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脱贫攻坚推进 让叶县成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新福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红汛 通讯员 郑鹤凌

4月15日,对于叶县叶邑镇万渡口村民万红飞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万红飞的假发厂正式开业。镇里为了项目入驻,提前打扫了周边环境,进行消杀处理,保证水电通,并且提前联系附近村庄需要外出务工的群众,派出专业人才进行简单的务工培训。

经过一段试营业,万红飞对在家乡投资信心十足。他已经在筹备下一个电子设备厂和水厂的建设。

近年来,叶县转换思路,借助脱贫攻坚的推进,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立足农村实际,厚植党群共建,引进商业资金,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注重人才引领,让叶县成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新福地。

用好“三农”资源,土里也能刨出金子

今年1月14日,龙泉乡草场村在全县率先实现全体股东分红,村集体有了30万元的收入。这笔收入主要是村集体入股分红及房租收入。草场村将村扶贫车间租给绿筑菌业收取租金的同时,筹集了120万元资金入股。“俺们村里有钱了,这环境建设也跟上了,俺们家门口也有地方打工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啊。”拿到钱的草场村村民笑开了颜。

除了草场村集体入股的绿筑菌业,龙泉乡还有企业30多家,总投资额近14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乡村产业发展格局。龙泉乡立足农业大乡的实际,着力发展了龙泉东加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食用菌集聚产业园、产品加工及特色种植产业园,将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搞现代农业。群众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再也不用远赴他乡。

叶县龙泉乡党委书记王志远表示,乡村振兴要干好,首先就要破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窘境,要盘活乡村所有的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把农村碎片化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集聚和整体效应。

依托党群共建,建设美丽乡村

“不修路、水乱流,蹅泥大水家家愁;修了路、没水沟,门前屋后水发臭。”提起来叶县仙台镇坡魏村,是远近闻名的“胶鞋村”。村里基础建设跟不上,一下雨,路面全是泥泞,人们出门都要穿胶鞋,时间久了就被称作“胶鞋村”。

面对这样的局面,仙台镇党委痛定思痛,向内深挖根源,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没有一分启动资金的情况下,镇村两级协调两家公司赊账提供商砼,除技术性施工外,其余全部由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出义务工,完成了村内道路建设,并在村内建设游园,提升村庄整体品质。

有了梧桐树,自然飞来金凤凰。很快一家手提袋加工厂入驻坡魏村扶贫车间,安排解决村内30余人务工。在仙台镇南庞庄村,也是因为党群共建,将有限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干部群众义务出工自己干,完善了村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引来了宏杰工贸公司入驻,提供了近百余个务工岗位。各村党员群众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纷纷建立“志愿者服务队”,用热情点燃乡村建设的火苗,通过加強自我服务,让村庄实现“自治”“共治”。

党群共建,营造了良好环境,看到家乡变化,仙台籍成功人士纷纷返乡投资或积极引商。

重视人才引领,破解乡村“人才荒”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寻找未来。人才的流失是乡镇振兴的痛点。实现乡村振兴,更需要汇集社会各种能力,共同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辛店镇常派庄村,每年三月的桃花节,已然已经成为叶县一张亮丽的名片。而全镇36000亩的林果种植,不仅提高了全镇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更是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成为旅游热点。常派庄村支部书记杨小五本在外创业。当了解到他有回想创业的想法后,辛店镇党委先后多次联系,提供返乡创业的优惠条件,鼓励他回乡发展。

辛店镇专门联系农业技术部门,成立林果业协会,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主动联系销路,完善林果种植配套设施建设。如今的常派庄,不仅发展了2000亩的林果种植,而且依托林果开展旅游、果实深加工等产业,影响带动全镇林果业的发展。“小五有想法,有思路,跟着他干,错不了。”附近几个村的百姓都跟着杨小五的脚步,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我们要引进人才,将他们先进的思想、超前的理念、高效的做法引入农村,才能让农民口袋鼓起来,脑袋满起来。”平顶山市人大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表示,通过先进的示范引领,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更有利于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强、经济实力强、社会治理强,更好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