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病区的维保队员:40天穿坏3双鞋 扛50斤重冰块为医护降温

楚天都市报记者 林永俊 马清妮 通讯员 钟三轩

从2月初交付,截至3月31日,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累计治愈4000多名患者。

武汉疫情防控逐渐好转,但在“两山医院”里,忙碌的脚步从不曾停歇。

除了医护人员,还有一群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着重重的工具箱,穿梭在医院每个角落,稳稳托起“生命之舟”。

他们与医务人员一样,都在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他们,是中建三局火神山和雷神山维保团队,分别有70人、350人。

他们用平凡之躯,成为两家医院的“守护者联盟”,进入与病毒作战的新战场。

95后小伙的一个谎言

4月6日一早,中建三局二公司员工郭童就起来工作了。

进入医院病房前,他要做很多准备:穿上2层防护服,戴上2层口罩以及3层手套,还有护目镜等,穿好就要10多分钟。

火神山维保人员穿上防护服准备进入病区作业

“防护服厚实,密不透气,工作时费时费力。”他说,一个来回浑身上下就被汗水浸透,护目镜上都是雾水,仿佛做了一次“桑拿”。

参加火神山医院建设时,家人非常支持他,但维保要深入医院,受感染的概率激增。为了留下,他不得不对家人撒了个谎:“妈,我已在公司统一的留观点住下了,别担心。”

善意的谎言终被揭穿。母亲没有责怪,只是不时叮嘱他做好防护。

据介绍,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包括10余个专业系统,断电、堵水、漏气,随便一个系统出现异常,都可能威胁医患安危。

后续维保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维保须深入受污染的病区,危险性较建设期间成倍增加。

参建完火神山医院、刚入党的王野选择留下了,成为首位进入污染区的维保人员;

从除夕夜开始一直奋战在火神山医院现场的张旭留下了,他说“责任在肩”;

参加完建设已在医学观察点的杨圣虎,又折了回来;

杨卫星和侄子杨旭、外甥程晓天留下了,他们的家在江夏,“守卫雷神山,也就是守卫我们的家”;

……

一时间,上百个身影再次逆行驰援,最终先后有420人加入维保团队。

40天穿坏了3双鞋

时间回到2月8日晚,雷神山医院首批患者入住。

不久,院方给维保团队打来电话:A16区域有门无法锁紧,请速来维修!

工人赶了过来,只见一个个患者躺在病床上,立即摆摆手,转头就要走。中建三局一公司维保团队土建组组长周晓东见状,快速推开病房大门,第一个走进病区。

受他的鼓舞,工人杨劲松带着3名工友紧随其后,顺利完成了首次维保作业。随着进出医院的次数增多,大家都逐渐跨过了心里的这道“坎”。

维保人员作业

维保人员向医务人员询问设备运行情况

维保团队工作很琐碎,从巡查电路到加固风管,从维修空调到疏通马桶,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们总是随叫随到、时刻待命。

以火神山医院为例,维保团队下设土建组和机电组,安装了值班热线,与17个病房区的护士长建立了微信群,实行“管家式”服务,确保10分钟内到医院。

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步行3万步,凌晨3点疏通马桶,通宵巡检值守……这是维保队员的日常。

邓晓刚是雷神山医院电气维保队员,每天巡检现场,日行4万步以上,脚底的水泡长了又破,破了又长,茧子越堆越厚,短短40天就穿坏了3双鞋。

“很累,但我看着出院病人越来越多,就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坚守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孙志凌非常珍惜一块胸牌:雷神山医院荣誉员工。这块胸牌,由雷神山医院院方授予,以感谢他参与医院的建设和维保。

从3月中下旬以来,他时不时要“兼职”一份工作:找冰块。

原来,武汉户外温度常超过20℃,火神山医院走廊密不透风,更热得像火炉一样。医护人员也穿着防护服,常热得满头大汗。

维保团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思索了几天,他和同事想到了办法:找冰块来降温!于是,大家多方联系,终于联系到一家制冰厂提供冰块。

每块冰块重达50斤,放置在走廊上,使温度降低了5℃,带来了阵阵清凉。

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友情谊心中藏。

雷神山医院长达600米的医护通道,成了一条别开生面的“文化长廊”,医护人员和维保队员在上面涂鸦漫画、写诗作词,传递着爱与希望,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雷神山维保工人许新焰在医院走廊绘画

“我们将坚守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全体维保人员的共同心声。

雷神山医院副院长蔡林在致医院建设维保团队的信中这样写道:“你们的每一份付出与汗水,与医务人员一样,都在践行救死扶伤的伟大使命。”

《暖城》以正能量、暖新闻为主旋律,与全国10家媒体深度合作、联合出品。聚焦向善的力量,传递社会大爱,点亮城市至暖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