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沧州到西藏,一个月的特殊征途

王西到达西藏

王西没想到,去西藏改则县“保电”的路如此不寻常——以前四五天的路程,这次他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每到一处,都要测体温、消毒、隔离观察……

还有一次乘客“发烧”经历,着实让他吓了一跳。

“终于到了西藏,终于开始施工了……”王西说起这些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机票两次改签

提前返回西藏

“春节前安排的是3月中旬开工,2月初,我接到了提前复工的通知。”援藏“保电”的王西介绍了这次不寻常之旅。

王西,44岁,国网河北省供电有限公司盐山分公司望树供电所的一名员工。2018年10月,王西开启了一年半的援藏“保电”征程。

去年一年,王西几乎都是在西藏度过的。

今年春节,他回到盐山,唯一的想法就是多陪陪家人。可是计划有变,王西要提前回西藏改则县,继续他的高原“保电”任务。

“一方面要做好防疫工作,一方面要快速进入复工复产状态。”远在西藏的王西,在和记者通话时说上几句话,就要喘上几口大气,然后才能继续交流。

王西说,在高原,本来“气不够用”,现在,又戴着口罩,呼吸更困难了。

刚开始,王西买了3月初的全程飞机票,从石家庄到成都到拉萨,再到阿里,最后到改则县。

后来,接到提前开工的通知,王西把机票改签到了2月26日。

几天后,他又接到新通知,行程再次提前,王西又将机票改签到了2月23日。

行程提前,准备工作也要提前。这次,除了生活必需品,行李箱里多了几包口罩。这些,都是妻子朱淑红特意为他准备的。

尽管他一再地说,单位给准备了,可是,朱淑红还是不放心,她觉得只有亲自为爱人准备好了,心里才踏实。

隔离期间

网上办公

2月23日,拉着行李箱,装上那几包口罩,带着妻儿和父母的叮嘱,王西出发了。

他要与河北省其他电网公司的同行在石家庄汇合,十五六个人一起飞往成都,再转机飞往拉萨。

到达石家庄国际机场,测体温、消毒、检测……经过一系列检查后,他们登上了飞机。

飞机上人不多,王西他们也做好了防护措施。

当天下午1点左右,王西和同行们一起到了成都机场,又进行测体温、消毒等。

当天下午4点多,他们到了拉萨。

王西说,这一路上,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办理相关业务时,人和人之间至少相隔1米。

到了拉萨,在工作单位有关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十五六个人到达了指定地点,进行14天的隔离。

一人一间屋子,吃喝拉撒都不出屋。“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有机会站在门口和其他人拉开距离说上几句话。”王西说。

人虽在隔离,但是工作一直在继续。

王西正参与一项电力工程,许多事需要安排,“施工很麻烦,我们要避开风口,让开沼泽地,才能顺利将10千伏配电工程安装到村到户”。

这是一个大工程:西藏等地10千伏及以下中低压配电工程建设项目在阿里改则县启动了。

时间紧,任务重,疫情期间,以前的很多工作计划被打乱,很多事需要王西敲定。他不在现场,只能通过网络安排、协调一些事宜。

给工人们开通行证,指导工作人员购买材料,安排购进防疫物资……王西怕耽误工作,手机一刻都不离身,即使上洗手间,他也要拿着手机。

常规检测

虚惊一场

3月8日,在拉萨隔离结束。

第二天,王西自拉萨飞往阿里。

在阿里,一起乘飞机的100多人被送往指定的地点,再次进行一系列的身体检查。

同一飞机的100多人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是西藏当地的居民,一组是外地返工人员。

当天12点半,他们到达阿里,检测顺利的话,半个小时就可以离开阿里,去往改则县。

已是傍晚6点多了,他们还没有收到可以离开的通知。

有人坐不住了,开始四处打听消息。工作人员劝人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耐心等待。有人焦急地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啊?”

这时,有消息传来:同机的一位乘客体温偏高,所有乘客都不能离开。

这个消息炸开了,人们开始慌乱,工作人员的规劝无济于事。

王西的心也揪了起来,坐在那里,表面镇静,可是,内心里却不断地“敲鼓”。他的身上脸上开始冒冷汗,他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手心潮湿了……

好在,时间不长,事情就有了定论:那位体温稍高乘客继续进行检测,坐在他前三排,后三排的乘客都留下来了,而王西和其他乘客可以走了。

第二天,他们得到消息,那位乘客没事。这时,王西紧张的心才放下来。

步行到岗

严重缺氧

从沧州到西藏,经过了近一个月时间的周折,他终于到达了改则县。

很快,王西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

在改则县,王西和施工人员一共有四个工作点:距改则县城50多公里的物玛乡,距改则县城80余公里的麻米乡,距改则县城90公里的洞措乡,还有一个就是改则镇。

到达改则县的第二天,王西就跟着工作组去工作点了。

他们要去的洞措乡路远风大。更为困难的是,洞措乡有的地方村偏路窄,车行不便,人们只能下车步行。

高原空气稀薄,让人呼吸不畅。疫情期间,人们戴着口罩,迎着大风,呼吸更加困难。

大风卷起路上的碎石,打在脸上拍在身上生疼。没走几步,王西就得停下来,背对大风,躲开碎石,调整呼吸。

口罩捂着口鼻,王西喘不上气来,很多次,他都险些把口罩摘下来。严重缺氧状态下,王西时时眩晕。

野外气温在零下十三四摄氏度,内外温差过大。此时,口罩湿透了,自口罩内跑出的热气,很快打湿了眼镜,王西的眼前一片模糊……

在王西看来,这些不是真正的难题。他说,遇上这样的情况,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更大的困难是与高空作业的工人交流。

王西说,工人们来自不同省市区,大部分说的是各地的方言,本来交流就不是太顺畅。站在下面,戴着口罩,与七八米高处的工人交流,必须大声喊,有时喊上五六遍,对方都听不明白,急得王西连喊带比划。一天下来,王西的嗓子都哑了,胳膊腿都发酸。

王西(左)在工作

“再苦再累,我都不怕。如果改则县10千伏及以下中低压配电工程能顺利竣工,我们能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所有的苦累都值得了。”王西说。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 邓晓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