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直击:被“吃货”认可的翠翠姐又掌勺了

新民晚报讯(特派记者 吴健)这是张4月18日上午的外卖单:糍粑鱼、空心菜、蒜苗炒腊肠!钱挣的不多,可李翠柳笑得很开心,因为她的小菜馆在武汉疫情发生后做成了第一单生意。“开张大吉。”老板娘逢人便说。

图说:武汉青山翠翠家常菜馆。(张龙摄 下同)

武汉“吃货”认她

地处青山区铁四院附近的翠翠家常菜馆,是李翠柳的命根子。作为典型的社区服务性餐饮企业,26年间,从路边摊发展到40平方米的铺面,也仅此而已,可在武汉饮食圈,它却有着“大神”级的赞誉。“翠姐的手艺好在哪?”面对记者的疑问,一位亲口尝过的当地同行说,“她只烧大餐馆里不常有的家常菜,鱿鱼爆腰花、青番茄炒蛋、干豆角烧牛腩、干煸藕丝……我再往下说,你要把口水流到我耳朵里!”

图说:正在掌厨的李翠柳。

夸张归夸张,说李翠柳是“厨界隐士”并不为过。15岁从河南老家来武汉打拼,李翠柳从黄毛丫头干成了“大姐”甚至“奶奶”,“不管人家怎么称呼我,我只想说我想要的,武汉都给我了”。

李翠柳是从做菜一无所知入行的,没有师傅带,可为了生计,26年前,她在丈夫支持下摆摊做餐饮,“有一回羡慕人家弄酸菜鱼,我瞎打误撞地买鲢鱼来做,可正宗的是用草鱼,更滑稽的是,酸菜鱼酸菜鱼,我居然傻到拿腌菜去弄烧鱼,如此折腾了八回,总算把这道菜摸出来了”。就是这个“打拳不拜宗师,踢腿没有门路”的女汉子,愣是在“爱吃”的武汉打响了名气。“我的窍门就是新鲜。”李翠柳说,买菜能买露天菜,不买大棚菜,“因为露天菜味道出的来”,买黄鳝尽量不挑肚子大的,“那是家养饲料喂的,别看黄澄澄的,肚子里全是影响口感的肥油”。

“么时候让我上班”

让李翠柳和铁杆粉丝“暂别”的起点,是今年1月21日歇业后。李翠柳和家人难得地喘口气,“好多年,我都是至少350天在灶台边转,这一回我算是休息够了。”想起疫情冲击,李翠柳淡淡地调侃自己,“这一休,好家伙,让我‘休’成了抖音里那种对着老板喊‘么时候让我上班’的人。”由于疫情来袭,武汉进入封城状态,两个多月的等待里,李翠柳和员工、食客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恋”。

图说:正在掌厨的李翠柳。

“我们掰着指头数日子,而有机会出来的顾客(如担任志愿者)常跑到铺子门口拍几张照发给我,让我知道现在是啥情况。”李翠柳给记者翻看着手机里的微信,“翠姐,真盼着你快点来掌勺啊,我的肚子提抗议了。”“华侨城、美林青城的老熟人已来你那里走了好几圈,都是‘铁将军把门’,真着急啊。”翻着翻着,李翠柳有点沉默了。

终于,随着抗疫形势好转,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李翠柳在社区服务中心完成申请复工,接着走完个人核酸检测、店面消杀等一切必要程序。“你知道我今天拉卷帘门的时候吗,好些路过的邻居都自发地来鼓掌,哎哟,我都有点小激动了。”李翠柳说,为了表达“重启”的喜悦,她特意决定把原先的桌椅招牌全换了。此前在员工群里,分散各地的工友们经常冒一句:“翠姐,你还要我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李翠柳情不自禁地群发:“我一定等你来开店。”说到这里,泼辣的李翠柳有些哽咽,“人就是有感情的动物,这都是跟了我七八年甚至十来年的老同事了,谁舍得了谁呀”。

“我就是武汉人”

在记者的镜头里,李翠柳手上翻飞的锅铲、带着火苗的油锅、喷香的菜肴,何尝不是她的这家店乃至成百上千期待的顾客的“幸福指数”呢!同样的菜式,从她锅里颠炒出来的,有人说是妈妈的味道,奶奶的味道,是老武汉家里的味道。“翠翠、家常菜,像一组彼此成就意义的符号,提到武汉家常菜,资深饕客心中首先浮现出翠翠家的深锅旺灶。”记者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评价。

做完了一天的外卖(尚不能堂食),李翠柳坐到门口的凳子,又拿起手机,“翠老板,你还是要带膘的土猪肉吧?”“翠姐,我给你留了刚从地里拔的竹叶菜,保证是露天养的”……这些老供应商的留言,给李翠柳的心里增添了希望。

“你今天会剩下不少食材吧?”随着夜幕降临,第一天准备的菜品还有不少没卖出去,李翠柳没有皱起眉头,她拿着计算器拨弄一下,只有千把元进账,和平日有着天壤之别,“但我很高兴,因为过去平平淡淡的日子正在回来,每一天都比过去的一天好。”面对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李翠柳向上勒了勒有点垮的口罩说:“从创业到现在,多少难关过去了,人哪就活个精气神,武汉能扛过去,我也能!”在采访的末尾,李翠柳不忘强调一下,嫁到武汉的几十年后,她已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清晰的定位——“我就是武汉人”!