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复工复产,有三个认识须到位

4月8日有两件大事值得观察,武汉“解封”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者从市民个体感受和中央决策部署两个层面,指向同一个关键节点: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生产生活秩序开始全面恢复。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如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全面复工复产?研读和领会中央精神,我们有三点认识需要强化和提高,那就是:松不得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飘不得的危机感。

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

我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效正在不断巩固,同时全球疫情蔓延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给我们防控外来输入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最新数据显示,4月8日0—24时,全国新增确诊病例63例,其中6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6例,其中境外输入28例。黑龙江等重点省份的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持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八个字的防控工作重点必须时刻牢记,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慎终如始,是我们的责任。这个时候,任何一点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都有可能导致疫情防控出现纰漏,甚至前功尽弃。当前,外防输入的最前沿防线,陆海口岸和边境城市,一些薄弱环节需尽快补齐。缺人员,补充人员;缺物资,保障物资。要加强各地各部门协调配合,切实解决好卫生检疫、防疫物资、医护力量、隔离条件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对所有入境人员,都要严格执行14天集中隔离,最大限度减少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要抓好无症状感染者精准防控,更密更牢地扎好疫情防控网,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

复工复产,时机不能错失

只有在牢牢守住疫情防控这道防线的前提下,全面复工复产才有可能。而全面复工复产,又不能坐等疫情防控工作完全尘埃落定。唯有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工作,既要毫不放松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又要以更大力度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今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时间越来越紧迫,窗口期越来越小。因此,疫情防控更要强调常态化和精准性,要因时因地完善防控举措,不能以“懒政”思维搞简单化、表面化、“一刀切”。要以有利于复工复产为目标,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具针对性。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任何地方出现堵点和梗阻,都会影响整体运行。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因此,必须强调全国一盘棋,切实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区域之间要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既是保持产业链完整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就业、保民生的紧要举措。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既是正常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国内需求、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底线思维,做好长期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

新冠肺炎疫情究竟会给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影响?局势仍在发展之中,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确定的因素在显著增多。唯一不变的是,世界永远处在急剧变化中。因此,我们要丢掉“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决不能飘飘然放松警惕;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常怀忧患之心,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以底线思维防范各种重大风险。

具体言之,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过硬措施强化实效。对于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工作,切实抓细抓实抓到位。对于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决不可掉以轻心。

(文丨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