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闻喜县乡村 寒食清明保持吃凉馍馍传统

清明节前,北京老字号餐厅、食品店开始售卖螺丝转、硬面饽饽、糖卷果等“寒食十三绝”,而远在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特别是在闻喜花馍流行的晋南一带,上了岁数的人仍保持着寒食节当天不动烟火,只吃凉馍馍的传统。

寒食节当天讲究吃凉馍馍。受访者供图

寒食节当天吃凉馍馍有讲究

家住山西闻喜县的董巧兰不记得历史典故发生在哪个朝代,但是,她记得一位叫介子推的人背着母亲躲进山林的故事。“寒食节这天不能烧火做饭,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孝顺。”董巧兰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董巧兰以及当地不少上了岁数的人,至今保持着寒食节吃冷食的习俗。

在闻喜县,重要节日制作的花馍造型繁复,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巧兰制作的龙形花馍。受访者供图

“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会嘱咐我们,寒食节这天不能玩耍嬉戏,全家人基本不出门,也不能烧火做饭。”今年65岁的董巧兰做了一辈子花馍,手艺精湛不说,人缘极好,是远近闻名的花馍制作匠人。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介绍,闻喜花馍是流行于山西省闻喜县一带的面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非遗,闻喜花馍既无流传范本,也没有现存底样,全凭巧妇信手捏制而成,被称为“母亲的艺术”。

花馍上,动物造型强调黑色的眼睛,寓意心明眼亮。受访者供图

董巧兰自幼看着长辈做面食,八岁左右做出的花馍已经可以用于正式场合了。

据董巧兰介绍,花馍通常用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但是,寒食节当天什么都不能做。

“馍馍必须在寒食节前蒸好,寒食节当天吃凉馍馍,就着大葱、咸菜吃。”董巧兰说。

尽管已经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提早蒸制的发面花馍能存放多日,不会霉变,董巧兰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闻喜花馍制作上最独特的地方,是用玉米面做面肥引子,”董巧兰说,“和发酵粉不同,玉米面引子蒸出来的白面花馍皮厚,不容易开裂,很筋道,也不容易变质,保存时间一般在5天以上。”

另外,闻喜县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长,面粉品质好,成为闻喜花馍出名的基础。

清明节祭扫会带去亲人生前爱吃的食物

在二十四节气里,清明节气温逐步稳定。田垄里,碧绿的小麦正处于孕穗期。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大部分乡村家庭都选择简化祭扫方式。“清明节扫墓主要是为了凝聚家庭亲情,形式不重要,只要亲情在就好。”董巧兰说,“以往,清明扫墓时,会带去豆芽、菠菜、莲藕以及圆形的馍馍。”

“扫墓是为了祭奠祖先,更是为家族祈福。比如,豆芽代表生发,菠菜因为有个红色的根,象征家族兴旺,莲藕多孔,象征心明眼亮。”董巧兰说,“心细的人,还会为故去的亲人送去他们生前最爱吃的食物。”董巧兰说她扫墓的时候会带上韭菜包子,“因为我娘生前最爱吃韭菜包子,清明扫墓也是为了传承家族亲情,本身是很温暖的。”

□王纪辛(媒体人)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