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鳄泛海控股违约风险疾升:连续三次发债未获足额认购

“沉重的利息负担及运营支出,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泛海控股的流动性缓冲空间。”

作者:项诚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泛海控股”,000046.SZ)的主体评级和债务评级已经连遭标普和惠誉两家国际评级机构撤回,而撤回的恰恰都是被下调的评级。

目前,泛海控股正在转型为一家金融集团,但其房地产业务债务仍然高企。

在面临短期巨额到期债务的背景下,卢志强的泛海控股依然需要通过出售房地产资产和其他流动性资产、旗下金融子公司引入战投等举措以兑付债务及支付运营成本,但其融资之路并不顺畅。

泛海控股将需要在短时间内实施更多的备用再融资计划,以避免违约。

流动性吃紧,连续三次发债未获足额认购

泛海控股的发债融资过程并不顺畅,自去年年底以来,过去三次公开发债未能获得市场足额认购,合计获得的资金不足其计划融资额的一半。

2020 年2 月 26 日,泛海控股拟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不超过5亿元,最终实际发行数量为 4 亿元。

2020 年1 月 23 日,拟公开发行债券不超过17亿元,最终实际发行数量为 12 亿元。

2019 年12 月 25 日,拟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不超过 22 亿元,最终实际发行数量为5亿元。

在发债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3月27日,泛海控股公告称,拟向关联方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申请 24 亿元的融资,满足日常经营需要,以持有的民生证券 23.60亿股股权提供质押担保,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志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一个月内评级连续被两家机构下调并撤回

3月16日,标普表示,应泛海控股要求,撤回其“CCC”发行人信用评级和该公司未偿付高级无抵押债券的“CCC-”发行评级。

撤回前,3月3日,标普将泛海控股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下调至“CCC”,将高级无抵押票据的长期发行评级下调至“CCC-”。

3月31日,惠誉表示,出于商业原因,撤回但同时确认( affirm and withdraw)泛海控股“CCC+”发行人信用评级和该公司高级无抵押债券的“CCC+”发行评级。

同样在撤回前的3月19日,惠誉将泛海控股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评级及高级无抵押评级自“B-”下调至“CCC+”。

两家机构均认为泛海控股的短期到期债务相当大且风险不断增加。

有评级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任何一家发债的公司而言,评级机构撤回评级的原因可有多个,但其中之一则是评级下调至CCC级别对发行人再融资的负面影响较大,发行人不认可评级机构的评级,二者意见分歧较大,发行人要求撤回。

泛海控股其在国内外的评级相差悬殊。此前,经东方金诚评定,其在国内的主体和债券评级均为AA+级。但东方金诚也指出,泛海控股资产受限比例较高,对资产流动性和再融资能力形成不利影响;有息债务规模较大,债务负担较重,大部分债务将集中于未来三年到期,其中未来一年将会出现偿债高峰,面临集中偿付压力。

标普认为,泛海控股资产处置的延迟使得该公司为即将到期的债务提供足够资金留下很少的时间缓冲。此外,鉴于全球冠状病毒疫情的升级,进一步延迟的风险是重大的。

惠誉亦指出,泛海控股的再融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沉重的利息负担及运营支出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该公司的流动性缓冲空间。

负债高企,短期债务集中

未来数月,泛海控股有2.8亿美元高级无抵押票据于今年4月30日回售,以及4亿美元高级无抵押票据于2020年7月份到期。

根据 2019年6月末泛海控股的的债务期限结构,一年以内的短期债务(含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合计 302亿元,占全部有息债务规模的 58.97%,债务偿还较为集中。

惠誉评级认为,截至2019年末,泛海控股的在手现金约为20亿元人民币,不足以覆盖其441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短期债务余额。在总计302亿元人民币的短期银行和信托贷款中,有256亿元以土地、房地产项目和金融机构股份作为抵质押物。

鉴于该公司延展到期债务的过往记录,惠誉认为大部分抵质押贷款可能会进一步展期。

据《财经涂鸦》整理泛海控股过去数年财务报告可见,其资产负债率较高、有息债务增长过快。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9 月末,公司负债总额分别为 1429亿元、1603亿元、1837亿元和 1480亿元,合并财务报表口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85.17%、85.36%、86.60%和 81.27%,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日常运营资金规模较大,往往通过举债的形式取得较大规模资金,高负债运营是房地产企业的普遍特征。

