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路上急救人——孟津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抗疫战斗群英谱

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说医院是主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前沿阵地。从“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农历腊月27)到现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孟津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所有医护人员及救护车司机冲在第一线,从冬到春,日夜坚守,风雪无阻,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急诊科除了检诊、预检分诊,还承载着转运、抢救、发热门诊、治疗等繁多任务。面对危险和压力,急诊科所有人员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无惧个人安危,冲锋在前,为了全县人民的健康严防死守,把好疫情的第一道关口。

1月21日,孟津县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拉开帷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急诊科毫不迟疑,迅速投入到战斗中。虽然急诊科人员经历过种种考验与磨练,但疫情严峻,要与发热患者面对面的接触交流,如何做到既保证患者安全,又避免医护感染,要全面统筹,不能有丝毫闪失。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急诊科主任、护士长紧急组织召开疫情防控会议,就人员分配、定岗定责、救护车辆安排、防护物品管理、发热病人分诊流程培训、危重病人的处理等问题作了周密部署。同时把科室及救护车上平时备用的所有防护物资重新清点整理检查,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在急救人员紧缺,防护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反复强调所有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必须保证科室所有医务人员防护到位,零感染,同时要求接诊、报告到位,零漏诊。

一切就绪,按照上级指示,急诊科人员全员上阵,立即行动,对外来人员、返乡人员及本地居民,高速卡点、飞机场卡点、医院内外等全面拉开筛查。救护车昼夜不停到各乡镇、小区、卡点筛查外地返回人员,同时负责转运、接送发热病人。虽然准备充分,但因为任务繁重,很快就面临人力和防护物资不足的双重压力。口罩不仅要保证值班人员使用,还要给受排查群众发放。当时全国防护物资紧缺,一罩难求,医院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断给与急诊科大力支持,逐步增派3名医生、2名护士、1名救护车司机增援,缓解急诊人员不足的压力。每次去领防护物资药械科从来不含糊,医院通知要保证急诊科院内、院外正常合理的使用。“口罩不够,上午先拿点用着,下午再给你们送。”“防护面罩、护目镜要六套不够,先拿三套,剩下的最快时间补上。”电子温度计不够用,护理部马上通知各临床科室,迅速将本科室电子温度计送到急诊科借用;医院担心大家工作强度大,抵抗力下降,让中药房每天上、下午给急诊科人员送增强抵抗力、抗病毒中药服用,连续发放一周;担心大家加班顾不上吃饭,在发放社会各界捐赠的食品时总是倾向于急诊科;郑院长和院领导班子每天亲自到急诊科指导工作,解决困难,“大家辛苦了!一定要做好防护,劳逸结合,保重好身体,有困难尽管说,医院尽全力支持”,郑院长和领导们暖心的话语总是让人浑身充满干劲。

疫情期间私人诊所关门,大量病人涌入医院,很多病人都不愿意住院,就想在急诊科留观,输液治疗后赶紧回家。当时发热病区未成立,发热病人也要在急诊科隔离室留观,急诊科工作量异常加大,大家直面危险,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感动。1月22日夜班医生田原、荆嘉伟、雷波波一晚上看了几十个外地返回病人加上外出接诊,整整一夜一刻未停,早上累的站不住,靠着墙蹲在了地上,但听到“来了个外地返回病人”的呼叫后,立即起身,争先对大家说“我穿着防护服,让我去看病人”,又精神抖擞的坐在了发热诊室。2月5日晚上一名武汉返孟人员体温37.5°C,咳嗽,当晚在急诊隔离室留观。2月6日晨,急诊科主任、护士长2人亲自对该名患者查房,确定治疗方案,患者需要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护士长毫不犹豫地对值班人员说:“你们年轻,家里孩子小,抵抗力差,这名患者的生活护理及治疗我一人负责,你们所有人员不要靠近,这是命令。”其实,大家都知道,从年前到现在,护士长中午几乎没有回过家,天天晚上加班到半夜,有时干脆就不回去了。科室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都是她操心。年近50岁的她,身体已承受不了这样大的工作强度,有人已经发现她在偷偷服药和吸氧了,但看到护士长严厉和坚定的眼神,大家眼含热泪,只能服从命令。她为患者送水、送饭、输液、换药,治疗结束已经是下午了。3月11日李琰航、孔瑞杰在机场卡点从早上8点值班至最后一班航班23时下班,正准备返回县城时,听说还有需要去平乐镇出诊,立即坚定的说“我们直接走常平路去平乐,不用再派其他车了”,穿上防护服登上救护车就走,任务完成回到医院已经是凌晨了。

随着道路封锁,交通管制,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前移至医院大门口,急诊科病人数量少了一些,但是救护车接诊任务激增,从以前每天十趟左右的接诊量激增至每天接送病人三、四十趟,救护车昼夜不停,虽然挑战空前强大,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和恐惧。急诊科医护人员大多是年轻人,孙帅、左思、张亚静、董亚丹、王嘉伟等等都是90后,平时都把他们当孩子看,但穿上防护服,他们就成了战士,几十个日日夜夜,穿梭在城乡,有时遇到雨雪冰雹天气,有时遇到道路路障,出诊的路上坎坎坷坷,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他们披荆斩棘,齐心协力开路前行,自然界的困难容易克服,如果遇上特殊患者,往往要把自己置身于各种风险之中,斗智斗勇,才能完成任务。2月18日有个从武汉返回的人,据说16日自己跑到武汉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医院转了一圈去找人,后来被遣返回来。17日晚上经过各项诊查,怀疑该病人精神有问题,就近隔离至发热门诊一间诊室内。

