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播时代,泛娱乐的最新打开方式

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说真话和笑话

犀牛娱乐原创

|远木编辑|朴芳

疫情之下的直播,边界一直在扩展。

从1.0时代的游戏,2.0时代的电商,到当下3.0时代的泛娱乐,在3个月的时间里,各大平台的直播间都接连迎来高潮,也是一种疫情的利好。

作为发展已有数年的直播,特点与优势显而易见:无限量的观众人数、真实近距离的互动、更容易引发打赏或卖货变现等。

整体来看,在这次疫情期间,直播出现几点更为明确的变化,一是入局的专业领域创作者增多,相比以往对直播只是处于观望态度或是简单试水,疫情明显推动了专业创作者开设直播间的速度,加大深耕直播力度;

二是直播内容领域扩大,不难看出在疫情催生下,如今的娱乐内容整体呈现短视频化与直播化的趋势,万物皆可直播,各种传统娱乐类型都能在直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衍生出多种形态。

显然,直播并非简单将线下活动搬到线上,一切都需要内容提供方根据平台调性进行相应调整,部分文娱类型切换到短视频平台上所进行的调整,甚至会颠覆表演者的惯性思维,对内容本身也意味着较大程度的创新。

直播+云音乐节、云演唱会

拉近距离感

云音乐节算得上是最先将线下娱乐场景搬到线上的内容形态,虽然形式上不完全是直播,作为后续一众音乐节模式的雏形,在传播维度上的成功,给更多音乐人尝试直播的可能性。

随着推出次数增多,云音乐节的演变类型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着重强调互动性,才艺表演并非重点。比如快手上线的连麦音悦会,抖音推出的iDou卧室演唱会&客厅舞蹈趴等。

在内容表现上,可以突破以往器材设备以及表演风格限制,比如新裤子的彭磊在直播中“放飞自我”,如在家穿着皮草唱freestyle,子建用脚弹琴,通过各种即兴演唱和搞怪,创作出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这反而增加用户互动的活跃度。

直播相比线下现场演出、录播以及短视频,其近距离的反馈与互动的特点更为明显,从惯常性的鲜花、口罩等道具打赏,到如今增加的用户参与点歌、互动等方式来影响音乐人表演,这要求音乐人需要放下表演者姿态,以更平等的态度去面对观众和粉丝。对音乐人直播的观看感受是:真实直接、敞开心扉,对于路人而言,更容易在直播间对音乐人产生好感。

另一类,则是偏向传统专业表演与隔空互动结合,相比传统音乐节、演唱会单一停留在表演层面,直播则进一步发掘音乐人的社交能力,以“演唱会+见面会”的方式,满足宅家观众的社交需求。

比如腾讯音乐的TME Live,除了呈现专业化演唱之外,明星艺人还在与主持人的互动中交流个人心得、向粉丝表达对疫情的关切,不同于传统的泛泛之谈,在直播形式中,互动内容占据不小的比重,也是线上演唱会的重要部分。

其次还有网易云音乐与《人民日报》合作推出大型公益云音乐会“你好明天”,此类集结大量明星的云音乐会直播,主题更加明确,即用音乐抚慰人心,直播间体现出网易云音乐的社区属性,对音乐人的评论以及,成为大众在欣赏音乐时必不可少的过程。

此外,结合最近顶级音乐制作人张亚东参与的“DOULive在现场”,能够看出,短视频平台如今也在拓展另外一条赛道,即向专业性发力,在内容展现上尽力靠近专业级现场,但直播形式仍然不变,在保留原有互动性的前提之下,也让音乐内容发挥出更多的想象空间。

直播+脱口秀、相声

“喜剧定制化”到来

直播另外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娱乐性,直播平台的用户对脱口秀、相声等喜剧内容有着天然的高接纳度,这是喜剧内容得以扎根的土壤。

此外,对于喜剧爱好者而言,以往习惯的观看渠道更多为电视卫视或PC,而以直播为代表的移动小屏形式,在具有新鲜感的同时,也在探索脱口秀、相声甚至背后整个喜剧行业的内容输出新形式。

比如在时长两小时的“云相声”直播里,与其说是相声,更像是传统相声内容与平台形态融合的一种新产物,因为在除了传统相声常见的绕口令、贯口、快板以外,更多的内容还是根据抖音而来,比如会出现诸多抖音梗、土味情话、国风歌曲、抖音舞蹈等元素,更像是基于平台调性的“定制化”节目。

