了农业病虫害的适生区域。如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目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海拔高度大约升高了100-300米,危害范围明显扩大。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后,多种迁飞性作物害虫比现在分布更广危害更大。如中国粘虫的冬季繁殖气候带已从27°N北移至30°N附近地区,造成粘虫越冬和冬季繁殖面积扩大上亿亩。

值得一提的是,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开始在全国建立农业病虫害测报站点,之后又建立了全国重大病虫监测网络,目前已携手气象部门共同形成了从农业部到省、地、县级较为完善的病虫害测报体系,全年监测病虫害,一旦发现立即消灭,牢牢守卫着14亿中国饭碗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