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鲸落是什么?具有怎样的价值?

4月 2 日,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顺利抵达三亚。本航次自3月10日开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是深海生命的“绿洲”。

落入海底后的鲸鱼尸体,分成4个阶段被上万个生物体吃掉,甚至促成了新生物种的诞生,构成了海底的生态圈。

为什么鲸落那么少见,观察到鲸落都开心得不得了?

因为毕竟科学家又不是神,可以准确的预测哪一条鲸要在何时何地死亡,也不能海底捞针似的到处瞎找,费时费力的时,估计连试验经费都骗不到。

所以观察鲸落是一个相当随缘的行为。

没错,科学家不知道鲸是什么时候要死,并且什么时候沉入海底的?但科学家可以做实验啊呀!把一条死鲸丢到海底,然后记录整个过程不就知道了……

鲸落的过程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9866/0e44c9d3a9de96680536ba35886cd2e0e6bc.pdfpdfs.semanticscholar.org

2003年至2005年,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极端生物圈研究中心,做了一批鲸落的实验[1],把死的抹香鲸丢到日本南部的219-254米深的海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三次观察。

这些抹香鲸都是2002年搁浅收集的,所以不用担心。

丢下去后,隔了好几个月去看尸体怎么样了,结果发现这时鲸鱼的尸体大部分已经骨骼化了(图2a 和 d)。 大多数软组织,如内脏和肌肉已被消耗,但大量的头部和脂肪组织仍然存在。 只有最大的一头鲸(6头,总长16米)的脊椎仍然与软组织相连。

1.5年后,鲸鱼尸体周围出现了各种生物,数量相当密集。贻贝数量最多,就下图。覆盖了颅骨、肋骨、骨骺和椎骨的大部分裸露表面。

另外两种共生体包含的双壳类和一个新种文昌鱼位于骨骼下面的沉积物中。在骨骼和软组织中发现了多毛类的一个新种。

2.5年和3.5年后,鲸鱼尸体的物种丰富度较高(1.5年、2.5年和3.5年分别为44、56和85个类群) ,1.5年龄时生物量最大。

下面这些都是鲸鱼身上出现的软体动物

(a) Adipicola crypta, (b) Solemya pervernicosa, (c) Tanea magnifluctuata, (d) an unidentified protodrilid polychaete, (e) Osedax japonicus, (f) Asymmetron inferum and (g) Lyrocteis imperatoris.

长到了骨头上的贻贝。

甚至为了模拟鲸落,把鳄鱼丢了下去来做实验。

那鳄死后沉入海底会发生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和鲸落一样,给海底的生物们带来了一桌盛宴,而且味道一定很“鲜”,海底的生物都没尝过鳄鱼的味道,毕竟之前还没有“鳄落”过。

想象归想像,推测大家都会,但真实的“鳄落”没人见过。

所以科学家对鳄鱼下手了,看看到底什么个情况。路易斯安那大学海洋联盟(LUMCON)上个月把一条死鳄鱼丢到了海底,并且完整地记录了这一过程。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爬行动物被丢到了海底,历史意义重大呀(doge

一条短吻鳄被科学家安乐死之后,装进笼子里带到了墨西哥湾底部约1英里深处。

为了让鳄鱼更好沉下去,给它绑了一个配重块。

大约24小时后,鳄鱼身上出现了大王具足虫。

正面长这样:

是不是长得像放大版的虱子,没错,这玩意也叫海虱。

这些海虱开始啃食鳄鱼肉,简直不亦乐乎。

有一两只甚至钻进了鳄鱼尸体里,吃起了嫩肉。

这些海虱真的吃得很开心呢,毕竟海底平时就是无尽的黑暗和荒凉,天降大餐这等美差可不是天天都有,更何况是鳄鱼肉,吃下这一顿存储的脂肪,对于海虱来说够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大王具足虫绝食5年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来个特写……

这些海虱只是第一批吃鳄鱼肉的生物,后面随着尸体被撕裂开,加入这顿盛宴的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噬骨蠕虫Osedax。

噬骨蠕虫具有一套很厉害的根系(root system),可以渗透进入鲸骨骼,帮助分解和消化尸体的脂肪和蛋白。

这个实验也是今年年底才一小段落,毕竟是鳄鱼,比起大块头鲸鱼来说,还不算大餐。前面说的日本鲸落实验,都观察了三年,鳄落还不到半年。

海底食物资源本来就少,所以鲸鱼下去,这就是海天盛筵啊!你想想,一条鲸鱼养活了多少海底原住民。

参考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1439-0485.2007.0015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