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客”合力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

点蓝色字关注“新闻株洲”
《聚力千亿产业链 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剑客”合力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株洲制造迈向株洲创造的奥秘
株洲充分运用产业链思维,以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株洲制造阔步迈向株洲创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株洲创造”摧城拔寨,彰显了产业链创新创造生态体系的强大合力。请看系列报道《聚力千亿产业链 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篇:《“三剑客”合力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株洲制造迈向株洲创造的奥秘》。
△ 4月9日《株洲新闻联播》视频
在石峰区轨道智谷园区,一款小功率平台“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是株洲3家企业为江铃新能源汽车研制的最新产品。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公司汽车事业部电控厂厂长 丁扬帆:“我们小功率平台“三合一”产品电驱动系统是由电控、减速器以及电机构成,具有体积小、功率密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图片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公司负责电控部分,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减速器部分,中车株洲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则负责电机部分。为确保产品质量,缩短研制时间,株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三剑客”“心有灵犀”,走到了一起。三家企业成立了技术攻关联合办公室,遇到技术难题,各扬所长,协力解决,实现协同创新的最大效能。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公司汽车事业部电控厂厂长 丁扬帆:“一般情况下,做新车电驱动研发项目需要一年半到两年。通过本地企业紧密无间合作,我们项目在9个月时间就达到可以批产的状态,车型也会根据整车厂的上市计划,在年内正式大批量生产。”
图片
根植于轨道交通优势技术,跨界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市场的电驱动系统产品,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研发制造出来,与此同时,项目如何快速落地又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走正常流程审批立项,时间太长,不仅会措施市场先机,还有可能丢到已经到手的订单。轨道交通产业链主要承载地石峰区,以创新的工作方式推动项目建设。
石峰区轨道交通产业链常务副链长、石峰区委副书记 李红:“我们想一个招,怎么样把时间差找回来,我们帮他建厂房、买设备,先把业务做起来;两三年后,中车批下来,企业再回购资产,这样充分把握战略机遇。”
图片
石峰区投资1.4亿元代建厂房、代购设备,推动项目尽快落地。2019年9月,这个集产品研发、生产、测试为一体的大型电动乘用车电驱动系统专业制造基地正式投产,帮助企业迅速抢占了市场制高点。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公司汽车事业部电控厂厂长 丁扬帆:“除了代购产线,建设厂房之外,也提供了前三年厂房免租,审批程序方面的绿色通道,以及核心骨干人才补助,科研每年研发的一个补助,多方面支撑。”
图片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令人欣喜的是,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项目的落地见效,很快对其上下游企业产生了“吸附效应”。
株洲轨道产业发展公司 邓煜华:“电驱这个项目是从事新能源乘用车,驱动这一块的产品和研发生产,同时它也将配套企业襄阳电机,引入到我们园区。通过两家的联合,实现了产品由单一部件产品向产品系统集成,二合一、 三合一的产品方向。为他们后续市场的开拓以及品牌形象的打造,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图片
在株洲,产业协同创新有多个维度,不光是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携手开展的产品创新,产业承载地为留住产业、发展产业所探索的机制体制创新,还包括平台加人才这样的产业生态的创新。株洲国创轨道科技公司,去年1月获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这块“金子招牌”深深吸引着马明明博士等一批高端人才。
国创中心激光先进制造研究所技术专家博士 马明明:“我们有国家级的平台,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优势的一个平台,在全国总共才15家。我想这个平台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所有人才到我们这来,确实能够干一番事业,能够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这是我们很大的优势。”
图片
国创中心由中车株机牵头,联合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清华研究院、株洲国投集团等企业和科研院校共12家组建。按照“运营公司+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运作,并成功设立了市级院士工作站,陈晓红、周祖德等院士进站和行业专家委员会。基于混合所有制优势,国创中心凭借灵活的用人激励机制,吸纳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服务。
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战略发展中心总监 陈皓:“我们用工现在是多元形式的,既有全职、社会招聘,同时也有从股东单位外派的形式。来争取到外部的一些人员的进驻,同时我们还可以把一些股东单位的一些专家、博士,包括高校的一些专家,通过兼职的形式,把他们的一些知识为我们创新中心所用。”
图片
多元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模式,带来了研发模式的创新与嬗变,基于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国创中间在绿色节能、智能化、运维服务、高性能牵引传动等七大领域,不断实现产业链上的共性关键技术突破。
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战略发展中心总监 陈皓:“我们重点科研项目的推进其实有很多种方式,第一个就是我们可以采用自身的研发,我们通过企业内部的研发也是一种模式,另外我们可以发挥我们创新中心,在联盟和股东单位上的多元性,我们可以通过联合产业链的企业,联合联盟企业共同研发。”
与国创中心相类似,去年11月以丁荣军、钟志华院士领衔的湖南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研究院,瞄准的也是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这所研究院通过整合科研、政策、投资及行业资源,集合中车株洲所、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推动国产功率半导体器件在新能源整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开发新能源C级乘用车。
图片
株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办主任 张倩:“注重产业的研发关,狠抓产业研发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株洲制造向株洲创造转型升级。”
201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68家,其中国家级平台42家,代表行业国家领军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重塑创新链,株洲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等,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并依托各优势产业链不断释放出创新红利。
记者丨曹理微 樊菁 冯源 编辑丨文伟 审核丨彭建南
关注“新闻株洲”公众号
及时获取更多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