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多少国军将领向鬼子投降?

作者:慎独
如果说什么人比抗战时的鬼子更可气的话,那么一定是投降日本人为虎作伥的「二鬼子」,也就是汉奸伪军。
据《解放军报》文章,1945年抗战胜利时,伪军、伪警察、治安军以及伪满洲国军等(下文中如不特别强调,统称伪军)加起来有300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消灭的伪军则超过了120万人,总数比在华的日军还多。
图片
淞沪会战中的日军
国军中投降日军作伪军的军队人数则超过了国军消灭的日军人数。我们在痛骂这些奴颜媚骨的汉奸时,也应看到,这些伪军的来源不同,投降时期不同,原因更是不尽相同。
东北亲日派组成的东北伪军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日军之所以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占据东北,除了国民政府的消极抵抗政策外,大量的伪军也是日军进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图片
九一八事变
正如《田中奏折》中所说,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日本在东北可谓苦心经营,一边驻军一边移民,还不断扶持东北本土势力做日本的代言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见识到日本的先进与强大后,认为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
同时,张作霖与日本暗地里有诸多交流合作,且东北军中有不少来自日本士官学校。郭松龄反奉以及张作霖身亡后,张学良无力控制东北政界与军界,不少人与日军的勾结往来便更为密切。在九一八事变中,一见日本人起事便选择投敌。
图片
郭松龄
1931年9月21日在沈阳成立的辽宁省地方维持会中,委员长袁金铠、副委员长原东北军第三师师长阙朝玺,委员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议于冲汉,这些人在九一八事变前就一直与日本人勾结,其中袁、于二人在日俄战争时就为日军效力。
辽宁东边镇守使于芷山、洮辽镇守使「大海」张海鹏,这俩人虽然镇守一方,但是前者在战与降之间摇摆,后者则一直作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二人在日本的招降下很快投敌。
图片
张海鹏
吉林省主席熙洽最为果断,毫不犹豫的宣布脱离国民政府独立。熙洽是满清遗老,一直在幻想大清复辟。日本人与熙洽联系后不久,熙洽就在9月28日宣布独立。
驻间岛(延边)的间岛镇守使吉兴与熙洽同为满清贵族,在熙洽的劝说下投靠日本人。黑龙江的张景惠是个软骨头的亲日派,九一八当天张景惠就在沈阳,便做了汉奸,并与日军一起与马占山作战。
图片
熙洽
正是因为这些汉奸的存在,使得东北迅速沦陷,而李杜、马占山等将领在一开始就处于较为孤立的状态。不过虽然官方支持有限,东北民间却掀起了抗日浪潮。不愿投降的东北军、田地被侵占的农民、山林中的土匪绺子,纷纷组织起来抗日,成为东北义勇军,一度打的关东军极为狼狈。
但在日军增兵后义勇军因为得不到国民政府支持,后援断绝,孤立无援,不少人选择放弃抵抗投降日军。如谢文东,曾带着一帮农民杀死日军大佐,在林海雪原里让百余日军死于雪中,但最终投降日军。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潜等,也是在日军威逼利诱下,受不了抗战的苦投降日军,且助纣为虐害死了杨靖宇。
总的来说,在东北的伪军一部分是原先就与日本有联络的亲日分子,一部分是幻想大清复辟的遗老遗少,还有一部分则是在艰难抗战多年后看不到希望的义勇军或抗联战士。
被老蒋逼上梁山的汉奸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抗战热情的鼓舞下,无论是地方军还是中央军,抗日的热情都很高。但随着战况不利,开始出现投敌现象,尤其是1939年到1944年这段时间。
1939年6月,河北的八路军在与河北民军的战斗中,缴获了民军指挥张荫梧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在1939年春天向老蒋提出「曲线救国」这一名词。在1940年8月,彭老总公开批判了这一汉奸言论。
图片
