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诠释医者心——援藏医生李月光专访

中国西藏网讯 “还好,不算太晚。检查时发现患者已有腹水,打开腹腔后看到在升结肠部位有一个约10*10*6厘米大小的肿瘤,已经浸出浆膜了。在术前调整时,患者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现象得到了改善、身体达到了一个较好的状态。这台手术最后非常顺利。”3月中旬,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藏医院内,近4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手术后,首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圆满成功,又一次填补了昌都市藏医院的手术空白。记者在电话里听到此次手术的主刀医生、天津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成员李月光充满成功喜悦的声音。

图为李月光(中)带领昌都市藏医院外科团队正在为病人施行手术

医者使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对于李月光来说,“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学生时代便印刻在心里的座右铭。无论工作在哪里,他的心中都揣着这个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2019年,根据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提出的援藏人才需求,天津市委组织部、市卫健委在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精准选派了20名援藏医务人员,在昌都市开展医疗援藏工作。曾在日本做过访问学者,有过援助甘肃、新疆经历的李月光,在接到援藏号召时,很快向天津市南开医院党委提交申请报了名。从2019年7月22日起,李月光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藏医院开始了他的援藏医疗事业。

进藏工作的8个多月,李月光带着昌都市藏医院普外科三位藏族徒弟成功完成了各类手术50多台。每次手术完成后,李月光往往顾不上休息,连夜整理手术资料、病理报告,详尽记录手术中的细节,作为普外科医疗档案和藏族徒弟医案教材。

2019年未,昌都市藏医院在前后几批援藏医疗队的助力下,晋升为三级甲等民族医院,李月光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图为李月光(左二)在查房过程中进行临床教学

医者倾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生了病,要开刀,还是去内地稳当。”这是过去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西藏老百姓的惯性思维。可是带着病痛,千里迢迢到内地寻医问诊,谈何容易。2019年10月,家住类乌齐县的患者罗松益西找到了李月光,经检查诊断为腹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必须尽快手术。在天津援藏麻醉医师及其团队的配合下,李月光主刀打开了这位患者的腹腔,发现患者腹腔内的脏器都被肿瘤挤压得看不见,肿瘤与脏器密切粘连,不能区分粘连程度,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术中大出血,导致患者休克死亡。就在剥离的过程中,患者左肾门突然出血,压迫止血无果,尝试缝扎,但因肿物巨大空间狭小,缝合很难,加之没有无创伤的线和足够的血源,极大地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李月光当机立断将肿物内的部分囊液抽出,有了一定的空间缝扎止血,使手术得以进行。这无疑是对外科医生胆大心细、冷静严谨素养的一种考验。

记者从患者家属那里了解到,罗松益西到昌都市藏医院接受治疗时,腹部的肿瘤已经影响到他的呼吸、睡眠和正常饮食,加上罗松益西的家庭并不富裕。面对这样的情形,李月光认为带着巨大肿瘤辗转就医并非上策,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尽快把肿瘤切除。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请全院组织术前讨论,外科、麻醉科、心内科、化验室等科室医生共同参与会诊。针对患者术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李月光和昌都市藏医院骨干医生克珠为首的外科团队一起详细拟定了手术方案,还远程联系了天津市南开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专家共同会诊。

经过近十个小时的手术,六公斤多的肿瘤从病患身体内成功切除。

援藏8个多月来,前来找李月光看病的患者日渐增多,其中,因患胆管癌施行胆管ROUX-en-Y吻合术的老阿妈,让大伙儿都记忆犹新。那时第九批援藏医疗队刚到昌都不久,李月光回忆说:“阿妈术前胆红素水平很高,应该先微创减黄,后行手术治疗,减少病人手术风险,术后恢复也快。但当时医院没有术前微创减黄,只好直接手术治疗,这就增加了手术的风险。不过,手术成功,预后良好。”

和李月光同批援藏的队员回忆,老阿妈手术及恢复期间,李月光都带着他的团队守在医院,术后抗感染、切口换药、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

图为李月光(左一)正在为三位徒弟讲课

医者心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一年前,天津市南开医院的同事们知道李月光报名参加援藏医疗队后,跟他开玩笑:“援甘、援疆,这次去援藏,你这是大满贯啊!”李月光笑而不语,他的心思藏在这个大满贯背后。

援藏期间,李月光从接诊的病人中发现,很多病人生了病没有及时接受治疗,真正拖不下去了才急着赶往医院。“部分藏族群众对疾病认识不科学,不及时就医,这是不可行的。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念非常重要。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才找我们,处理起来相对来讲就会比较棘手,这也是我的最大感受。”

每当看到被耽误最佳治疗期的病人,看到很多患者被建议送到内地治疗的时候。李月光都在思考:如何帮病人抢到最佳治疗期?如何为当地百姓建立“早预防、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的医疗观念?如何提升医疗技术?还缺什么医疗设备?如何能慢慢实现很多疾病不出西藏就能得到救治的心愿?援藏不只是输血,更关键的是造血。造血就是要为当地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才是李月光最大的愿望。

目前,昌都市藏医院普外科已经填补了6项本院医疗手术的空白,按照我国目前整体的医学水平来讲,其中有些手术算不上大手术,但对昌都市藏医院而言都是关键的突破。李月光对记者说:“一个医院的水平,需要多科室共同协作,单就一个学科、一两个人,想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是很难的。昌都市藏医院是集临床藏医诊疗,西医综合治疗,以藏医藏药为特色的综合医院。进一步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就能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

如今,西藏自治区实行的农牧区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农牧民医保,大病住院按比例报销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但百姓医疗观念保守、医疗条件赶不上医疗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导致当地治疗滞后。李月光用经济学"木桶理论"的眼光盯住了这块"短板"。他告诉记者:“我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在援藏期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可能地提高我们昌都市藏医院的医疗水平,至少能够和内地同级省份的医疗条件一样。这样百姓对自己身体疾病的治愈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克珠是昌都市藏医院的外科主任、藏医主治医师,也是该医院的学术带头人,如今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就是李月光的大徒弟。大小几十台手术的实战演练、每日重复查房时的临床经验传授、一周一次的专题讲座,让克珠获益匪浅。每一次手术都能通过李月光“师带徒”的方式,学会手术的操作细节及其医学理论。看到克珠能独立完成胆囊切除等外科手术的那一刻,李月光高兴得像个孩子。

“我想我这辈子都会与我的手术刀不离不弃了。在昌都市藏医院,我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有的经验,一点不剩留在这里。眼下,先让我的三位徒弟成为种子队员,从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是我的理想。如果将来援藏期满了,还有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安排,继续留在这里。”

当记者问及,一位病人把所有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受?李月光告诉记者,藏族老百姓特别善良、淳朴,治好了一场感冒都是千恩万谢。他们是打心眼儿里视医生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我怎能不为他们付出我全部力量。(中国西藏网记者/泽仁措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