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是这样拉响的:对话“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

《瞭望》最新一期刊发封面报道《回望武汉保卫战》,八篇人物对话,透视出武汉抗疫保卫战中的艰难勇毅与人性光辉

◆此为其一:对话张继先

专题策划:刘刚 唐卫彬;

专题统筹:周甲禄

警报是这样拉响的

——对话“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

▲ 3月2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接受采访 沈伯韩摄

◆“哪有一家子三个人得一样的病?说明这病可能有传染性,他们三人的CT情况,也给我一种感觉:这不是一般病毒。”

◆“职业敏感让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我没觉得自己有那么勇敢。我是一名医生,就应该这么做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019年12月底,还沉浸在迎接新年喜庆中的武汉,一种诡异的新型病毒开始悄然发威。

一份名为《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在朋友圈广泛传播。事实上,此前几天,武汉多家医院已陆续收治了一些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这其中包括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9年12月26日至29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先后接诊发现7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凭着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她最早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两次上报,率先拉响了疫情防控工作警报。

张继先也成为武汉疫情上报第一人。

这些病例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有哪些特殊的地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采访了张继先,听她讲述那“特殊时刻”的发现。

与“特殊病人”不期而遇

《瞭望》:最开始的特殊病例是如何被发现的?

张继先:最早是去年12月26日,门诊接诊了一位老太太,有发烧、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比较严重,就收到了住院部。住院部医生看后也觉得有问题,就找到了我。病人的甲流、乙流、支原体、衣原体等常规流感检查结果都显示为阴性。我让他们去给老太太拍了肺部CT片,虽然病人咳嗽等症状看起来像是流感或普通肺炎,但CT片的结果与两者有明显区别,肺上有些特殊表现。

次日,医院神经内科请我们为一位老先生会诊,这位老年患者有乏力症状,因本身有糖尿病就被收治到神经内科,但给他做肺部CT,发现肺部一大片炎症,我一看就知道是呼吸科的事。乏力不会要他的命,但肺部问题可能要他的命,便即刻转入呼吸科。两位老人前后住进了呼吸科,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夫妻,而且两人的病症和CT结果都出奇相似。

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得知他们俩都是由儿子送到医院的,我就赶紧让他们的儿子来医院接受检查,他儿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不是很愿意来。

在我的坚持下,老两口的儿子也来医院做了检查,一看CT,肺部也有类似症状,但是症状不重。哪有一家子三个人得一样的病?说明这病可能有传染性,他们三人的CT情况,也给我一种感觉:这不是一般病毒。于是做了很多排除检查,血象检查是病毒感染,但跟我们常见的一些病毒不一样。

2019年12月27日下午,我就把情况上报医院,医院随即上报区疾控中心。当日下午,江汉区疾控中心就来做了流行病学调查。

怀疑“人传人”

《瞭望》:除了前述一家三口外,当时还有什么异常引起了你的注意?

张继先:接下来的几天里,一直到2019年12月29日,我们科室又陆续收治4个病人,且和上述一家三口有类似症状。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这4人之间有什么关系,便把他们放到一个区域治疗,结果发现他们相互认识,都是华南海鲜市场的,有的是摊主,有的在里面打工,来医院之前他们还在同一家门诊打过针,看过病。

我一看,肯定不对,同一个地方有4人发病,肯定有问题。医院也怕搞错,就在当日下午2点钟左右,召集呼吸科、院感办等院里多个部门的专家对7个病例逐一讨论,讨论完更觉得我们之前的判断是对的:这种病和我们以前知道的病都不一样,而且有人传人的迹象。于是当天再次上报,区里、市里、省里一层层上报。

《瞭望》:面对这7个病例,你当时是怎么判断的?

张继先:当时发现人传人,只是不明显。比如前述一家三口,儿子平时不太和老两口一起住,老人生病后,儿子才回去照顾了几天,然后带来看病、发现问题,并且一家人病状基本相同,可以确定是人传人了。就是说有传染性,不是那么狠而已。比如华南海鲜市场,当时相互间没有传得很厉害。

我们一直反复问这一家三口,但是他们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和海鲜市场没有关系。这家人是住在医院周边,离华南海鲜市场不远,他们当时也说不知道华南海鲜市场这个事。

我当时比较确定这是一种病毒性肺炎,但是具体是什么病毒不知道。

紧急应对

《瞭望》:后来这7名病人怎么安置的?

张继先:在收治那一家三口住院时,我们在呼吸科病房隔出一块与其他区域相对独立的地方,建立了有9张病床的隔离病房,并且要求科里的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防护。

因为我们知道它至少是个病毒,会传染,就像甲流乙流一样,有传染性。但甲流乙流引起的肺炎比这个要轻些。一般的病毒感染都要做防护,现在这个病重,肯定更要做好防护。戴口罩是必须的,要勤洗手;那些病人用的东西,都是专用的,不能拿出来,包括病人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不能跟别的病人搞混了。

2019年12月29日晚上,传染病定点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业务副院长黄朝林和ICU主任吴文娟火速抵达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逐一查看了7例病患。

当晚11点多,就转走了其中6位病人前往金银潭医院进行治疗。有1人留在我们医院治疗,并于今年1月7日治愈出院,就是前面说的一家三口中的那位儿子。

当晚,黄朝林就和我们医院领导商量,向上面提出建议,要关停华南海鲜市场。

医生就应该这样做

《瞭望》:后续事态发展当时你有预料到吗?

