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宁毅:全球疫情年内很难结束,秋冬可能加剧

“全球合作抗疫要形成目标、技术、行动的共识,接下来要重新建立信心。”

宁毅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当地时间4月3日发布的数据,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接近110万例,死亡近6万例。

全球疫情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何时能够结束?控制疫情的关键是什么?一些国家的“群体免疫”实现了吗?该如何看待中国对外援助过程中一些人对中国的质疑?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宁毅是哈佛大学博士,曾任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围绕相关问题,宁毅接受了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

3月9日,宁毅接受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直播采访。

全球疫情仍处快速上升阶段

北京日报客户端:全球疫情现在处在什么阶段?你如何评估目前的抗疫形势?

宁毅:中国基本已经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现在全球的国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国和韩国,都可以说是有效控制了疫情,日本和新加坡还要稳定一段时间,才能确定。第二类是确诊比较多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还在处在爬坡过程中,或者像意大利和西班牙已经稍有好转的迹象。第三类包括印度和南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一些国家尽管报告病例不多,但是实际流行的情况可能比报告数据严重,一旦短时间内感染数量激增,可能会出现相当棘手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重点就是内防反复、外防输入。全球有将近60个国家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800例,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确诊病例,累计确诊接近110万例,各国还没有找到有效地控制新冠肺炎的措施,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整体上,全球的疫情还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形势严峻,对经济和民生发展危害巨大。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周,疫情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危害会更为严重。

某种角度来说,绝大多数国家的病例数字都会在未来一周或几周内快速上升,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全球疫情已进入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状态。

3月31日,负责武汉火神山医院机电维修保养工作的尹典(左)和同事张健在火神山医院巡视检。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疫情的结束取决于这一因素

北京日报客户端:疫情何时能够结束?

宁毅:现在说结束还太早,甚至现在说好转也还早。疫情如果被有效控制住,应该是新增加确诊病例减缓,再到数字稳定、降低,最后走向疫情的反复和结束。如果认为新发确诊病例数字稳定代表好转的话,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当然,各个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

如果好转指的是防控效果的好转,目前确实还没出现,但一些国家的应对措施确实已经更有计划性。这些国家已经感受到新冠是一个巨大威胁,非常积极地行动。

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很重视。基本上发病超过10000例或5000例的国家都重视起来,确诊3000例以下的一些国家还没有充分重视疫情,没有深刻意识到新冠肺炎到对他们国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甚至还在观望之中。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中国的疫情出现了被有效控制的趋势,但面临内防反复、外防输入的压力。其他国家在今年夏天很难控制住,所以说疫情的结束不取决于中国,而取决于其他国家的控制情况,只要其他国家的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疫情防控就不会结束。

一直有人提出新冠病毒是否对温度敏感的问题,现在疫情向南发展到了澳大利亚、南美,向北在北欧国家蔓延,目前看来,疫情度过夏天,延续到冬天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今年内疫情很难结束,甚至可能在秋冬季加剧,存在全球大流行的长期威胁。

英国“群体免疫”需付出巨大代价

北京日报客户端:3月24日,牛津大学教授古塔普团队发布研究成果,提出英国首相约翰逊所说的“群体免疫”在英国已经实现。

宁毅:我看了他们的报告。我觉得英国远远没有达到“群体免疫”,至少从数据上看远远没有达到。英国的疫情数据还在不断上升,4月1日是29474例,4月2日33718例,4月3日达到38168例。只要有新增确诊,就不是“群体免疫”的理想状态。目前还是应该更多地提倡延缓疾病传播,而不是提倡群体免疫。

目前英国38168例的确诊病例,按照他们所说的确诊病例仅占总感染数3%的比例,可以计算出感染人群应该是127万多人。这127万多人,多数像他们说的,属于轻症或者无症状。相对于英国6600万的人口,这还远远没有达到他们想象的“群体免疫”。就算最终达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重症、死亡,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

古塔普团队的模型肯定是有问题的,不符合传染病传播的逻辑和规律,是行不通的。好的模型可以指导实践,不好的模型可以误导实践,甚至是一种危害。

全球亟待重塑抗疫信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从全球来看,控制疫情的关键是什么?

宁毅:我觉得首先还是在控制目标和策略上取得共识,就是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控制这个疾病,控制到什么程度。比如有的说“群体免疫”,有的说拖延战术,也有的像中国这样牢牢管控住,还有的希望气温能阻碍病毒,设定了不同的目标和策略。

其次,全球应该对控制疫情的合作形成共识,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在信息交流、技术手段、医药科研方面都要形成共识和合力,然后大家在行动上一起努力。传染病是不分种族不分国别的,危害我们整个人类的健康。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必须重塑全球对控制新冠肺炎的信心。目前中国和韩国控制得比较好,日本和新加坡还需要再看未来10天情况怎么样。至少现在看起来,这几个国家用严控或拖延战术,效果都比较好。

现在应该说全球对控制新冠肺炎信心不足。无论是隔离制度,医护救治,还是资源调动,很多国家的力度都不够。虽然大多数国家没有能力像中国一样动员全国力量防控疫情,但中国这条路至少是可以讨论的一条路。

总之,全球合作抗疫要形成目标、技术、行动的共识,接下来要重新建立信心。各个国家国情不同,都在综合判断,选择自己的道路,计划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4月1日,转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护车抵达法国巴黎奥斯特利茨火车站。患者将被医疗专列转运至布列塔尼地区接受治疗。

面对质疑,少说多做

北京日报客户端:西方还有一些人质疑中国对其他国家进行援助,认为这是“扩张势力”。

宁毅:我觉得这是没有意义的质疑。国家间交往一定要以事实为基础,在面对一些非议和质疑的时候,冷静对待,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做好事的时候产生的影响力都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力。做好事的时候,各个国家就是比谁做的好事更多,这也是社会的进步,日久见人心。

影响力是要靠积极的作为产生的,有多大作为就有多大影响力。面对质疑,中国人还是少说多做,低调一点比较好。把所有的交流都回归到民间友好的交流、政府间友好的交流,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氛围。共同抗疫是一个各国加强国家间交流和民间交流的机会,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很好地和各个国家友好交往,这一点很重要。

我讲的是一些个人的思考,不一定正确或全面,抛砖引玉吧。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编辑 徐慧瑶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