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让这些庄稼汉赚得盆满钵满

农业经理人

网红主播

潮流飞手

春耕进行时

新疆一批农民端起了“新饭碗”

为自己和乡亲们的增收致富再添新路子

农业经理人:将新科技带入田间地头

何洪涛

何洪涛(右)正在检修机械

初春的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大泉乡烧坊庄子村,48岁的何洪涛正在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里指导农户操作一台带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智能拖拉机。远处的田间,几台双膜无人播种机来回穿梭完成铺膜工作。

何洪涛的父母都是农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到了何洪涛这一代,他认为得靠专业化、数据化的精细管理,才能出效益。2013年,何洪涛在村民推选下成为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做了农业经理人。

依托国家项目扶持,何洪涛和社员们陆续组建了“土地+农机”形式的联合社,使用了统一种植、技术、收购、包装、品牌、销售的管理机制,引进了先进的打包采棉机、等离子打药机、农机作业信息化监测系统等。

村民魏明昌说:“以前的采棉机一天能采棉300亩,现在的采棉机一天能采棉600亩。而且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脑播种、田管、收采。”

“我加入了合作社,把家里的22亩地入了股,现在每年除了土地分红外,我还在县城里租了个摊位卖牛肉,一年能挣十几万元。”村民叶尔肯·阿不力孜说。

如今,沙湾县大泉乡、金沟河镇和博尔通古牧场9个村队887户人家的42600亩地都入股了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2018年12月,何洪涛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荣誉称号。

网红枣农:果园成他的直播地

陈晓明在果园进行直播

陈晓明在果园进行直播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此刻正在枣园里给枣树喷洒石硫合剂,防治病虫害……”4月7日,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村民陈晓明来到自家枣园,熟练地架起手机,打开直播平台开始直播。

两年前,陈晓明和妻子王慧在村里率先开了一家网店,在网上卖红枣。在开网店的过程中,陈晓明发现很多内地的客户对红枣的生产环节很好奇,他便萌生了网络直播的想法。随后他开通多个直播间,向全国网民直播红枣的田间管理、采摘、销售等环节。这些环节在他的口中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田园乐趣。

“网友们看过我的直播后都放心地下单。同样的红枣,在地头批发给枣贩,每公斤10元,现在我们清洗、烘干和包装后在网上卖,每公斤可以卖到20多元。”陈晓明说,去年“双十一”当天,他就通过网店卖了2.7万元的红枣。

潮流飞手:无人机成春耕“好帮手”

4月9日,在位于尉犁县古勒巴格乡的尉犁县人才孵化基地,一期无人机植保培训班刚刚结束,来自古勒巴格乡各村的30余名学员学到了新本领。

“现在买一架无人机4万元左右,政府还给农机补贴。正常情况下1年可作业1万亩地,按照1亩地8元的价格,第1年我大约能挣4万元,而且1年就工作几个月,其他时间还可以做别的。”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村民吾热古丽·塔里甫说。

4月初,尉犁县的105万亩棉花进入播种阶段。42岁的韩辉坐在地头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操控着无人机,不远处的棉田里无人机正在给土壤喷洒封闭式除草剂。

韩辉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疆做棉农,和哥哥韩光一起种植4000亩棉花。

“去年6月,我学了无人机驾照,又买了2架无人机,自己当飞手。”韩辉说,2架无人机去年给各家棉花打脱叶剂时,20多天就帮他增收了14万元。

4月8日,在奇台县西北湾乡三屯三村,34岁的田玉新正在操作无人机给返青的冬小麦喷洒营养液。

“与传统喷洒相比,无人机打药施肥,更加稳定、准确,成本还低,农户接受度越来越高,从3月起,我就开始接给冬小麦施肥的订单了。”田玉新说,今年,他又花7万元买回一架大疆T16植保无人机。

新疆无人机植保业务提供商极飞智慧农业项目部负责人艾海鹏说:“我们联合各地政府建设了多个人才孵化基地,对农户进行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飞手中不仅有90后的年轻人,也有60多岁的老农户。”

文/ 记者 刘萌萌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