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之战,唐肃宗的战略将睢阳视为弃子,而攻城的叛军成为赌徒

唐朝中期,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张巡与姚摐、南霁云、许远几人率万余唐军和十余万叛军相持10个月,虽然最终城破,但是在这段时间张巡等人的坚守,令叛军不敢大举南下,进取江淮的计划破产,可以说没有张巡等人死守睢阳,保住了江南两淮之地不被战火屠戮,没有江南两淮财力支持的唐王朝将更加难以扑灭叛军,唐朝也会更加快速的衰亡。
图片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安禄山被杀,虽然叛军内部出现利益分歧,但是战争初期取得军事优势的叛军,还是制定了向两个方向扩张的计划,而且对唐王朝来说都是致命的,也就东进西征策略。
西线是夺取洛阳后进取关中,攻占唐帝国都城长安,摧毁唐帝国的政治基础,而东线,叛军则是把目光放在了唐帝国的经济根基,江南和两淮之地,可以说一旦叛军实现计划,政治经济都饱受摧残的唐帝国,也就离败亡不远了。
只是令叛军没想到的是,这个计划反而成为了其失败的一个诱因,这个一会儿再说。
图片
睢阳保卫战就发生在唐至德二年,叛军悍将尹子琦率13万大军南下攻取睢阳时,在安禄山反叛初期就率部抵抗的张巡辗转流离,最终进入了睢阳城,与姚摐、许远合兵,大致兵力在万人左右,但都不是唐朝主力的精锐部队。
所以在叛军眼里,这不是战争,而是一次常规的军事演习,只要叛军经过几次轮番强攻,睢阳城旦夕可破。
图片
而此时唐王朝和叛军集团之间的决策又注定了睢阳保卫战的悲壮。唐王朝由唐肃宗主导制定的是单线推进战略,也就是力主夺回两京,而叛军则表现出了想两手抓,在东西两线都保持军力,维持原来的计划。结果就是张巡等人在睢阳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遭受叛军的压力却一直没有减弱。
《旧唐书.郭子仪传》是月,安禄山死,朝廷欲图大举,诏子仪还凤翔。四月,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九月,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后,当时李泌向唐肃宗建议,直捣叛军老巢,以快速平定叛乱,但是唐肃宗并未采纳,而是选择了和叛军正面硬钢,一步步东征,都会长安洛阳两京。
图片
其中的缘由有很多,但个人认为唐肃宗最在意的还是夺回两京能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毕竟自己的帝位不是唐玄宗传给他的,也就是说他的帝位并不稳固,如果说安禄山起兵造反是逆贼,那么唐肃宗自己继位,直接把唐玄宗挤下了皇帝位,这有算是什么?
而且唐肃宗退无可退,难道会能在平叛后,把皇位还给自己的老爹?那自己不就是死路一条了吗?再者你让一个人主动让出地位,还要乖乖受死,这无疑于天方夜谭,所以说唐肃宗需要足够的功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任何功绩都没有收复两京更有意义的了。
《旧唐书.肃宗本纪》纳回纥公主为妃,回纥封为叶护,持四节,与回纥叶护太子率兵四千助国讨贼……广平王收西京。甲辰,捷书至行在,百僚称贺,即日告捷于蜀。上皇遣裴冕入京,启告郊庙社稷。
在这个背景下,唐肃宗指挥集结所有的兵力,包括拉拢回纥,一统对抗叛军,唐军主力只能选择平推方式,先后进攻关中洛阳之地的叛军。收复长安后,唐肃宗向唐玄宗告捷,也算是传达一个信息,“这个皇位我能做得稳”。
图片
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唐军主力只能集结于西线,这就导致了张巡驻守的睢阳多少成为了唐肃宗战略中的弃子,唐王朝不会主动派遣部队去支援睢阳,而且还希望睢阳吸引大量的叛军,尹子琦率领的十余万叛军可是一直深陷于东线战场,安庆绪后来还给予增兵,叛军集团是自恃兵强而保持两线作战,并未调集东线兵力西进,这反而给了唐王朝收复两京的机会。
《旧唐书.张镐传》时方兴军戎,帝注意将帅,以镐有文武才,寻命兼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
所以唐肃宗在明知睢阳是遮蔽江南两淮之地的要地,但却一直没有派遣援军,只是派了一个人,张镐,让他去统领淮南驻军,去支援睢阳,而这个任命也是相对晚了一些,在张镐尚未抵达睢阳前,睢阳已被破城,张巡等人除了许远外皆被杀。
图片
正是由于张巡死守睢阳,牵制住了叛军一支生力军,让唐军可以收复两京,睢阳城破后10天,洛阳就被收复了,睢阳这颗弃子,成全了唐肃宗的战略。
相比于唐肃宗的选择,叛军为何要执念于争夺睢阳城呢?既然是要去攻占唐帝国的经济重心,打不下睢阳,可以留下部队包围,之后绕道继续南下东进啊,为何要死磕于睢阳呢?
睢阳大致是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在这里汉朝时期就有睢阳渠,利用古睢水以沟通汴、淮,是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段,控制这里可以切断运河,但对叛军来说也没那么重要,毕竟想要切断大运河,没必要一定拿下睢阳,当时洛阳还在叛军控制中,就已经切断江南之地和关中通过大运河的联系了。
图片
那么为何不绕道南下呢?
