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一中陈英志访谈录:用爱心、耐心教书育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面对复课复学,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校园,与校长面对面,感受校长治学理念、治校之方,让社会、家长从中获得学校教育的有效信息。
图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与陈英志一见面,陈英志便提出要带记者在一中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这样“悠闲”的交谈方式,让这次的专访有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开端。
图片
始终在“老百姓眼皮底下”办学发展
陈英志带记者参观的同时,透过教学楼、校史馆、雕塑花木等给记者讲述了博兴一中的历史,博兴一中建校已有68年,从陈旧的办学设施中不难看出是一所老校了。陈英志说:“校园是在村屋平房的拆除中慢慢建起来的,学校没有全面的规划,前后楼房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但正是这一点证明了我们学校是在‘老百姓眼皮底下’发展起来的。”
的确,记者进入博兴一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大门像是童话里的“芝麻开门”,打开破旧的校门后,里面竟是“别有洞天”,虽然教学楼看上去陈旧,但是高大的银杏、盛放的樱花、满墙的爬山虎、珍贵的金银花、成片的竹林等,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折射出学校的历史底蕴。
陈英志自豪地告诉记者:“一步一步扎实发展,让我们学校成为山东省教育厅命名的‘规范化学校’和‘教学示范学校’,2017、2018连续两年获得滨州市‘教学质量优胜奖’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努力才行,主动变革,适用教育教学新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办好老百姓称赞的学校。”
图片
不谈校长治理之才,抓好“学生”“老师”两个关键
当与记者聊到关于校长管理这个话题时,陈英志表示校长对于学校管理要“理性”和“感性”兼备。所谓“理性”就是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定执行起来就是“铁律”,不能轻易动摇;那“感性”就是“法外之情”,对待学生、老师讲人本情理,不可过于苛刻。
陈英志说做好“理与情”的平衡不容易,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管理必不可少,抓好“学生”和“老师”这两个要素,想要做好学生工作,老师又是关键,所以校长的管理落实到了老师队伍的管理上,而且更直接的一点就是家长最关心的教学质量问题,这也要靠老师来提升。
陈英志总结校长管理之道在于老师管理,抓师风建设、抓校本研究、抓教育常规等“理性”来规范提升老师,同时为老师“搭平台、促成长”的“感性”软手段也要做到位,有了好老师,自然能带出好学生。
做教育要有爱心,教学生讲究细节
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到陈英志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便询问陈英志平时喜欢读什么书,有什么个人爱好。陈英志笑着说:“我感觉我这个人蛮无趣的,谈不上有什么专长爱好,只是有进修学习经历,对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关教育专业性的话题、文章,有兴趣去多一些关注,偶尔学习后愿意做一些解读和思考,仅此而已。”
图片
虽然陈英志对个人爱好没有谈及过多,但是与记者分享了他的执教座右铭。“我比较信奉北师大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老先生的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当谈到此处时,陈英志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刚才看到的《博兴一中赋》是由我们学校的著名校友张清华所作,我相信张清华心中有对一中的热爱,才能写出这样气势磅礴的文章,对学校的敬爱之情是在学生时代就种下的,是学校、是老师给予同等爱心的反馈,所以让学生在爱中受教,是上上选择。”
图片
陈英志在谈到这个话题时,真是滔滔不绝。很快他又抛出一个观点——对学生的爱心彰显在教学细微处,“尤其在新冠肺炎期间,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很重要,我们的范晓静老师在与学生线上沟通时,发现学生出现倦怠状态,便为每个学生写了一封信。”“高二17班许梦琛同学收到老师的信后,写下这样的感言:突如其来的疫情搅乱了日常生活,宅家的日子让人斗志消磨,此时,老师的一封信点醒了梦中人,看着老师那熟悉的话,曾经的凌云壮志、那些连自己都惊讶的努力,突然间撞进心间,一种强大的声音告诉自己:我,除了努力,别无选择!”陈英志很激动地表示,这样的师生互动,正是“用爱教育”的细微体现,也是他一直奉行的教育信条。
图片
访谈到最后,陈英志告诉记者一中新校区建设正加紧进行,可望于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办学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学校将拥有新的发展空间,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一中有了新校舍,但将不忘传统,继续传承“守正创新,质量立校,发展自觉,明德树人”的校训,迎接一中更加美好的明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孙菲 袁文静 李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