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这位安溪籍侨亲,被誉为“当代陈嘉庚”!

4月17日晚22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纪录片《国家荣光》之《华侨旗帜——陈嘉庚》,讲述“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著名侨领陈嘉庚爱国兴教的动人事迹,以及“嘉庚精神”的丰富内涵。

纪录片提及,祖籍安溪的96岁华侨施金城深受陈嘉庚爱国兴教精神的感染,在近40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安溪创办了6所学校,被誉为“当代陈嘉庚”,成为“嘉庚精神”践行者之一。一起来看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下

“当代陈嘉庚”施金城先生的动人事迹

施金城:

“用有限的财富做无限的办学事业”

施金城出生于安溪龙门镇山美村,4岁时由于战乱随父兄旅居东南亚,11岁回闽念书,就读于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和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上学期间,他深受陈嘉庚倾资兴学的爱国精神的影响,立志将来也要像陈嘉庚一样回乡办学。

从1982年至今,他已为家乡创建了安溪培文小学、师范学校、培文实验高中和丽馨幼儿园等6所学校,在一种安溪和龙门人特有的修辞中,他被称为“培文校主”、“安溪的当代陈嘉庚”。

01

施金城的克己为人

与培文的诞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安溪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开始落实侨务政策,曾经的侨捐学校陆续恢复了办学秩序,因尊重历史也尽数恢复了原校名,安溪籍海外华人华侨捐资教育的高潮也由此开始。闻讯的施金城随即告诉身边的家人朋友:他决心回到安溪龙门开办培文小学。

当他回到安溪龙门镇山美村,目睹到家乡孩童求学条件简陋不堪,他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穿着旧衣旧裤的自己,看见了1936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父亲领着他走进破旧不堪的祖屋中就读小学的景象。

感伤之余,他的视线很快被村里一片在“大跃进”时期因炼钢运动需要而砍伐到荒乱的林地吸引,在心中默默地比划丈量了一番之后,他对村中长辈表示:“如果能在这片荒地上起一座小学,是非常理想的。”

此时,施金城在海外的事业刚刚走出经济旋涡,他的钢铁厂曾经一度滑向了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直面着五倍于厂值的负债,那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但就在他刚刚跨过人生关隘,元气尚未还原之际,他还是毅然决定用几十年勤俭生活攒下的所有积蓄先将培文小学盖起来。

而支持他这一坚定举动的根源,则需往前追溯半个世纪。

1937年,抗战爆发。集美中学及水产学院受战乱纷扰迁入安溪境内,施金城的中学时代,即在集美系学校就读。自那时起,他深受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爱国怀乡的理念熏染。暗自立志:将来即便千难万险、也要办学兴教!

而这,就是他办教育的初衷、及对家乡人文关怀的体现。

培文小学落成之后,他向安溪教育局提出要求希望为培文小学配备素质较髙的教师,但现实情况再一次触动了施金城的内心:当时全安溪的小学教师中大多是民办或代课教师,大多数甚至不具备教学资格。于是他在了解到家乡小学教师欠缺的实况后,顾不上自己在经济上面临的困难,就决心再创办一所师范学校。

他说:“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和国家前途的大事。”

在得知施金城要开办师范学校的事后,他的老师王壁瑞(旅居新加坡的安溪籍教育家、曾任集美中学校长)鼓舞他说:“安溪名利双收,金城任重道远。”

在创办培文师范时,施金城开始面临着筹建资缺位引发的阻力,时任的安溪副县长陈秋菊道出了施金城创办学校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她说由于施金城资金有限,无法像其他人那样阔绰地规划,一次性大手笔投入几千万。在培文师范的建设中,他只好四处奔走筹资,最后还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完成了学校的建设款项。

在培文师范及一系列学校的创办中,安溪籍的华人华侨对施金城的帮助也体现着安溪这个山区侨乡独有的风度:很多侨胞并不直接向施金城捐款,但通过与他的公司合作,在购入其产品时毫不讲价,以此来帮助他捐办学校。这些安溪籍侨胞对施金城的信任度超过了安溪境内任何一座山峰的高度,他们深知除去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余营收都会被施金城带回安溪,带进培文,落在不计其数的安溪学子身上。

因施金城印尼-安溪“两地共生”的状态,他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离土不离乡”情结。而他在家乡的教育兴学最能体现其怀乡情及爱国情。此种精神也深刻影响到诸多安溪华人华侨秉承“嘉庚精神”捐资兴学。通过侨校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民智之先,借助此种精神来不断帮助安溪“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施金城不在安溪生活,却是最好的安溪人。