表演者与用户互动的“近距离”特点,在相声直播间里也体现明显,由于没有传统演出的流程压力,线上氛围相对轻松,也使相声人在直播间的表演空间更加宽泛与开放。

相声人会与其他演员进行PK互动,围绕”口才”方面展开陈述,比如“东北绕口令”教学、成语接龙、单口教学等,将相声段子拆解并与人互动,这都是以往相声现场无法实现的内容。

据观察,部分表演者对相声的表演还接近于“点播“形式,当用户在评论里提到希望听到的贯口名称,相声人则会进行相关表演。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基于直播间的一贯特征,即主播不能只是“自娱自乐”的进行表演,需要根据实时反馈不断调整表演内容,这也能够看出,相比于现场观众,直播间的用户甚至可以参与到创作内容本身。

由于表现形式不同,脱口秀具有即兴创作、与观众互动等特点,与相声相比自然更适合直播形态。从目前的脱口秀直播来看,大部分的内容呈现也放在了互动连麦上。

这方面的典型人物是李诞,在与不同领域的网红隔空聊天中,也贯承“吐槽大会”的犀利与幽默,相比剧本感明显的综艺,直播中,段子在嘉宾互动之间随意拈来,脱口秀的呈现更为碎片化。

纵观来看,相比于部分比较拘谨严肃的音乐人,喜剧人显然也更适合直播。直播间积极的互动氛围,离不开喜剧人先天性的口才优势与临场应变能力。

这也使他们对直播玩法的熟练度甚至不亚于专业主播,在直播中,有喜剧人用起主播的惯用话术,“欢迎XX进入直播间!”、“感谢XX送的小心心!”等,这种接地气的沟通姿态,对观众而言无疑具有亲和感。

直播+小众艺术演出

一场另类社会科普?

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的演出机构停摆,不少戏剧、话剧等演出也搬到了直播间,对于此类内容而言,直播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更为明显。在直播中,不乏有用户评论“似乎才真正认识豫剧”。

以快手的豫剧为例,在直播中,豫剧人李树建会谈及豫剧的现状、聊人生感悟、演出趣事等,也会通过连麦功能与其他豫剧演员互动,直播效果可观,累计观看数156.7万,此外,还有更多演出类型如儿童话剧、博物馆展览等选择直播,也分别获得远超过线下现场的热度。

此类演出为何纷纷拥抱直播,原因有三。第一,是直播间不受地域限制,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实力加持,极大程度突破传统现场的观众数量。加上平台的用户属性使然,演出者可获得更多年轻粉丝,比如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通过直播首秀就涨粉近10万。

其次,以往的现场演出止于表演者个人展示层面,封闭式的演出缺乏观众互动。

观众对艺术家本人的深入了解、艺术家对其表演品类的观点等,以往普遍是以纪录片、纪录电影等形式展现,始终距离大众较远,而通过直播,在科普的同时兼具娱乐性,作为市场上一类内容空白,更易引发观众兴趣,进而为线下演出导流形成闭环。

第三,目前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直播成本依旧较低,仅靠一部手机即可开拍,相比流程复杂、人员庞大的线下演出,直播显然更加灵活,创作空间开放,表演过程也更为可控。

总体而言,除了电商带货之外,目前各家娱乐机构在直播方面还并未有明显的商业化动作,大部分活动仍然是由平台免费播出,在特殊时期也具有一定公益性质。

当然,囿于场景限制,无观看门槛的直播,在呈现效果、内容专业度、作品含金量等方面,目前依然与专业演出现场有较大距离,更无谈替代之说。不过对于演出机构及个人而言,直播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拓展线上市场,激活潜在流量进而反哺线下市场,也是疫情期间最佳的过渡方式。

目前,疫情还未结束,随着时间发展,直播+娱乐还会衍生发展出何种形态还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直播+”的内容形态会长期存在,与线下的各类演出形成互补,共同完善文娱行业的内容形式。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犀牛娱乐诚招记者、实习生、兼职若干名,要求对泛娱乐领域产业报道有态度、有热情、有文笔,善于观察和思考。有媒体经验者优先,财经和新闻相关专业优先,对影视、网生内容有较深入了解者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