第二天早上经过专家会诊和领导研究后,决定到乡里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转运是一个重大问题,接到通知后,护士长孔晓霞、医生李琰航,司机乔磊磊主动请缨转运该病人,迅速穿戴好防护用品,三人到达诊室外,门锁着,护士长把耳朵贴近门想先听听里面的动静,病人正在里面拍门,发现患者情绪不好,护士长拿着钥匙的手犹豫了,要不要开门,一旦门开了,患者情绪失控怎么办?短暂思考后,开始了和患者的沟通工作,“你是不是叫***?”“开门!”里面的人在叫嚷,同时不停地在扭里面的门把手,护士长一边安抚一边假装用钥匙开门,开始拉家常,延长和病人交流的时间,首先拉近和患者的距离,“你多大了,哦,我们同龄,你以前是不是在**上班,你认识谁谁谁吗,我也认识,咱们.........”,听患者说话判断情绪逐渐平稳,时机成熟立即开门,上车还算顺利。但平时40分钟的车程在这次就像几个小时一样漫长,因为患者在车上不停地说自己要去新区三院、要去火车站。可集中隔离点和新区三院、火车站背道而驰,一路上可谓惊心动魄,危险不言而喻。最后患者终于安全转运到目的地,房间已经连夜做好了各种防护,送入房间安顿好,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还有一次司机畅欧洋转送一名湖北返孟的患者到半路上时,患者突然拉开车门让停车,不停车就跳车。紧急停车到路边,畅欧洋1米8几的大小伙子吓得一身冷汗,硬是陪着患者坐在马路边聊天三十多分钟。不是他们不怕危险,在他们心里装的是患者的安全,是誓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神圣使命感,在指引着前行的路。雷波波、吕雅薇、姚真真、杨银平等所有急诊人员,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干劲十足,只要听到出诊指令,争先恐后出诊,乔磊磊连续出了20多趟诊,一再劝他休息,他说“没事,我还有劲,让我去吧,我觉得干不动了再安排我休息吧”,50多个昼夜,他们穿梭于城乡,所有人员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护士王姣儿子不足一岁,但她经常加班,忙起来忘记了嗷嗷待哺的儿子。张丹家孩子一岁多,蹒跚学步,正是需要妈妈关爱的时候,2月10日由于家人的一时疏忽,她女儿在玩耍时摔伤,满嘴流血,听着孩子在电话里哭叫,她眼含热泪,毅然狠心的选择了坚守急诊一线,晚上回去看着脸上挂着泪痕的女儿,心疼的泪水哗哗直流。医生彭晓莎把幼小的儿子送到娘家;杨敬宇的父亲在市内做大手术,年前刚刚出院,正需要她照顾,可她毅然选择坚守岗位;张俊婷出诊路上几次路过自己家门口,透过车窗含泪看一眼家门,没有一丝犹豫继续前行;王淑倩儿子发烧,护士长给她临时调休3天,但王淑倩第二天就打电话请求要上班;救护车司机马鹏妻子是第二医院ICU护士长,儿子9岁,他和妻子坚守在一线岗位上,儿子1人在家,饿了吃方便面、点心、渴了喝水喝饮料,马鹏抽空在手机上看着家里监控和儿子说句话。护士长父亲有病留置尿管,1月24日上午母亲又打电话又发微信,他父亲尿管不小心拽断了,可她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直到晚上11点多回去时,看到父亲她内疚、自责、担忧、惭愧的泪水夺眶而出。主任李高峰年迈的父亲一人在老家生活,他每周都要回去送药、送物,疫情期间他坚守在急诊一线,一个多月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老父亲,电话中愧疚的叮嘱父亲自己保重身体。他们是儿子、女儿,也是父亲、母亲,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家庭角色,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是医生”“我是护士”“我是救护车司机”,病人离不开我!3月11日开始境外返回人员集中隔离,当天中午12点多接到通知,15分钟所有人员,车辆集结到位,护士长统筹安排,有序分配任务,一方面联系乡镇负责人和隔离人员,一方面分配车辆、线路、人员,派单、交接等等,不断向上级汇报信息,从中午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四辆救护车一刻未停,应对科室各种突发问题,各种协调也一刻未停。晚上9点多终于有了空闲,护士长说好饿,这才想起中午没吃饭,晚上也还没顾上吃饭。王淑倩下午出诊回来5点钟,匆匆吃了饭,又接着上夜班。这几个月在急诊科,各种艰辛、感动等等事例不胜枚举,忙起来忘了吃饭,忘了下班是常有的事,但是大家都很开心,因为一次次都圆满完成了各种艰巨任务。

守护孟津第一道关口的急诊人,勇于担当,敢挑重担,逆行在前,用实际行动,捍卫着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现如今,境外疫情严重,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抗疫还在路上,急诊科义无反顾,继续肩负抗疫任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负重前行。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急诊科38名医务人员全部参战,无论白昼黑夜,一刻不曾停歇;无论寒风雨雪,没有一次退却。抗疫路上的急诊人,在通往危险的路上,急病人之所急,为了孟津父老乡亲的安康,他们,总是勇敢地向前奔跑。“疫”路有我,护你安康!

来源:医医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