张荫梧
事实上,国民党确实在1939年以后迎来一波投降高峰,根据《中国抗日大词典》记载,1940年到1944年,国民党出现了降官如朝降将如毛的局面,有中央委员20人,高级将领67人。
这些高级将领中,以西北军、东北军居多。这些人的投降,除了自身对抗战胜利缺少信心,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外,老蒋的挤兑也是重要原因。西北军、东北军、川军、桂军等地方军队在抗战爆发后虽然积极抗战,但老蒋仍抱以借日本人之手消灭异己的目的,将这些地方军队打散编制使用。
如东北军抗战前有7个军,全部被打散在各个战区,抗战胜利时仅剩第53军一个军的番号。川军出川后,刘湘重病缠身仍要亲赴前线,就是怕自己的部队被打散,1938年刘湘去世后,群龙无首的川军被合并撤销,在抗战胜利后只有两三个军还掌握在川系将领手里。西北军更惨,杨虎城、韩复榘、宋哲元等要么被囚禁要么被杀或者被冷落,不少人干脆投敌。
图片
刘湘
打散了还不说,更过分的是老蒋对待这些地方军如同对待八路军新四军一样,粮饷给养从来不满足。如西北军孙良诚部在敌后打游击,向老蒋请求补给弹药,老蒋竟要孙良诚以「一粒子弹一角钱」的价格购买,还必须是现款。川军邓锡侯部出川入陕,老蒋不给补充弹药与军饷,让他们去山西找阎锡山要。
阎老西这么一个精打细算的人怎么会给外人花钱,就把皮球踢给老蒋。邓锡侯部苦战半个月,直到被撵到第五战区,才从李宗仁那得到些许补给。有的地方军摸到门道,领枪时将其中的两成作为贿赂送给军需官,这样1000支枪自己还能剩下800支,如若不然就一支也拿不到。
图片
孙良诚
随着局势愈发的艰难,地方军队抗战的意志越来越消沉,逐渐意识到老蒋借刀杀人的阴暗心理,开始消极抗日,专心扩张自己的地盘,保护自己的利益。如阎锡山坚持自己「守土抗战」的原则,不让晋绥军出山西抗战。
李宗仁、龙云这些势力较大的则一心壮大自己的势力,避免与日军交战。那些没有靠山的地方军将领则在一次次争抢地盘失败后选择投降日本人。如苏北的李明杨、李长江,被第三战区韩德勤部排挤,在1942年2月率5名高级将领投敌。
图片
龙云
在山东,东北军于学忠部与西北军沈鸿烈、吴化文不合,沈、吴二人企图借日军之手削弱于学忠,甚至买杀手暗杀于学忠。沈鸿烈离开山东后,吴化文失去靠山,苦战一年多后在1943年投降了日本人。
吴化文投敌后与日机夹击于学忠部,使于的部队损失惨重。老蒋借机调于学忠离开山东,让中央军李仙洲部占领于的地盘。谁知于先走一步,使得山东的地方武装孤立无援,干脆投降日军。
图片
于学忠
国民党将领大量投敌与日军的打击拉拢也不无关系。国民党军曾企图在敌后效仿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结果学的不伦不类。八路军能化整为零,还能化零为整,国军往往化整为零后就真成零了。
很多将领不敢把部队分散,只能聚在一起与日军作战,若是有险可守还好,等到了逃跑时候很快就被日军追上包围。加上这些部队知道老蒋是故意把他们派到容易伤亡的地区,面对日军许诺的高官厚禄动了心,正所谓「没条件谁投降啊」。如庞炳勋、孙良诚、孙殿英等就是在被日军击溃包围后,选择投降。
带着「任务」投降和「体面投降」
不过有些人是带着「任务」投降的,如庞炳勋是在老蒋授意下「委曲求全」「曲线救国」。老蒋还说「汉奸帽子将来我给他摘」,意图让庞炳勋保存实力,与日本人一起打击八路军,并且不与重庆政府的军队作战。庞炳勋听从老蒋劝告投降日军,但庞炳勋毕竟不是真心投降,此后很少与八路军作战。
图片
左一庞炳勋右一孙殿英
投敌将领中有个别属于「体面投降」,在力战之后为保全军队与百姓与日军达成协议投降,如第10军的方先觉,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率部死守衡阳,最终寡不敌众,率部与日军协议投降,日军答应不伤害百姓与俘虏。老蒋自知是援军不力造成衡阳失陷,也就没有为难方先觉,大部分人也不认为方先觉是汉奸。
图片
国民党军各派系投敌将领人数统计(1939-1945)
无论是全面抗战前投敌的东北军,还是1939年后投敌的军队,他们大多出身土匪或者军阀部队,谈不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加上当时中国没有实质上的统一,地方军不认中央,中央也不管地方军。
很多投敌的将领都曾与日军血战,如庞炳勋在台儿庄战役中就立有大功。地方军认真打起来战斗力也不差,装备较好的地方军还能与日军打出可观的交换比。倘若抗战伊始全国上下便一心抗日,也许不至于半部河山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