但与此同时,如果不能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和匹配债务期限结构,或者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将会对进一步融资能力和未来债券的偿付产生不利影响。

因房地产调控政策趋紧,2016-2018年,泛海控股收入和利润下滑显著。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此外,泛海控股的实际控制人是卢志强,由于其民营企业属性,自然人为最终控股,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一定程度上将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今年2月,泛海控股在其发债募集说明书中表示,虽然发行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由于民企特点,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将给发行人长期持续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出售资产、引入战投回笼资金

再融资计划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惠誉认为,泛海控股预计将通过房地产销售、资产出售、政府对一级土地开发的补偿款、战略投资者注资、金融机构派息和新增银行授信额度等方式至少募集280亿元资金。

4月2日,泛海控股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正在按计划分步推动各金融子公司层面的战略投资者引入工作。

此外,美国资产处置的交割款是偿付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到期债务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据《财经涂鸦》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泛海控股在过去一年多时间累计出售资产套现超过200亿元。

2019年1月,泛海控股向融创售出北京泛海国际项目1号地块与上海董家渡项目的100%权益,总交易对价为148.9亿元。在冲抵债务之后,融创付出的现金代价为125.53亿元。

3月30日,泛海控股公告称,全资子公司 Oceanwide Center LLC 和 88 First Street SFLLC于北京时间3 月 29 日与非关联第三方Hony Capital Mezzanine Fund 2019 Limited(“弘毅”)签署《框架协议》,拟向弘毅转让其拥有的位于美国旧金山 First Street 和 Mission Street 的相关境外资产,交易总金额为 12 亿美元。此次的尽调期截至时间为2020年6月30日,经双方商讨同意亦可相应延长尽调期,双方在尽调期结束后的15日内进行交割。

在12亿美元的交易价中,其中有7亿美元在交割时支付,剩余的5亿美元作为盈利能力款。泛海国际表示,如果此次交易能顺利完成,公司将不再持有美国旧金山项目,有利于优化公司境外资产布局,有效减轻公司的境外经营风险。

泛海控股对美国地产项目的处置收益将是其偿付未来一年多笔到期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若交易再次出现终止/延期,那么泛海控股的再融资风险无疑会进一步增加。

事实上,美国资产的处置计划已经延期过一次。泛海曾在1月份的时候宣布和另一位买家SPF SAN FRANCISCO OWNER, LLC签署了《买卖协议》,拟以10.06亿美元向交易对方转让资产,尽职调查的截止日为3月25日。但到了截止日期,泛海国际收到了交易对方发来的终止通知,因而该笔交易不再继续进行。

为子公司引入战投也是缓解流动性压力的渠道之一,泛海控股此前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民生证券拟实施增资扩股,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向不超过20名投资者募集资金合计不超过25亿元。

此次增资意在优化民生证券股权结构,并考虑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泛海控股决定放弃此次增资的认缴出资权。

惠誉预计,尽管公司为准备流动性渠道做了持续的努力,在当前经济状况下,这些融资渠道面临着较高的执行风险。

减少地产依赖,拥抱金融

目前,泛海控股正在向金融集团转型,2020年1月,泛海控股的行业类别从"房地产业"变更为"金融业-其他金融业"。

经过近几年的系统布局和整合优化,泛海控股目前已形成以民生证券、民生信托、亚太财险为核心,涵盖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主要金融业态的金融板块布局。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务相关的收入在急剧萎缩。

转型的直接体现则是金融业务收入的占比持续提升。2016 年,公司金融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60.49 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24.52%;2017 年,公司在金融业务方面实现营业收入 84.92 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50.31%;2018 年,公司金融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73.97 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59.63%;2019 年 1-9 月,公司金融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67.17 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80.97%。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虽然房地产业务的收入占比在下滑,但泛海控股仍持有大量房地产资产,惠誉预计,在转型完成之前,该公司将继续出售房地产资产用于偿还和缩减债务,以及支付地产运营相关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