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第一入境点观察期满进京措施

昨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集中观察期满进京有关政策措施。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京报讯 (记者吴为)昨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举行第七十一场新闻发布会。对于部分乘坐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国际航班的旅客,在观察期满后如何返京,返京后如何进行防控管理的问题,北京发布相关政策措施。

入境人员解除医学观察后就地分流

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强介绍,从3月24日开始,部分国际航班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旅客在第一入境点所在城市实施检疫并办理入境手续,之后就地进行集中医学观察。

“现在,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即将期满,有些旅客提出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旅客的家人也担心亲人能否如期顺利回京,所在社区的一些居民也担忧这些人员回来后是否安全。”张强说,我们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工作措施。

入境人员,须在第一入境点进行14天集中医学观察。观察期满经核酸检测为阴性的,解除医学观察后,就地分流,各自返回目的地。

在第一入境点集中观察期满14天,经核酸检测阴性,并于集中观察期满当天或次日直接进京的人员,由当地提前向我市提供《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进京人员信息表》,观察期满后,出具集中观察期满证明。人员进京前需向居住社区报告,说明集中观察情况及进京日期,便于社区掌握,为大家回京提前做好准备。

人员进京时,如因数据更新滞后,致使在机场、火车场站、公路卡口受阻的,可向相关站点出示集中观察期满证明,自行返回社区。

到达社区后,由所在社区核实《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进京人员信息表》并做好登记,办理小区出入证件,可不再进行居家观察,但是需要接受社区健康监测管理。社区会提醒本人做好个人防护,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社区报告。

在第一入境点集中观察期满14天,经核酸检测阴性,但没有在集中观察期满当天或次日直接进京的人员,仍要执行所有返京人员均需居家或集中观察14天的政策。

对于驻华使团人员,按照有关驻华使团人员管理办法执行。

张强表示,以上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将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再次感谢广大市民在疫情防控中给予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新型检测试剂、疫苗科技攻关加速推进

昨日发布会上,主持人徐和建介绍,北京已连续11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

徐和建表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到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还有未知领域。加速推进新型检测试剂、疫苗和诊疗方案的科技攻关,找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焦点1

一留学生赴欧洲多国旅行后回国 隔离期2次出现症状未及时报告

昨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了一例4月3日北京市报告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情况。

某女,在美国留学。2月29日从美国底特律飞往荷兰鹿特丹,3月8日从荷兰鹿特丹乘火车经比利时布鲁塞尔至英国伦敦。9日至16日与同行的老师、同学共16人赴伦敦城南、城东、西南部小镇、某郊区庄园、圣保罗大教堂等多地参观。17日从英国伦敦出发,经埃塞俄比亚转乘埃塞俄比亚航空ET604航班飞往北京,19日抵京,前往集中医学观察点进行隔离观察。26日出现咽痛,未报告;29日出现咽干,未报告;31日隔离点对观察对象进行新冠病毒核酸主动筛查,4月1日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即由120救护车送至北京小汤山医院就诊。结合患者境外旅行史、肺部影像、血液检查等其他诊断依据,3日被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患者自述,与其同行赴英的16人中,1名美国籍学生于3月14日发热,1名美国籍老师于3月30日确诊。

庞星火表示,该病例在隔离观察期间二次出现症状但未及时报告,存有侥幸心理。希望有境外生活旅行史的入境朋友密切关注身体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并就诊。

焦点2

外籍人士违反防控政策将依法处罚

北京市政府外办副主任李辉表示,如果违反中国的法律和北京的防控政策,外籍人士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法处罚。

李辉表示,新冠肺炎传染性强,虽然本地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但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蔓延,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北京市外籍累计确诊病例6例,其中有4例是输入性病例,北京的疫情防控面临着外防输入和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

李辉表示,当前,北京市出台的各项疫情防控举措,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护包括在京外籍人士在内的广大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防止疫情出现反弹。这些措施既是世卫组织的建议,也是各国普遍采取的防控措施。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采取的所有措施对中外人士都是一视同仁的,既不会因为是外籍人士就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也不会因为是外籍人士就放松防疫要求。如果违反中国的法律和北京的防控政策,外籍人士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法处罚。

“同时,我们也为在京外籍人士提供关心关爱服务,及时发布多语种信息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大语言服务保障力度,为部分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防疫保障。”李辉说。

■ 相关新闻

市民需防范冒充“疾控中心”诈骗

新京报讯 (记者张静雅)新京报记者从北京警方获悉,疫情期间,部分“公检法”电信诈骗犯罪手段升级,犯罪嫌疑人冒充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以涉嫌违法贩卖口罩等防护物资为由实施诈骗。北京警方提醒市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市民袁女士介绍,三月下旬,她接到自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打来的电话。对方称接到她在网上贩售大量口罩的举报,向她核实情况。袁女士否认后,对方进一步表示,举报信息称袁女士在上海订购了一百多箱口罩并高价贩售,存在个人信息被盗用的可能性,帮她将电话转接到上海市案发当地某公安局。随后,该“公安局负责人”向其询问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信息。袁女士回忆,对方准确地说出她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因此,她相信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急于证明清白,差点被骗走上万元。

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综合预警平台侦测到了这一情况。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支队苏兴博介绍,民警利用96110反诈骗专线联系袁女士,并成功劝阻袁女士告知对方验证码,避免财产损失。

“真正的警察不会电话办案、做笔录,也不会提前告知涉嫌犯罪,更不会索要银行卡信息。”苏兴博介绍,疫情期间出现了冒充“疾控中心”等新的诈骗手段。他提醒,接到自称“疾控中心”、“公检法机构”等部门来电,被告知存在违法行为时,请务必提高警惕;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务必保护好,不能向他人泄露;如果发现被骗,务必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北京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会及时介入,尽可能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