中国诗人艾青曾用热爱乡土的口吻诵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智利诗人聂鲁达也曾写道:“如果必须生一千次,我愿意生在这个地方,如果必须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

施金城捐资创办的培文中学

02

与培文37年血肉亲情

给家乡的人文作答

1990年,施金城奔赴美国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当时为他主刀的医生在他之前完成过六个病例,均未能长寿,只有施金城至今依然健康。他也因此将手术日视若第二个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培文学校都会举行一些小仪式来庆祝其第二个生日。施金城慢慢地与培文学校融为一体,成为了学校的象征。

同年,施金城将培文系列校产无偿转交给安溪县政府,但是施金城仍是培文学校的校主,培文学校常年性的教学活动几乎无需县财政拨款,而是靠施金城持续地为学校拨款,应付一切开支。

从20世纪80年代捐建培文以来,施金城也体现出对培文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施金城的海外经历,使培文学校在校园管理和办学理念方面更多可以借鉴海外积极和有用的元素。这一来二往,施金城与培文的情谊也随之愈发深厚。

纵观安溪县办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侨务政策落地的时代背景也赋予了施金城特殊的意义。安溪籍华人华侨群体在内外环境一致有利的情况下,在群体和自身精神层面的鼓舞下,纷纷回乡捐建侨办学校,这是安溪在最好时代之中赋予华人华侨的最好特征。

培文中学

以施金城为代表的安溪籍华人华侨对近现代安溪教育事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培文系列学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安溪整个社会性的结构变迁。因为安溪有无数的侨捐学校,有华侨的侨村社区都会涌现侨捐教育,进而安溪民众在思想层面、价值层面、生活层面上均受到来自施金城等海外华侨华人的正面影响。

而施金城将这种陈嘉庚式的持续性兴学与对家乡的影响变革,视为他后半生最要紧的一件事。

培文师范创办以来,为安溪及周边多个县区培养了3000多名小学教师,极大改善了安溪及周边县区的基础教育状况。然而,随着教育体系的二十年发展,培文师范也到了完成使命,走下历史舞台的时候。

从2001年起,教育部门决定培文师范不再招生。听闻这一消息,已年逾古稀的施金城寝食难安。为此他一次次赶回安溪奔走,与有关方面商讨安排培文师范的新出路。

施金城说,培文学校一定不能荒废在此。

经多方商讨,培文师范转变为培文工艺美术学校。2002年,施金城的力主下,培文与泉州师范学院联合创办了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施金城又为实验中学捐资400多万兴建霭华科学楼。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2011年,施金城先生再为培文中学捐建教学楼、宿舍楼。

一点一滴,从小做大,有过内心挣扎的痛苦,也有过疑惑,但是施金城一直没有停下兴办学校的脚步。正如施金城所言: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用有限的资金做无限的工程。从1982年至今,他已为家乡创建了安溪培文小学、师范学校、培文实验高中和丽馨幼儿园等6所学校,完成了一整个侨乡教育体系。从当初第一笔培文小学的捐资起,37年来支持安溪的近现代教育事业,37年里近百次回乡,如今90多岁高龄仍不愿停下脚步。

施金城捐资创办的幼儿园——培文霭华幼儿园

2014年回乡时,施金城收到了两块牌匾,一块是安溪县龙门镇光孝村、山美村、后坂村联合赠送的“丹心系桑梓善举播芬芳”,一块是施氏宗亲会的“松贞鹤寿”,37年不曾歇止的默默付出得到乡亲们的感动和肯定。

施金城偶尔还会感慨办学之初不被理解,遭受少部分村民们阻扰的境况。当时的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勉励他:这不就是你立志改变的局面吗?治贫先治愚、科技能兴邦!

如今,附近村民的孩子可以就近就读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方才真正体会到了施金城的一片苦心。这种转变,不就是海外安溪籍华人华侨办学赤子心的最好鸣谢吗?

2019年9月,施金城先生回乡时,他将个人持有的福建安溪县世安联谊大厦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50万元及股息悉数捐赠给安溪县培文学校发展促进会。

安溪人常说,养正学校是举单一华侨家族之力办起来的小学;蓝溪中学是一个举全安溪华侨成就的中学,培文学校则是举施金城一人之力。

“许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理想优先于个人的理念是施金城一生的信条。他说道:90多岁了,我已经忘记这一生中发生过的痛苦。我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唯有四个字:“心安理得”。

2017年,培文丽馨幼儿园建园20周年

(以上文字综合自中国网泉州频道报道2019年11月报道《施金城:“用有限的财富做无限的办学事业”》 记者 林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