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有朋友来言提问:为什么外国人过中国节日被认为“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人过外国节日就是“崇洋媚外”,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这怎么看,这就是典型的“双标”呗。显得我有面子的就赞扬,显得外国人有面子的,就诋毁。就这么简单,这样的人追根到底,大多是自以为是之徒。

泱泱大国,复兴当时,咱们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空前高涨的时候,怎么能说这些“为民族争光”的人自以为是?

其实很多人搞不清楚“自信”和“自是”的区别。

在国家经济、军事都强大起来的今天,我们作为中国人,自信心是越来越强大,但是自信是平等、客观地对待文化现象,而不是总认为自己要比别人强。你的节日好,我就拿来开心,大家一起哈皮,但是动摇不了我强大的文化根基。

而除了自己的,别人的都是不好,露头就要抵制,一定要自己的东西压人家一头,才会有快感,这就是自是。

其实这个道理孔子几千年前就讲过了,不过他讲的是做学问。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有些人做学问,是为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为了让自己精进;而有些人做学问呢,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为了混得更好给别人看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了装逼而已。

为了自己强大而学习的人,是不会惧怕批评和指责的,“闻过则喜”,能够虚心接纳其他人的意见,所以就显得谦逊、宽宏,不卑不亢。这就叫做自信。

而为了给人看的人,则生怕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患得患失,强装大尾巴狼,遇见批评则恼羞成怒,总认为别人是故意找茬,拒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这种人不一定没实力,但是总给人感觉浮躁虚夸。这就是自以为是。

一种文化如果是“为己之学”,为了自己的强大而努力,肯定会乐于接受批评,接收新的事物和观点,走向自信。而如果只是为了给别人看自己多强大,处处以胜过他人为目标,拒绝吸纳不同观点,敝帚自珍,这样必然走向自以为是。

自信的人,关心的是自己如何通过学习更加强大,外来的影响好的接纳,不好的也能分辨得出,自然消亡。洋节也不过就是外来文化中的一种,它给我们带来了假日、开心、浪漫、快乐,那就接收好了,给我们带来了基督教或者其它意识入侵,那就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心。比如国家近来调整农历节假日的放假周期,而洋节则不放假,这就是一种底层的宏观调控。

年轻人如今早已不是蒙昧未开的傻子,节日休息带来的快乐感才是最实惠的。

只要洋节不放假,在中国就绝对干不过放假的农历节假日。这种相信年轻人,增强文化自信,让他们自己选择才是正确的调整手段。

一个自信的民族,是不惧怕外来文化的。过一过洋节,怕什么?他们的节日有意思,那就拿来我们也玩一下,有什么大不了?

只有只以为是的人,才会惧怕外来文化,要强行抵制洋节,要限制“洋名”,对学习外来文化一概指责为崇洋媚外。

说到底,自信的人是自重的,而自以为是的人从根本上讲就是源于自卑。

郭德纲怕不怕人家说他不会说相声?范冰冰怕不怕人家说她不漂亮?我们的节日明明比他们的意义深远,再与时俱进,变成中国情人节之类的,还怕它一个“214”?

所以,不是抵制洋节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是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不会去抵制。只有不自信,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者,才会觉得老外过中国节是“传播中华文化”,好像一种褒奖,而我们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

其实真正的老外有几个过中国节的?都是海外华人在过,人家路过时说两句好听的,满足一下这些自以为是的国人的虚荣心而已。大家开心下而已,人家才不在乎呢。

其实我们也不必在乎的,一个节日而已,一样的有人生、有人死。硬要强加上民族性来彰显自己的自豪感,那自豪感得多弱呢?

别管中国人外国人,爱过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