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的手帕,还能找回来吗?

现在,恐怕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手帕”是何物,过去人们常用手帕擦拭手脸。“手帕仔”是井冈山人对手帕的一种乡土俗称。

翻阅资料,知道手帕古代就有。在东汉建安末年,著名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写道:“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此处掩口的“手巾”显然就是“手帕”。还有,宋代诗人张俞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此处擦满眼泪的“巾”毫无疑问也是“手帕”。

古人也把手帕叫作“手绢”,“绢”是蚕丝织物,既薄而坚韧,可用绢画画写字刺绣,能长久保存,所以古人常用“绢”做手帕。

过去在上流社会,手帕仔并不为了实用,譬如用“绢”做的“手帕仔”绝对不会去擦汗擤鼻子。像耳环手镯一样,手帕仔是贵女人的装饰品。唐代的宫廷诗人王建在《宫词》之四写道:“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缏”是江西所说的“绞边”,在这里是说给手帕仔绞上了花边。有了美丽的花边和精致的刺绣,便是名副其实的装饰品了。

因为手帕是女人特别是少女的贴身之物,所以,手帕往往寄托着少女的爱情。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这首著名的双关诗,一语道破手帕和爱情的密切联系。古代少女们还喜欢在手帕的一角上,缀上一个圆环,然后将其余三只角一起从圆环中穿过,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穿心合”,里面寄托了少女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对理想配偶的企盼。唐代李节度姬的诗《书红绡帕》:“囊裹真香谁见窃,鲛绡滴泪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好与情郎怀袖中。金珠富贵吾家事,常渴佳期乃寂寥。偶用志诚求雅合,良媒未必胜红绡。”“鲛绡”就是一尺见方的素绢制成的帕子,在上题诗寄情,称为尺素。一方手帕的意境比信纸更堪回味。

手帕有大有小,料子一般为细纱薄布,也有丝绸和毛巾布的。而图案多姿多彩,除单色品外,有方格花的,有花卉、动物的,还有山水景、仕女图,一块块图案别致的手帕就是一幅幅易于收藏的风景画。我们小时候,手帕还是上幼儿园的必备品,记得大人都要在自家的孩子胸前用扣针扣上一条手帕,当然孩子的手帕要比成年人小一些。

手帕仔有多种用途,唱戏人把手帕仔当道具,用兰花指在舞台上不断地抖动着摆造型;老表更多的是把手帕仔的四个角扎起来,戴在头上遮烈日挡小雨;还有将手帕仔叠成兔子或是小老鼠,逗得孩子爱不释手;几十年前乡村还习惯用手帕仔包裹钞票。

上世纪80年代前,餐馆饭店都会在每个就餐者跟前放一块手帕,印有饭店的名字,食客吃完饭可带走自用,无形间也成了一块广告手帕。

后来餐巾纸上市,用手帕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记得小时候,有个经常玩的游戏就叫作“丢手绢”,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是那欢快的乐曲依然记忆犹新:“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没想到,儿时所唱的“丢手绢”,现在当真被“丢”掉了,不知道手帕还能捡回来吗?(袁晓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