如果叛军绕道南下,留下睢阳必有后患,在10个月的攻城战中,叛军见识了张巡的统兵能力,记载中称睢阳保卫战,张巡同兵“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贼卒十二万人”,虽说这杀伤叛军12万是夸张说辞,但必定令叛军遭遇重创,那么留下睢阳城大举南下东进,要是张巡在背后捅刀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张巡“临敌应变,出奇无穷”,不拿下睢阳,不杀了张巡,留下后患,谁知道叛军大举饶到而行,张巡会给叛军制造什么麻烦。
除了存在忌惮于张巡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虽然叛军攻城10个月,但每一天对于叛军来说,睢阳都是旦夕可下的城池,要不是张巡,叛军早就拿下几十次睢阳城了。
图片
因为当时的睢阳城是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在兵力上拥有十数倍优势的叛军,没有理由拿不下这座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是时,许步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
《旧唐书.忠义.张巡传》时贺兰进明以重兵守临淮,巡遣帐下之士南霁云夜缒出城,求援于进明。进明日与诸将张乐高会,无出师意。
《旧唐书.张镐传》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
当时睢阳周围是有唐军的,可是各路唐军主将都拥兵自保,不想掺和睢阳的战事,尤其是贺兰进明,其兵力最盛,他驻守临淮(今江苏泗洪县),面对张巡派人求援,但他只图享乐,没有出兵的意思。
图片
而贺兰进明就是当时众多可以支援张巡的唐军将领态度的缩影,天下大乱,手里有兵就有资本,至于什么忠君之事,很多人是不管了的,而且贺兰进明这样的人,他也能想明白,要是派兵救援张巡,叛军胜了,必然会追究于他,唐军胜了,功劳大部分都是张巡的,在他眼里,这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又怎会去救援。
包括张镐被任命去统领江淮诸军的时候,让闾丘晓派兵救援,但是他逗留不进,以至于睢阳城破也没看到援军的一个影子。
在这个环境下,叛军眼中是睢阳城不就是一座孤城吗?各路唐军都不想救援,而且张巡所率部队并非主力部队,唐代宗在评价张巡的时候,提及“公等内总羸师,外临劲敌,”也就是说张巡所部是弱旅。
图片
那么如果你是叛军将领,你会怎么做,各路唐军不会救援睢阳,而叛军已经攻城数月,这时的叛军就像是一个赌徒一样,在睢阳城下的赌注太多了,已经没有了放弃睢阳,另寻他路南下的勇气,叛军也坚信,只要在坚持一天,睢阳城就会被攻破,只是张巡屡屡创造着不可能。
张巡除了守城作战灵活多变,屡屡挫败叛军攻势外,令大家熟知的就是他杀了自己的爱妾分给众将士充饥了,睢阳城内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吃人情况,“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这个也成为张巡有争议的一个点,我个人认为,我们后世以现在的观点去平叛这件事是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毕竟对于被吃的人,是不公平的,但对于睢阳之战,遏制了叛军南下,保护江南两淮之地的百姓,也保住了大唐的经济命脉,这也是事实,或许单纯的对与错适不适合来评价这件事的。
图片
值得探讨的是另外一件事,也就是许远到底有没有投降叛军,甚至是不是他打开了城门,让叛军攻入睢阳城。
《旧唐书.忠义.许远传》尹子奇执送洛阳,与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及安庆绪败,渡河北走,使严庄皆害之。
因为许远是唯一一个被活捉送到洛阳,参与睢阳保卫战的关键人物,张巡等三十六人被尹子奇所斩杀,那么为何许远会活下来呢?虽说之后被杀,但那也是之后的事情,睢阳城破的时候,尹子奇为何放过了他?
我个人是不认为许远叛变了的,说实话,战争打到那个程度,10个月的苦战,城内出现了吃人的情况,经历了这些,一个怕死的人都会磨砺的无惧生死了,而且就算许远向开门投降,守城的将士也不答应啊,至于许远为何没有被杀,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原因,但他是进了忠义传的,如果有投降污点的话,应该不会有此殊荣。
不管怎么说大唐能够延续,安史之乱能够不进一步扩大,张巡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大唐在动乱中也是足够幸运,不仅出现一个张巡,还有一个鲁炅,他驻守南阳郡,也是保住了长江中游荆襄一带,也同样遏制了叛军由此南下的路径。
《旧唐书.鲁炅传》炅收合残卒,保南阳郡,为贼所围。寻而潼关失守,贼使哥舒翰招之,不从......时贼志欲南侵江、汉,赖炅奋命扼其冲要,南夏所以保全。
所以对于大唐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还有忠君之人能够为国家披肝沥胆,不畏牺牲,张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代表人物,睢阳成为唐肃宗的一颗弃子,也成为了周围唐军的一颗弃子,但就是这颗弃子,成为了叛军载一个大跟头的地方。
参考资料《旧唐书.肃宗本纪》《旧唐书.郭子仪传》《旧唐书.忠义.张巡传》《旧唐书.忠义.许远传》《旧唐书.张镐传》《旧唐书.鲁炅传》《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