张继先:那时怎么也没想到形势发展这么快。2020年元旦过后,病人越来越多,医院呼吸科门诊量激增,由原来一天100人左右,增加到230人左右,像之前收治的那7个人病状的病人越来越多。

平常我们一般门诊医生只有1~2个,但那段时间病人来了以后,三个医生在门诊都看不完。病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很紧张。只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做好防护。

1月20日之前,我们医院已经改造了病房,先是改造的呼吸科。1月10日后,医院就把一楼征用改造成了隔离病房。很多需要收治住院的病人住不了院,需要治疗的人太多,着急啊,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时候医院还有很多普通的病人,没办法腾出床来。后来又开了二楼的病区(37张床),后面基本上就是隔一天就新开一层楼新病区。

《瞭望》:这个过程当中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张继先:这期间我也在等,到底是什么病毒,一直没有消息。之前上报的情况结果没给我,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有问题了,但是具体什么问题没有给出结论。

《瞭望》:对于大家称呼你为疫情上报第一人,怎么看?

张继先:大家给予我的评价太高了,过多了。我没觉得自己有那么勇敢。我是一名医生,就应该这么做。职业敏感让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本组专题采写记者:周甲禄 余国庆 杨志刚 徐海波 侯文坤 王斯班 李伟 李思远 马原驰 郝晓江 潘志伟 方亚东)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16期

▲ 4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队员与武汉同济医院医务人员共同将病区最后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转往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 沈伯韩摄

|瞭望封面专题|

回望武汉保卫战

文/张冉燃

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华夏大地。

这场疫情暴发在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汉,蔓延于人潮汹涌的春节假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面对不期而至的严峻挑战,湖北和武汉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在经历长达76天的坚忍抗疫后,4月8日,武汉迎来“解封”。

站在这个时点回望武汉保卫战,我们对这场关乎人民健康、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测试”看得更为清晰,对奉献尽责、同舟共济的文化基因感受更为深切,对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等应对策略体会更为深刻。

回望武汉保卫战,难以忘记这座英雄之城里的凡人英雄。我们访问他们、倾听他们,留下他们在武汉抗疫中的坚定步履和人性闪光:

第一个拉响疫情警报的张继先,一再说“没觉得自己有那么勇敢”,只是“职业敏感让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渐冻症患者张定宇,始终坚守在疫情的“风暴眼”——金银潭医院,只因为“多做事情才能赢回时间”;

陈华元退休在即,仍指挥中建三局决战火神山又激战雷神山,创造出疫情大考中的“中国速度”;

想使出“十八般武艺”的重症救治专家钟鸣,一度也深感无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也不轻言放弃”;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笑春,依托自己丰富的影像学经验,在社交媒体先声呼吁,将CT影像作为主要诊断依据,让更多病患得到及时救治;

武汉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心知改造成传染病医院没有标准,既担责任又担压力,依然主动将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进行改造,集中全院救治重症;

方舱医院民警张敬畏,抢着帮助医护人员搬运氧气罐,只为了让他们“节省更多精力治病救人”;

武汉市民海棠,以染病的妻子作为拍摄对象,用系列短视频记录一个普通家庭被病毒袭击后的情与爱。

每一个人尽每一个人的心力,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光芒。

回望武汉保卫战,奉献尽责之心贯穿始终。1月23日,为阻断病源输出,武汉宣布暂时关闭离汉通道,“隔一座城,护一国人”。城如此,人亦如此。从重症病房里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科研战线孜孜不倦的攻关到车间厂房加班加点的生产……一个个普通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以自己的勇气和担当、坚守和付出,注解何为恪尽职守、何为家国大义。

回望武汉保卫战,同舟共济之情俯拾皆是。疫情胶着之时,全国数万医务人员火线驰援,各省区市鼎力相助,各部门全力保障,志愿者竭尽所能,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一个个平凡人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以自己的善良和友爱、温暖和支持,诠释何为同胞情谊、何为家国情怀。

回望武汉保卫战,科学防治之法不胜枚举。疫情发生以来,让科学出场、用数据说话,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同,产、学、研紧密配合,专家学者及时发声、答疑解惑,稳定人心、坚定信心,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回望武汉保卫战,精准施策不断升级。疫情暴发之后,医疗救治始终坚持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与此同时,全力推进筛查甄别、小区(村)封闭管理、公共区域管控三个全覆盖,运用“网格化+大数据”手段,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

迎战疫情充分彰显我们的意志与力量,另一方面,疫情暴露的短板弱项我们也要常怀戒慎、尽快弥补。

疫情提示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时代的崭新命题,我们需要对可能的风险挑战更为谨慎、更为警醒,常观大势、常思大局,争取未雨绸缪防范风险的先手,同时,磨炼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力求化险为夷、转危为机。

疫情告诉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疫情显现出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空白点和薄弱点,需要在未来科学谋划、远近结合,着力完善。

疫情启示我们,要更加有力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也不分种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无法独善其身,需要秉持客观公正、冷静理性之心,做出开放、合作、多边主义的道义选择。

疫情启发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追求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如果抗疫能启发我们树立良好的对健康、对自然、对他人的理念,不懈践行,势必更快成就一个健康中国、美丽中国。

回望抗疫,是致敬历史,更是向往未来。

牢记武汉保卫战,奋斗新时代。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